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裕雄专利>正文

吸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5337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吸盘装置,主要是由一底座及一吸盘所构成,该底座主体为一圆弧突起的盘体,顶部设有一槽座,该盘体中央位置设有贯穿的孔,该吸盘设置于底座底部,顶部中央设有一齿条,并经前述之孔延伸至槽座内,而该槽座内枢着一扳动件,该扳动件底部外缘设有齿部,并啮合于该吸盘之齿条处,而于该扳动件之顶部另设有一卡钩结构,其内部设有一可适时伸缩之卡钩,并卡掣于前述槽座一侧边之棘齿处,藉此提供一种可控制吸附力大小的吸盘结构改良。(*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盘装置
本技术为一种吸盘装置,尤其指一种可控制吸附时之松紧状态的创新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物品如果要固定于垂直物品的表面(例如墙壁、木头墙板),通常可利用壁虎钉或黏胶贴纸来辅助之,但缺点是不容易再变更位置,且使用后容易使墙壁产生钻孔或黏胶贴纸未清洗干净的残渣,非常不美观。因此对于一些具有光滑的物品表面,例如磁砖或玻璃表面,通常是使用吸盘吸住于其表面,使得物品例如肥皂盒、置物架等能藉由吸盘而固定于光滑表面。然而单纯利用吸盘吸附的固定力量难免不够,且长时间使用吸盘容易产生弹性疲乏而散失吸力,造成经常性的脱落现象。目前车内外接式的电子产品(例如行动电话或个人数字助理器)的固定座,通常是利用夹子夹持于冷气的出口或汽车点烟器的位置,但实际使用上可能因车型的不同,并不是每台车在使用固定座时其位置都非常理想,让使用者能清楚看清电子产品的屏幕讯息。因此如果能利用车上的玻璃,配合一个具吸盘的连接杆结构,则能提供使用者另一种选择,使之调整为最适合使用者观看的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或可控制吸附力大小的吸盘装置,其结构是由一吸盘及一底座所构成,该吸盘设置于底座底部,使用时该吸盘贴附于对象表面,而底座则压置于其底缘,本技术则利用设置于底座处之扳动件,控制吸盘中央位置上升的距离,藉此进一步控制其吸附力的大小。本技术之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吸盘结构,当产品为新品而开始使用时,可扳动较短的角度(或距离)即可获得所须之吸力,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吸盘则可能略为产生弹性疲乏,此时则可扳动较大的角度(或-->距离)进而获得所须之吸力,藉此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本技术之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用于行动电话或个人数字助理器之固定座所使用之吸盘结构。为达上述之目的,本技术主要是利用一底座及一吸盘所构成,该底座为一圆弧突起的盘体,顶部设有一槽座,中央设有贯穿的孔,该吸盘则设置于底座底部,顶部中央设有一齿条,并经前述之孔延伸至槽座内,而该槽座内枢着一扳动件,该扳动件底缘设有齿部,并啮合于该吸盘之齿条处,而于该扳动件之顶部另设有一卡钩结构,其内部设有一可适时伸缩之卡钩,并卡掣于前述槽座一侧边之棘齿处,藉此提供一种可控制吸附力大小的吸盘结构改良。为使审查员清楚了解本技术之详细流程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将配合以下之图式及详细之解说,以求审查员清楚了解本技术之精神所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之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之分解图;图3A为本技术之剖面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之作动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实际使用之示意图。图中1吸盘       11齿条2底座21盘体      211孔22槽座      221棘齿23扳动件231齿部     232空间233轴       234容置空间235上盖     236槽237上盖-->3卡钩        31卡钩311棘齿      312推件32弹簧4回旋弹簧5插置槽孔6杆件7支架8固定座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之立体图及分解图,本技术之吸盘装置主要是由一吸盘1及一底座2所构成,该吸盘1主体为软质的氯化聚氯乙烯树脂(PVC)材质所构成,中央顶部设有一齿条11,其质地较硬与吸盘1主体为不同的材质。该底座2主体形状是由盘体21及设置其上的槽座22所构成,该盘体21形状为圆弧状突起而内部呈中空状(如图3A),盘体21中央设有一贯穿的孔211,用以使该吸盘1之齿条11经此孔211延伸至槽座22内。