扬声器及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505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扬声器,包括扬声器外壳和扬声器主体,扬声器主体设置在扬声器外壳内,扬声器主体与扬声器外壳形成扬声器前腔和扬声器后腔,扬声器外壳具有出音通道,出音通道与扬声器前腔连通,扬声器后腔包括第一子腔,扬声器外壳包括设置在第一子腔内的第一隔离件,第一隔离件将第一子腔分隔成谐振管和谐振腔,谐振管与谐振腔连通,扬声器前腔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扬声器前腔与谐振管通过第一连接孔连通。上述方案能解决目前的终端设备的扬声器工作时无法抑制谐振峰,从而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终端设备。

Speakers and Terminal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扬声器及终端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讯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及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持续在优化。目前的终端设备对外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扬声器的出音孔设置在终端设备的侧面,进而需要一段导音通道连通扬声器的前腔与出音孔,此种结构较容易导致扬声器发生前腔共振,使得扬声器在3.5kHZ-6kHZ的频段形成较高的高频谐振峰。此频段属于人耳比较敏感的区域,高频谐振峰会产生较为刺耳的听感,进而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目前行业内通常采用延长出音管道的长度,以形成二次谐振来分散前腔的高频谐振峰能量。但是较长的出音管道会占据较大的空间,进而影响终端设备内电池的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扬声器及终端设备,以解决目前的终端设备的扬声器工作时无法抑制谐振峰,从而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扬声器,包括扬声器外壳和扬声器主体,所述扬声器主体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外壳内,所述扬声器主体与所述扬声器外壳形成扬声器前腔和扬声器后腔,所述扬声器外壳具有出音通道,所述出音通道与所述扬声器前腔连通,所述扬声器后腔包括第一子腔,所述扬声器外壳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内的第一隔离件,所述第一隔离件将所述第一子腔分隔成谐振管和谐振腔,所述谐振管与所述谐振腔连通,所述扬声器前腔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扬声器前腔与所述谐振管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连通。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第一隔离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子腔的第一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离件的第二端向着所述第一子腔的第二内壁延伸,所述第一内壁为靠近所述扬声器前腔的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隔离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连接孔,所述谐振腔与所述谐振管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扬声器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所述出音通道,所述扬声器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扬声器主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所述扬声器前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相连,且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扬声器主体围成至少部分所述扬声器后腔。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壁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壁上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围绕的区域内,所述扬声器主体固定在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扬声器主体、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底壁形成所述扬声器前腔,所述扬声器主体、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底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围成所述扬声器后腔,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二隔离件连接在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所述第二隔离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隔离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件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的区域中,所述底壁、所述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所述第一子腔。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顶壁、密封片和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二隔离件连接在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所述第二隔离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隔离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件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的区域中,所述顶壁封盖所述第二隔离件与所述第二侧壁围成的区域上,所述底壁上与所述顶壁相对的区域开设有开口,所述密封片密封覆盖在所述开口上,所述密封片、所述顶壁、所述第二隔离件和所述第二侧壁围成所述第一子腔。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顶壁朝向所述开口的表面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连通槽,所述底壁与所述连通槽围成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连通槽朝向所述底壁的底面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顶壁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端口相连的边缘设置有斜切倒角面。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密封片与所述底壁的外侧表面共面。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密封片为塑胶片、钢片或PET片。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粘接层,所述扬声器主体粘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优选的,上述扬声器中,所述谐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谐振腔的第一端相互隔离,所述谐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谐振腔的第二端连通。