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6441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设置在患者胸腔和一引流瓶之间的引流管通路上,包括一旋塞阀、一第一连接管以及一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及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旋塞阀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相对的设置在所述旋塞阀两侧,通过控制所述旋塞阀可以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是否导通,且所述第一连接管通过引流管与患者胸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通过引流管与引流瓶连通。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能够有效防止积气积液逆流,且结构简单,重量轻,操作方便,安全性及操作便捷性均较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准确的说涉及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
技术介绍
在胸外科临床治疗及护理中,引流管应用广泛,引流管的一端插入患者胸腔内,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引流瓶或引流袋,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在使用引流管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胸腔引流的密闭性,由于胸腔内是负压,为了防止积气积液逆流,造成人为气胸或胸腔感染,需要保持引流瓶或引流袋低于胸腔引流口平面至少60cm,患者无法自由活动。当患者必须下床活动时,现在通常采取血管钳双钳夹闭引流管的方式。采用血管钳夹闭引流管的方式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首先,血管钳材质较重,体积也较大,夹在引流管上容易造成患者的不适,同时会对引流管造成拖拽,增加了引流管滑脱的风险,患者在下床活动、外出检查时无法有效防止气、液逆流导致的气胸或感染。在日常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知识缺乏、医护人员宣教不到位、意外原因等因素,采用现有血管钳夹闭引流管的方式在安全性及操作便捷性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设置在引流管上,通过操作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控制患者胸腔和引流瓶通路的通断,无需使用血管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一端连接一第一引流管,且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引流管与患者胸腔连接,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另一端连接一第二引流管,且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引流管与所述引流瓶连接,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包括一旋塞阀、一第一连接管以及一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及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旋塞阀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相对的设置在所述旋塞阀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引流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引流管连接。优选地,所述旋塞阀包括一阀体、一旋钮以及一阀塞,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相对的设置在所述阀体两侧,所述阀塞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旋钮穿过所述阀体垂直于所述阀塞与所述阀塞连接,所述阀塞具有一通道,所述通道穿透所述阀塞,当所述阀塞旋转至所述通道导通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阀塞旋转至所述通道不导通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处于关闭状态。优选地,当所述旋钮旋转0°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旋钮旋转90°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处于关闭状态。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端部具有一圈第一环形倒刺,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端部具有一圈第二环形倒刺,所述第一连接管具有所述第一环形倒刺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引流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具有所述第二环形倒刺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引流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的优点在于: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能够有效防止积气积液逆流,且结构简单,重量轻,操作方便,安全性及操作便捷性均较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安装在引流管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导通状态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关闭状态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设置在患者胸腔和一引流瓶30之间的引流管通路上,具体的,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一端连接一第一引流管11,且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通过所述第一引流管11与患者胸腔连接,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另一端连接一第二引流管12,且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通过所述第二引流管12与所述引流瓶30连接。通过控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能够控制所述第一引流管1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12是否连通,进而控制患者胸腔与所述引流瓶30是否连通。当患者需要下床活动时,操作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终止患者胸腔与所述引流瓶30的连通状态,有效防止积气积液逆流,安全便捷;当患者回到床上后,操作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导通患者胸腔与所述引流瓶30连通,保证有效引流,操作方便。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可以针对不同规格的引流管进行设计,应用范围广泛,且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一次性使用,符合无菌原则。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包括一旋塞阀21、一第一连接管22以及一第二连接管23,所述第一连接管22及所述第二连接管23与所述旋塞阀21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相对的设置在所述旋塞阀21两侧,通过控制所述旋塞阀21可以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是否导通。同时,所述第一连接管22与所述第一引流管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23与所述第二引流管12连接,即通过控制所述旋塞阀21可以控制所述第一引流管1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12是否导通。当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导通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不导通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完全相同,在将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与所述第一引流管11及所述第二引流管12连接在一起的过程中,无需区分所述第一连接管22及所述第二连接管23,安装简便。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旋塞阀21包括一阀体211、一旋钮212以及一阀塞213,且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相对的设置在所述阀体211两侧,所述阀塞213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阀体211内部,所述旋钮212穿过所述阀体211垂直于所述阀塞213与所述阀塞213连接,通过控制所述旋钮212能够控制所述阀塞213在所述阀体211内部旋转。所述阀塞213具有一通道2131,所述通道2131穿透所述阀塞213。当所述阀塞213旋转至所述通道2131导通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阀塞213旋转至所述通道2131不导通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为了便于医护人员及患者便捷操作,设计所述旋钮212进行0°至90°的旋转,当所述旋钮212旋转0°时,所述通道2131导通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旋钮212旋转90°时,所述阀体211阻断所述第一连接管2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3的连接,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20处于关闭状态。更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管22的端部具有一圈第一环形倒刺221,所述第二连接管23的端部23具有一圈第二环形倒刺231,所述第一连接管22具有所述第一环形倒刺221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引流管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23具有所述第二环形倒刺231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引流管12连接。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倒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与一引流瓶连接,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一端连接一第一引流管,且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引流管与患者胸腔连接,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另一端连接一第二引流管,且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引流管与所述引流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包括一旋塞阀、一第一连接管以及一第二连接管,所述旋塞阀包括一阀体、一旋钮以及一阀塞,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相对的设置在所述阀体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引流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引流管连接,所述阀塞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旋钮穿过所述阀体垂直于所述阀塞与所述阀塞连接,所述阀塞具有一通道,所述通道穿透所述阀塞,当所述阀塞旋转至所述通道导通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阀塞旋转至所述通道不导通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时,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处于关闭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流管旋塞阀组件,与一引流瓶连接,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一端连接一第一引流管,且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引流管与患者胸腔连接,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另一端连接一第二引流管,且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引流管与所述引流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旋塞阀组件包括一旋塞阀、一第一连接管以及一第二连接管,所述旋塞阀包括一阀体、一旋钮以及一阀塞,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相对的设置在所述阀体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引流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引流管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