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5029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6: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分别获取在不同入射角下各个采样点在成像过程中的脉冲数据;依据与每个入射角对应的各个脉冲数据,建立在相应的入射角下、与每个所述采样点一一对应的子空间扩散矩阵;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以得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对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反演分析,得到反演解析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不同入射角下每个采样点对应的脉冲数据建立不同入射角下每个采样点的子空间扩散矩阵,进而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使由该褶积模型得到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能够更好地反应地下介质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深度域地震流体识别的精确度。

A Method, Devic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a for Seismic Fluid Analysis in Depth Doma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油气勘探开发
,特别是涉及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震反演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是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能够将测井纵向上高分辨率和地震横向上密集采样的优势结合起来,估算出地层的岩性、物性特征信息横向上的变化。目前,常规的地震反演是在时间域内进行的,由于测井曲线从深度域转换到时间域损失了宝贵的高频信息,所以时间域地震反演的局限性是对薄层的识别能力较差。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时间域的地震反演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经常无法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因此深度域地震反演应运而生。目前,现有的关于深度域地震反演的方法是利用速度替换法完成深度域褶积的反演方法,其主要是利用伪深度域的思想,将深度域资料调整到某一恒定速度的伪深度域来满足线性深不变条件,提取伪深度域子波以合成深度域地震合成记录,然后分析确定深度域反演中的各个参数,得出深度域反演的最终结果。但是,该方法假设地下介质为水平层状介质,在构造较为复杂、速度变化大的地区,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法所提取的深度域子波不能够准确表示地下介质的实际情况,无法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并且在不同域间相互转化会造成累积误差,导致深度域反演的最终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使反演解析结果更加准确,有利于提高深度域地震流体识别的精确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包括:分别获取在不同入射角下各个采样点在成像过程中的脉冲数据;依据与每个所述入射角对应的各个脉冲数据,建立在相应的入射角下、与每个所述采样点一一对应的子空间扩散矩阵;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以得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对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反演分析,得到反演解析结果。可选的,所述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的过程为: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整体空间扩散矩阵;依据所述整体空间扩散矩阵及固液解耦流体因子反射系数方程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其中,所述褶积模型为S(h)=P(h)A(θ)M(h),其中:S(h)为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P(h)为整体空间扩散矩阵,A(θ)为系数矩阵,M(h)为待反演参数反射系数矩阵。可选的,所述固液解耦流体因子反射系数方程为:其中:Kf为固液解耦流体因子,φ为孔隙度,μ为剪切模量,ρ为密度,Vp表示地震波纵波速度,Vs表示地震波横波速度,γdry表示干岩纵横波速度比,γsat表示湿岩纵横波速度比,θ为入射角,Δ表示梯度;所述S(h)=P(h)A(θ)M(h)为:其中:S(θi)=[S(θi)1S(θi)2…S(θi)N]T,mi=[mi(h1)mi(h2)…mi(hN)]T,其中:N为采样点个数,θi为第i个入射角,S(θi)n为入射角为θi时第n个采样点的合成地震记录;mi(hn)为第n个采样点的第i个待反演参数反射系数,p(θi)n为入射角为θi时第n个采样点的子空间扩散矩阵,a(θi)n为入射角为θi时第n个采样点的系数,i=1,2,3,4,n=1,2,3,...,N。可选的,所述对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反演分析,得到反演解析结果的过程为:建立与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对应的目标函数;对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参数反演求解,得到与待反演参数对应的解析结果。可选的,所述建立与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对应的目标函数的过程为:采用贝叶斯反演方法建立与对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对应的目标函数。可选的,所述对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参数反演求解,得到与待反演参数对应的解析结果的过程为:采用反复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所述目标函数进行参数反演求解,得到与待反演参数对应的解析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在不同入射角下各个采样点在成像过程中的脉冲数据;第一建立模块,用于依据与每个所述入射角对应的各个脉冲数据,建立在相应的入射角下、与每个所述采样点一一对应的子空间扩散矩阵;第二建立模块,用于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以得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反演分析,得到反演解析结果。可选的,所述第二建立模块包括:第一建立单元,用于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整体空间扩散矩阵;第二建立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整体空间扩散矩阵及固液解耦流体因子反射系数方程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其中,所述褶积模型为S(h)=P(h)A(θ)M(h),其中:S(h)为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P(h)为整体空间扩散矩阵,A(θ)为系数矩阵,M(h)为待反演参数反射系数矩阵。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系统,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所述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的步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所述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的步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分别获取在不同入射角下各个采样点在成像过程中的脉冲数据;依据与每个入射角对应的各个脉冲数据,建立在相应的入射角下、与每个所述采样点一一对应的子空间扩散矩阵;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以得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对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反演分析,得到反演解析结果。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与不同入射角下每个采样点对应的脉冲数据,建立不同入射角下每个采样点的子空间扩散矩阵,并根据各个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使由该褶积模型得到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能够更好地反应地下介质的实际情况,以使根据该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得到的反演解析结果更加准确,有利于提高深度域地震流体识别的精确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某工区二维地震数据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常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反演得到的流体因子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使反演解析结果更加准确,有利于提高深度域地震流体识别的精确度。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照图1,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获取在不同入射角下各个采样点在成像过程中的脉冲数据;依据与每个所述入射角对应的各个脉冲数据,建立在相应的入射角下、与每个所述采样点一一对应的子空间扩散矩阵;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以得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对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反演分析,得到反演解析结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获取在不同入射角下各个采样点在成像过程中的脉冲数据;依据与每个所述入射角对应的各个脉冲数据,建立在相应的入射角下、与每个所述采样点一一对应的子空间扩散矩阵;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以得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对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反演分析,得到反演解析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的过程为:依据各个所述子空间扩散矩阵建立褶积模型中的整体空间扩散矩阵;依据所述整体空间扩散矩阵及固液解耦流体因子反射系数方程建立深度域的褶积模型,其中,所述褶积模型为S(h)=P(h)A(θ)M(h),其中:S(h)为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P(h)为整体空间扩散矩阵,A(θ)为系数矩阵,M(h)为待反演参数反射系数矩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解耦流体因子反射系数方程为:其中:Kf为固液解耦流体因子,φ为孔隙度,μ为剪切模量,ρ为密度,Vp表示地震波纵波速度,Vs表示地震波横波速度,γdry表示干岩纵横波速度比,γsat表示湿岩纵横波速度比,θ为入射角,Δ表示梯度;所述S(h)=P(h)A(θ)M(h)为:其中:S(θi)=[S(θi)1S(θi)2…S(θi)N]T,mi=[mi(h1)mi(h2)…mi(hN)]T,其中:N为采样点个数,θi为第i个入射角,S(θi)n为入射角为θi时第n个采样点的合成地震记录;mi(hn)为第n个采样点的第i个待反演参数反射系数,p(θi)n为入射角为θi时第n个采样点的子空间扩散矩阵,a(θi)n为入射角为θi时第n个采样点的系数,i=1,2,3,4,n=1,2,3,...,N。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度域地震流体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反演分析,得到反演解析结果的过程为:建立与所述深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宗兆云孙乾浩印兴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