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50828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包含壳体、显示面板、盖板、第一及第二挠性边框。壳体包含底板及侧板。侧板位于底板侧缘以与底板围绕出容置空间。显示面板位于容置空间且具有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及第四侧。盖板可拆卸地装设于壳体上且位于第四侧。第一挠性边框包含彼此相连的第一边条、第二边条及第三边条。第二边条衔接于第一边条与第三边条之间。第一边条、第二边条及第三边条分别夹持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第二侧与第三侧。第二挠性边框设置于盖板上且邻设于显示面板的第四侧,第二挠性边框的相对两端分别衔接于第一边条与第三边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现有显示面板以锁耳固定所造成增加宽边框的问题。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挠性边框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及相关电子产业的发展,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平板计算机(tabletPC)、平面电视(flat-screenTV)等电子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在使用这些产品时,显示屏幕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以笔记型计算机为例,传统上,其显示屏幕通过前后两外壳(即业界通称的「A件」与「B件」)将显示面板包覆于内,但,显示面板是以螺丝锁固的方式固定于A件,例如是通过自显示面板相对两侧向外凸出的锁耳来锁固。在这样的设计下,外壳需相应地预留较大的空间供锁耳锁附,不仅在显示屏幕周围形成宽边框,也同时增加了显示装置的整体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以锁耳固定所造成增加宽边框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显示装置,包含一壳体、一显示面板、一盖板、一第一挠性边框以及一第二挠性边框。壳体包含一底板及多个侧板。侧板分别位于底板的各侧缘,以与底板共同围绕出一容置空间。显示面板位于容置空间,且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第一侧与第三侧彼此相对,第二侧与第四侧彼此相对,且介于第一侧与第三侧之间。盖板可拆卸地装设于壳体上且位于显示面板的第四侧。第一挠性边框包含彼此相连的一第一边条、一第二边条及一第三边条。第二边条衔接于第一边条与第三边条之间。第一边条、第二边条及第三边条分别夹持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第二侧与第三侧。第二挠性边框设置于盖板上且邻设于显示面板的第四侧,第二挠性边框的相对两端分别衔接于第一边条与第三边条。其中,第二挠性边框可具有至少一凸柱,盖板可具有至少一定位孔,至少一凸柱能拆卸地插入该至少一定位孔,以将第二挠性边框固定于盖板。其中,第一挠性边框与第二挠性边框背向底板的表面实质上齐平。其中,第一挠性边框的第一边条、第二边条以及第三边条可分别被夹设于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第二侧与第三侧以及壳体的侧板之间。其中,第一边条、第二边条以及第三边条可各包含一承载部、一侧部及一遮盖部,侧部衔接承载部与遮盖部且介于显示面板与壳体的侧板之间,而显示面板的部分可夹设于承载部与遮盖部之间。其中,遮盖部位于显示面板远离底板的一侧,遮盖部远离底板的一侧可具有一第一缓冲凸垫。其中,第二挠性边框可具有一第二缓冲凸垫,位于第二挠性边框远离盖板的一侧,且对应第一边条与第三边条的第一缓冲凸垫。其中,第一挠性边框与第二挠性边框背向底板的表面实质上齐平。其中,遮盖部可具有一第一抵靠面,侧部可具有一第二抵靠面,第一抵靠面与第二抵靠面分别位于显示面板的相邻侧,且第一抵靠面与第二抵靠面的夹角为锐角。其中,遮盖部凸出于侧部的长度可小于承载部凸出于侧部的长度。依据本技术前述所揭露的显示装置中,由于显示面板可通过将第一挠性边框套设于其上侧与左右两侧的方式固定于壳体,因而可不需要于显示面板外缘额外设置锁耳的方式来固定,取代了传统显示装置的边框处的遮盖壳件,使得整体视觉呈无B件的设计,有助于缩减显示面板上侧与左右两侧的边框宽度,让视觉比例上有别于现有的笔记型计算机。于实际情形中,借由这样的设计例如可让既有的14吋的机型中装上15吋的显示面板。并且,第一挠性边框与第二挠性边框分别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四周,以共同为绕成一连续四边形,不仅提升显示装置的外观完整性,还有助于提供显示面板环绕一整圈的缓冲与抗压的保护。在应用前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笔记型计算机中,当显示装置阖上于键盘壳体上时,使用者无论用手拿取或握持笔记型计算机的任何一侧,显示面板与键盘壳体之间都可通过第一挠性边框与第二挠性边框获得缓冲与抗压的保护。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图3为图2的盖板与第二挠性边框的局部放大爆炸图。图4为图1的显示装置沿4-4’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1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5的显示装置沿6-6’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显示装置100壳体110底板111承载面121第一侧板122第二侧板123第三侧板300显示面板301第一侧302第二侧303第三侧304第四侧311组装面400第一挠性边框410第一边条420第二边条430第三边条421承载部422侧部422A第二抵靠面423遮盖部423A第一抵靠面423B第一缓冲凸垫424凸出结构500第二挠性边框501第二缓冲凸垫510凸柱600盖板610定位孔700装饰板L1、L2长度S容置空间θ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技术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及图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技术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技术的范畴。