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94271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外井筒(1)、中心井筒(2)、进水管道(3)和出水管道(4),中心井筒(2)的下端与外井筒(1)的底部之间形成污水储存区(5),中心井筒(2)与外井筒(1)之间设有筒状的溢流坝(6),溢流坝(6)的下端通过连接底板(7)与中心井筒(2)连接,溢流坝(6)与中心井筒(2)之间形成吸水井(8),吸水井(8)内设有水泵(9),水泵(9)与出水管道(4)连接,进水管道(3)能够将污水排入污水储存区(5)内。该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能够将污水就地储存和预处理,原位加压提升后的通过无压污水管道和综合管廊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集中处理。

A Distributed Sewage Pretreat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是集中式处理系统,即将划定排污范围内的污水收集后,通过无压管网系统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集中处理。集中处理方式中,污水管道是通过管道埋深降低输送,市政管网的投资占到污水处理投资的60%~70%。例如,污水管道以一定坡度埋设,划定污水片区的污水统一以无压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管道根据管径每间隔几十米需设置一个检查井。其缺点是,污水管道无压敷设,管道埋深增加,在污水片区末端污水管道甚至可达负7、8米深度。无压污水管道需每间隔几十米设置一个检查井,以便检修和清淤,此种设置极大占用市政道路有限空间,也导致道路上井盖众多。综合管廊的建设可有效消除城市“拉链路”,保障道路交通通畅,同时保证地下管线安全运营。但是污水管道无压输送、检查井设置及管道埋深都限制其纳入综合管廊,也使综合管廊在市政工程的优势无法完全突显出来。无压污水管道不利于纳入综合管廊,无法彻底消除城市“拉链路”,无法体现管廊建设的全部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将污水管道纳入综合管廊,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该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能够将污水就地储存和预处理,原位加压提升后的通过无压污水管道和综合管廊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集中处理。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技术是:一种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外井筒、中心井筒、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中心井筒套设于外井筒内,中心井筒的下端与外井筒的底部之间形成污水储存区,中心井筒与外井筒之间设有筒状的溢流坝,溢流坝的下端通过连接底板与中心井筒连接,溢流坝与中心井筒之间形成吸水井,吸水井内设有水泵,水泵与出水管道连接,进水管道能够将污水排入污水储存区内。进水管道呈水平状态,进水管道的入口端位于外井筒外,进水管道的出口端与中心井筒连接。外井筒与中心井筒之间设有环形的站人平台,站人平台位于吸水井的上方,进水管道的出口端位于站人平台的下方。出水管道含有水平段和竖直段,竖直段的下端与水泵连接,竖直段的上端与水平段的内端连接,水平段的外端位于外井筒外。出水管道的水平段位于外井筒的上端和站人平台之间,站人平台上设有吊装孔,吊装孔的位置与水泵的位置相对应。吊装孔内设有盖板,进水管道的出口端设有格栅。该格栅为提篮格栅或粉碎性格栅,中心井筒内设有内导轨,内导轨沿竖直方向设置,格栅能够沿内导轨上下移动。中心井筒的上端内设有井盖,外井筒的上端和中心井筒的上端之间设有连接顶板。中心井筒内设有爬梯,爬梯的下端与站人平台相对应,或爬梯的下端与外井筒的底部相对应。水泵为自耦式潜水泵,水泵的自耦连接处设置外导轨,外导轨沿竖直方向设置,水泵能够沿外导轨上下移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将集水井和水泵一体化设置,可以使小区域污水汇集,进行前期预处理,实现了污水分布式处理。2、可以将前期预处理污水通过提升水泵有压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突破了污水依靠重力流管道输送的限制。3、污水采用压力流管道输送可以解决传统重力流管道输送时污水管道需要随坡度增加而增加管道埋深的缺点,降低投资费用。4、污水压力流输送无需像传统污水管道输送必须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污水检查井,解决了市政道路井盖较多问题。5、排水管道进入集水井前可设置提篮格栅,拦截大颗粒障碍物,格栅与管道结合处设置导轨,当格栅拦截障碍物较多时,可通过导轨提升出旧格栅,导入新格栅。格栅也可设置粉碎式,把大颗粒障碍物粉碎成细小颗粒物质,细小颗粒物质通过提升泵提升至管道,排至污水处理厂。6、污水从中心筒井溢流坝溢流至吸水井,可以使水流均匀,有利于水泵吸水性能。7、根据液位控制提升泵启、停、报警等,无需人为操作。