该槽座22是突设于盘体21顶部,形状呈一似ㄈ字型的槽体,内部枢接着一扳动件23,该扳动件23底缘的外围圆弧设有齿部231,组装时并啮合于前述之齿条11处,藉此将扳动件23一端向下扳动即可使吸盘1之中央部位上升。该槽座22一侧的两边缘圆弧各设有棘齿221,而于该扳动件23顶部另设有一组卡钩结构3,内部设有一可适时缩回、伸出的卡钩31,用以适时卡掣于该棘齿221处,以固定扳动件23向下扳动后的位置。另外于该扳动件23之枢接位置处内凹一空间232,另设有一回旋弹簧4设置其中,其结合方式系利用枢接扳动件23之轴233一并插置于其中央之孔槽41处,进而同步固定其位置,组装时,其延伸出的两杆,分别卡掣于扳动件23一侧及盘体21顶部,藉此提供扳动件23向上自动升起(恢复原位)的动力。该卡钩结构3是设置于扳动件23顶部,主要用以固定该扳动件23向下扳动后的位置,其结构是在该扳动件23顶部形成一容置空间234,并-->设有一上盖235将容置空间234局部封闭,而该容置空间234内分别设有一卡钩31及一弹簧32,该卡钩31保有可单向移动的能力,该卡钩31一侧突出两棘齿311(图中仅能看到一个),并经容置空间234之两个槽236延伸出外界,组装时系顶掣于该槽座22之棘齿221处,而该卡钩31顶部设有一向上延伸的推件312,经该上盖235的开孔237延伸至外界,该开孔237的尺寸较大,让使用者能藉由推动该推件312即使该卡钩31产生单方向的移动,而让棘齿311脱离棘齿221的位置。如图3A、图3B所示,为本技术扳动前及扳动后之剖面图,当欲将吸盘装置固定于玻璃或物体表面时,将整体置于其上,使吸盘1表面贴合于玻璃表面,该底座2之盘体21下缘则压置于吸盘1边缘,此时再将该扳动件23顶部向下扳动,因齿部231啮合于齿条11的关系,将使吸盘1中央部位亦被拉起上升(如图3B所示),造成吸盘1内部产生负压进一步紧紧吸附于玻璃表面,而此时该卡钩31之棘齿311则适时顶掣于槽座22之棘齿221处,即可固定扳动件23的位置,达到紧紧吸住固定的目的。而欲分离时,即推动该卡钩31顶部之推件312(如图3B之箭头A方向),再利用扳动件23内部之回旋弹簧4即可使之自动快速回复原位,连带着因齿部231啮合于齿条11的关系,使得吸盘1中央部位同步下降,而方便使用者将整体吸盘装置取下。由上述之说明可知,扳动件23扳动的角度可利用卡钩31之棘齿311顶掣于槽座22之棘齿221高低位置而控制,换言之,即可控制吸盘1中央位置升起的距离,进而控制吸力大小,提供使用者适当的选择及延长使用寿命。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际使时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主要是在该底座2的顶部于槽座22的一侧另外设有一插置槽孔5,而该插置槽孔5内可供一可弯曲之杆件6插置并固定,该杆件6的结构内部为可挠性的金属材质,例如铝条或铜条,外层再包覆着氯化聚氯乙烯树脂(PVC)或橡胶材料,使其具有可弯曲但仍具要适当强度的特性,而该杆件6顶部则结合固定着一支架7,使用时该支架7主要是用以结合一固定座8(如图5所示),该固定座8主-->要用以固定一些电子产品(例如行动电话或个人数字助理器)于车内使用。藉此利用本技术之吸盘装置可将其吸附于车内之任何位置之玻璃处,再弯曲该杆件6调整其另一端固定座的位置,提供驾驶者良好的观看角度。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之范围。即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及修饰,皆为本技术之专利范围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吸盘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吸盘,中央顶部有一齿条;    一底座,主体为一圆弧突起的盘体,顶部设有一槽座,于槽座内之盘体中央位置设有贯穿的孔,前述吸盘之齿条则经此孔延伸至槽座内,该槽座内枢接着一扳动件,该扳动件底缘设有齿部,并与前述之齿条相啮合,另外该槽座一侧则设有的棘齿;    一卡钩结构,设置于扳动件顶端,该处设有一可适时伸缩之卡钩,该卡钩之棘齿并能卡掣于前述槽座之齿棘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吸盘,中央顶部有一齿条;一底座,主体为一圆弧突起的盘体,顶部设有一槽座,于槽座内之盘体中央位置设有贯穿的孔,前述吸盘之齿条则经此孔延伸至槽座内,该槽座内枢接着一扳动件,该扳动件底缘设有齿部,并与前述之齿条相啮合,另外该槽座一侧则设有的棘齿;一卡钩结构,设置于扳动件顶端,该处设有一可适时伸缩之卡钩,该卡钩之棘齿并能卡掣于前述槽座之齿棘处。2.如利要求1所述之吸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钩结构是在扳动件顶缘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并设有上盖将局部封闭,前述之卡钩则设置其中,该容置空间内另外设有一弹簧顶掣于卡钩一侧,而该卡钩一侧另设有两棘齿延伸至外界,并能适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裕雄
申请(专利权)人:范裕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