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059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1:1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板材构件和机构构件;板材构件,在其公模面一侧具有多个预设凹槽,所述预设凹槽延伸到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并在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留有开口;机构构件,至少与所述预设凹槽的内表面结合,并由所述预设凹槽向所述预设凹槽外延伸,构造成预设结构造型,所述预设结构造型,至少包括预设机构部件和/或预设造型部件,所述预设机构部件用于与其他机构连接。本申请的复合材料的结构实现薄壁化、轻质化、高刚度化、高强度化。优选用作便携式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可移动化的电气及电子设备的壳体。

A Composite Materia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
本申请涉及材料领域,具体涉及复合材料的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子产品结构设计中,为要达到高强度,低重量,厚度薄,内部结构复杂的目的,通常采用二种相异材质接合。例如,材质A和材质B,以笔记本计算机设计为例,材质A通常在强度、厚度与重量上有着卓越的优势,但不易结构设计,且存在对产品功能在物理上(比如天线通讯)的潜在限制,比如材质A为单层与多层板夹心板材料;而材质B可以克服材质A在材料特性上的问题,可作为结构的延伸部分,以满足结构设计需求。为达到上述目的将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是目前常用的做法。但也造成此局部形成弱强度,并限制了结构设计。而这种结合最重要问题是两种材料的结合力,通常取决于材质A与材质B间的结合方法与面积。目前方案,材质A与材质B对接结合:材质A采用单层或多层板材结构,其材料边缘采用数控加工(numericalcontrolmachining,简称NC)或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精密机械加工(简称CNC加工)出鸠尾槽式或其他形状等凹凸结构。材质B则为可流动性塑料原料,利用注射成型机射出后,塑料填充鸠尾槽式或其他形状等凹凸结构,并在射出压力作用下,塑料挤压侵入材质A的板材中,或者板材因模具压力侵入塑料,使其二者交错结合在一起。成型后,在板材的边缘,塑料厚度与板材厚度一致。例如,笔记本电脑的外壳,采用上述的工艺后,由于材质A采用单层或多层热固型碳纤维复合板材,不利于长出机构结构。而材质B采用可流动性塑料。因此,必须延伸材质B,通过材质B在外壳的公模面长出机构结构。但是,如果要在笔记本电脑外壳的母模面粘贴碳纤维纹理板材的话,只能将碳纤维纹理板材贴到材质A的边缘,无法贴到材质B所在的位置,从而影响了外壳母模面的美观。上述所述的方法使塑料挤压侵入时,导致内部排气不良,影响结合性能。成型时,塑料流动末段,压力不足,导致塑料侵入时容易因为深度不足或不一致,影响结合及结构性能。同时,塑料挤压侵入另一材质时,或利用合模力侵入塑料时,容易发生变形而产生应力集中,且在后制程烘烤时,应力释放,导致外观不良。成型时,应力集中,在测试时,应力释放,导致结构强度下降。采用单层或多层板材质不易长出机构结构,必须延伸塑料以便长出机构结构,造成结构设计受限。同时,造成局部形成较弱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以解决复合材料的结构中板材无法延伸到产品边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包括:板材构件和机构构件;板材构件,在其公模面一侧具有多个预设凹槽,所述预设凹槽延伸到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并在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留有开口;机构构件,至少与所述预设凹槽的内表面结合,并由所述预设凹槽向所述预设凹槽外延伸,构造成预设结构造型,所述预设结构造型,至少包括预设机构部件和/或预设造型部件,所述预设机构部件用于与其他机构连接。优选的,所述机构构件,与所述预设凹槽的内表面及所述板材构件端部的表面结合。进一步的,所述机构构件,与所述板材构件的母模面齐平。优选的,所述预设机构造型,垂直于所述板材构件的公模面。优选的,所述板材构件,为复合板材。进一步的,所述复合板材,至少包括三层板材:第一层板材,第二层板材和第三层板材;所述第一层板材与第三层板材由第一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层板材设置于所述第一层板材和第三层板材中间,由第二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预设凹槽的底面,在所述第二层板材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材料,为碳纤维材料和热固性环氧树脂制成的复合材料;所述第二材料,为环氧树脂和中空玻璃微珠制成的材料。优选的,所述机构构件,通过注射成型工艺制成。优选的,所述复合板材还包括碳纤维纹理板材,所述碳纤维纹理板材作为所述复合板材的母模面。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公开可以获知,本申请实施例具备如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加工方法。所述结构包括:板材构件和机构构件;板材构件,在其公模面一侧具有多个预设凹槽,所述预设凹槽延伸到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并在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留有开口;机构构件,至少与所述预设凹槽的内表面结合,并由所述预设凹槽向所述预设凹槽外延伸,构造成预设结构造型,所述预设结构造型,至少包括预设机构部件和/或预设造型部件,所述预设机构部件用于与其他机构连接。本申请扩大了碳纤维复合板材在母模外观面的使用面积,增加了外观的美感;降低了所述板材构件的加工成本,取消所述板材构件用来提高结合强度的凹凸复杂造型设计,从而简化所述板材构件切割工时及成本;降低壳体后处理加工成本,简化研磨喷漆工序,无需点胶和打磨处理工序;产品壳体进一步轻质化,例如,碳纤维复合板材为0.9~1.15g/cm2,因其密度一般小于树脂构件的1.2~1.4g/cm2,本实施例使碳纤维复合板材面积最大化,机构构件面积和材料用量减少,从而使整体产品重量下降,进一步实现轻质化;提高产品整体强度,碳纤维复合板材本身强度远大于机构构件强度,本实施例拓展了碳纤维复合板材的使用面积覆盖所述板材构件的表面,从而提高产品整体强度;降低板材构件与机构构件两种材料结合而出现开裂风险,板材构件可以最大化延展到产品边缘,此时,板材构件与机构构件结合区域也处于产品壳体的边缘,因此结合区域不易受外力影响迫使结合区域出现开裂等问题。本申请的复合材料的结构实现薄壁化、轻质化、高刚度化、高强度化。优选用作便携式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可移动化的电气及电子设备的壳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的板材构件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的板材构件的侧剖面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的具有碳纤维纹理板材的复合板材的侧剖面的示意图。1-板材构件,2-机构构件;11-公模面,12-母模面,13-预设凹槽,14-开口,15-第一层板材,16-第二层板材,17-第三层板材,18-碳纤维纹理板材;21-预设机构部件,22-预设造型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定。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公开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申请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申请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公开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材构件和机构构件;板材构件,在其公模面一侧具有多个预设凹槽,所述预设凹槽延伸到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并在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留有开口;机构构件,至少与所述预设凹槽的内表面结合,并由所述预设凹槽向所述预设凹槽外延伸,构造成预设结构造型,所述预设结构造型,至少包括预设机构部件和/或预设造型部件,所述预设机构部件用于与其他机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材料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材构件和机构构件;板材构件,在其公模面一侧具有多个预设凹槽,所述预设凹槽延伸到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并在所述板材构件的端部留有开口;机构构件,至少与所述预设凹槽的内表面结合,并由所述预设凹槽向所述预设凹槽外延伸,构造成预设结构造型,所述预设结构造型,至少包括预设机构部件和/或预设造型部件,所述预设机构部件用于与其他机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构件,与所述预设凹槽的内表面及所述板材构件端部的表面结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构件,与所述板材构件的母模面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机构部件,垂直于所述板材构件的公模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运峰黃孟凱唐銘宏郝世昌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