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文所述的扬声器。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扬声器对现有的扬声器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对扬声器后腔的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使得扬声器后腔包括第一子腔,通过第一隔离件将第一子腔分隔成谐振管和谐振腔,通过第一连接孔将谐振管与扬声器前腔连通,从而使得第一子腔与扬声器前腔形成具备一定共振频率的赫姆霍兹共鸣器结构,此结构即为反谐振腔,反谐振腔形成扬声器前腔的旁支结构,在反谐振腔的谐振频率与扬声器前腔的共振频率接近时,能够抑制扬声器工作时产生的谐振峰,从而能够提高发声效果,最终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扬声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虚线箭头为出音方向;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2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扬声器的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扬声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6中的虚线箭头为出音方向;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终端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扬声器外壳、110-第一壳体、111-底壁、111a-开口、112-第一侧壁、113-第二侧壁、114-第二隔离件、115-第一隔离件、116-密封片、117-粘接层、118-顶壁、120-第二壳体、200-扬声器主体、300-设备壳体、310-出音孔、400-电池、A-扬声器前腔、A1-第一连接孔、A2-斜切倒角面、B-扬声器后腔、B1-第一子腔、B11-谐振管、B12-谐振腔、B13-第二连接孔、C-出音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请参考图1-图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扬声器,所公开的扬声器可应用于终端设备中。所公开的扬声器包括扬声器外壳100和扬声器主体200。扬声器外壳100为扬声器的基础构件,扬声器外壳100为扬声器主体200提供安装基础。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扬声器主体200设置在扬声器外壳100内。扬声器主体200与扬声器外壳100形成扬声器前腔A和扬声器后腔B,扬声器外壳100具有出音通道C,出音通道C与扬声器前腔A连通,在扬声器工作的过程中,扬声器主体200的振膜进行发声振动,进而推动扬声器前腔A内的空气扰动,进而形成声音最终从出音通道C传出,最终实现扬声器的发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扬声器后腔B包括第一子腔B1。扬声器外壳100还包括第一隔离件115,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扬声器外壳(100)和扬声器主体(200),所述扬声器主体(200)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外壳(100)内,所述扬声器主体(200)与所述扬声器外壳(100)形成扬声器前腔(A)和扬声器后腔(B),所述扬声器外壳(100)具有出音通道(C),所述出音通道(C)与所述扬声器前腔(A)连通,所述扬声器后腔(B)包括第一子腔(B1),所述扬声器外壳(100)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B1)内的第一隔离件(115),所述第一隔离件(115)将所述第一子腔(B1)分隔成谐振管(B11)和谐振腔(B12),所述谐振管(B11)与所述谐振腔(B12)连通,所述扬声器前腔(A)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A1),所述扬声器前腔(A)与所述谐振管(B1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A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扬声器外壳(100)和扬声器主体(200),所述扬声器主体(200)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外壳(100)内,所述扬声器主体(200)与所述扬声器外壳(100)形成扬声器前腔(A)和扬声器后腔(B),所述扬声器外壳(100)具有出音通道(C),所述出音通道(C)与所述扬声器前腔(A)连通,所述扬声器后腔(B)包括第一子腔(B1),所述扬声器外壳(100)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B1)内的第一隔离件(115),所述第一隔离件(115)将所述第一子腔(B1)分隔成谐振管(B11)和谐振腔(B12),所述谐振管(B11)与所述谐振腔(B12)连通,所述扬声器前腔(A)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A1),所述扬声器前腔(A)与所述谐振管(B1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A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件(11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子腔(B1)的第一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离件(115)的第二端向着所述第一子腔(B1)的第二内壁延伸,所述第一内壁为靠近所述扬声器前腔(A)的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隔离件(11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连接孔(B13),所述谐振腔(B12)与所述谐振管(B1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B13)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外壳(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所述第一壳体(110)开设有所述出音通道(C),所述扬声器主体(200)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10)与所述第二壳体(120)之间,所述扬声器主体(200)与所述第一壳体(110)形成所述扬声器前腔(A),所述第一壳体(110)与所述第二壳体(120)可拆卸相连,且所述第一壳体(110)、所述第二壳体(120)和所述扬声器主体(200)围成至少部分所述扬声器后腔(B)。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0)包括底壁(111)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壁(111)上的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3),所述第二侧壁(113)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12)围绕的区域内,所述扬声器主体(200)固定在第二侧壁(113)与所述第二壳体(120)之间,所述扬声器主体(200)、所述第二侧壁(113)和所述底壁(111)形成所述扬声器前腔(A),所述扬声器主体(200)、所述第一侧壁(112)、所述第二壳体(120)、所述底壁(111)和所述第二侧壁(113)围成所述扬声器后腔(B),所述第二侧壁(113)开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A1)。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国珠龙立锋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