8、水泵的自耦连接处设置导轨,水泵检修维护时通过导轨升降运输水泵,检修维护后通过导轨将水泵送至吸水井水泵自耦衔接处,并通过调整导轨可以使水泵自耦连接,无需人员下井操作。9、中心筒设置爬梯,通过爬梯可至站人平台,也可至一体化装置底。平台上设置潜水泵吊装孔,方便潜水泵通过导轨输送至地面检修维护。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技术所述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的放大示意图。1、外井筒;2、中心井筒;3、进水管道;4、出水管道;5、污水储存区;6、溢流坝;7、连接底板;8、吸水井;9、水泵;10、站人平台;11、吊装孔;12、盖板;13、井盖;14、连接顶板;15、爬梯;16、外导轨;17、内导轨;18、格栅;41、水平段;42、竖直段。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外井筒1、中心井筒2、进水管道3和出水管道4,中心井筒2套设于外井筒1内,中心井筒2的下端高于外井筒1的下端,中心井筒2的下端与外井筒1的底部之间形成污水储存区5,中心井筒2与外井筒1之间设有筒状的溢流坝6,溢流坝6的下端通过连接底板7与中心井筒2连接,溢流坝6与中心井筒2之间形成吸水井8,吸水井8的底部为封闭状态,吸水井8的顶部为开放状态,吸水井8内设有水泵9,水泵9与出水管道4连接,水泵9能够将吸水井8内的污水通过出水管道4排出,进水管道3能够将污水排入污水储存区5内,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井筒1的中心线、中心井筒2的中心线和溢流坝6的中心线重合,溢流坝6与中心井筒2之间形成环形空间,溢流坝6与外井筒1之间也形成环形空间。进水管道3呈水平状态,进水管道3的入口端位于外井筒1外,进水管道3的出口端与中心井筒2连接,污水采用中心井筒进水。在本实施例中,外井筒1与中心井筒2之间设有环形板状的站人平台10,站人平台10平行于水平面,站人平台10位于吸水井8的上方,站人平台10位于中心井筒2的顶端下方,进水管道3的出口端位于站人平台10的下方。出水管道4含有依次连接的水平段41和竖直段42,竖直段42的下端与水泵9连接,竖直段42的上端与水平段41的内端连接,水平段41的外端位于外井筒1外。在本实施例中,出水管道4的水平段41位于外井筒1的上端和站人平台10之间,站人平台10上设有吊装孔11,吊装孔11的位置与水泵9的位置相对应。站人平台10上设有多个吊装孔11,吸水井8内设有多台水泵9,吊装孔11的位置与水泵9的位置一一对应。吊装孔11内设有盖板12,进水管道3的出口端设有格栅18,该格栅18为提篮格栅或粉碎性格栅,中心井筒2内设有内导轨17,内导轨17沿竖直方向设置,该格栅能够沿内导轨17上下移动。提篮格栅或粉碎性格栅,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心井筒2的上端内设有井盖13,外井筒1的上端和中心井筒2的上端之间设有连接顶板14,连接顶板14呈圆环形。中心井筒2内设有爬梯15,爬梯15的下端与站人平台10相对应,或爬梯15的下端与外井筒1的底部相对应。水泵9为自耦式潜水泵,水泵9的自耦连接处设置外导轨16,外导轨16沿竖直方向设置,水泵9能够沿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外井筒(1)、中心井筒(2)、进水管道(3)和出水管道(4),中心井筒(2)套设于外井筒(1)内,中心井筒(2)的下端与外井筒(1)的底部之间形成污水储存区(5),中心井筒(2)与外井筒(1)之间设有筒状的溢流坝(6),溢流坝(6)的下端通过连接底板(7)与中心井筒(2)连接,溢流坝(6)与中心井筒(2)之间形成吸水井(8),吸水井(8)内设有水泵(9),水泵(9)与出水管道(4)连接,进水管道(3)能够将污水排入污水储存区(5)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外井筒(1)、中心井筒(2)、进水管道(3)和出水管道(4),中心井筒(2)套设于外井筒(1)内,中心井筒(2)的下端与外井筒(1)的底部之间形成污水储存区(5),中心井筒(2)与外井筒(1)之间设有筒状的溢流坝(6),溢流坝(6)的下端通过连接底板(7)与中心井筒(2)连接,溢流坝(6)与中心井筒(2)之间形成吸水井(8),吸水井(8)内设有水泵(9),水泵(9)与出水管道(4)连接,进水管道(3)能够将污水排入污水储存区(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水管道(3)呈水平状态,进水管道(3)的入口端位于外井筒(1)外,进水管道(3)的出口端与中心井筒(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外井筒(1)与中心井筒(2)之间设有环形的站人平台(10),站人平台(10)位于吸水井(8)的上方,进水管道(3)的出口端位于站人平台(10)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布式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出水管道(4)含有水平段(41)和竖直段(42),竖直段(42)的下端与水泵(9)连接,竖直段(42)的上端与水平段(41)的内端连接,水平段(41)的外端位于外井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娜田英汉崔海龙姜素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