此外,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的是,这些实务上的细节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另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甚至部分的图式省略了走线(缆线、或排线)等结构以保持图面整洁,于此先声明。再者,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等具有其通常的意涵,其意涵能够被熟悉此
的技术人员所理解。更进一步的说,上述的词汇的定义,在本说明书中应被解读为与本技术相关
具有一致的意涵。除非有特别明确的定义,这些词汇将不被解释为过于理想化的或正式的意涵。请参照图1~图3,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而图3是图2的盖板与第二挠性边框的局部放大爆炸图。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10,包含一壳体100、一显示面板300、一第一挠性边框400、一第二挠性边框500、一盖板600以及一装饰板700。进一步来看,壳体100包含一底板110、一第一侧板121、一第二侧板122及一第三侧板123,其中,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及第三侧板123也可分别被简称为侧板。底板110具有一承载面111,可用以承载显示面板300。第二侧板122衔接于第一侧板121与第三侧板123之间,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及第三侧板123分别位于底板110的各侧缘,以与底板110共同为绕出一容置空间S。装饰板700可装设于底板110背向容置空间S的一侧以美化显示装置10的外观。显示面板300具有一组装面311,显示面板300被容置于容置空间S时,组装面311朝向显示面板300。其中,显示面板300例如可通过黏胶或卡勾结构等方式与壳体100的底板110相固定,但本技术并非以此为限。此外,显示面板300具有一第一侧301、一第二侧302、一第三侧303以及一第四侧304,分别指显示面板300的相异侧。第一侧301与第三侧303彼此相对,第二侧302与第四侧304彼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壳体,包含一底板及多个侧板,该多个侧板分别位于该底板的各侧缘,以与该底板共同围绕出一容置空间;一显示面板,位于该容置空间,且该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一第三侧以及一第四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三侧彼此相对,该第二侧与该第四侧彼此相对,且介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三侧之间;一盖板,能拆卸地装设于该壳体上且位于该显示面板的该第四侧;一第一挠性边框,包含彼此相连的一第一边条、一第二边条以及一第三边条,该第二边条衔接于该第一边条与该第三边条之间,该第一边条、该第二边条以及该第三边条分别夹持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一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三侧;以及一第二挠性边框,设置于该盖板上且邻设于该显示面板的该第四侧,该第二挠性边框的相对两端分别衔接于该第一边条与该第三边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壳体,包含一底板及多个侧板,该多个侧板分别位于该底板的各侧缘,以与该底板共同围绕出一容置空间;一显示面板,位于该容置空间,且该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侧、一第二侧、一第三侧以及一第四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三侧彼此相对,该第二侧与该第四侧彼此相对,且介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三侧之间;一盖板,能拆卸地装设于该壳体上且位于该显示面板的该第四侧;一第一挠性边框,包含彼此相连的一第一边条、一第二边条以及一第三边条,该第二边条衔接于该第一边条与该第三边条之间,该第一边条、该第二边条以及该第三边条分别夹持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一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三侧;以及一第二挠性边框,设置于该盖板上且邻设于该显示面板的该第四侧,该第二挠性边框的相对两端分别衔接于该第一边条与该第三边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挠性边框具有至少一凸柱,该盖板具有至少一定位孔,该至少一凸柱能拆卸地插入该至少一定位孔,以将该第二挠性边框固定于该盖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挠性边框与该第二挠性边框背向该底板的表面实质上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挠性边框的该第一边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瑞峰
申请(专利权)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