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3037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种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包括外壳、按钮、荧光棒、哨子、刀片、推杆、击针、发射部、弹簧和一对夹块;击针、发射部、夹块和弹簧位于外壳围绕而成的腔体内;按钮能够沿腔体轴向的方向按下,以压缩弹簧,使得弹簧激发击针朝向发射部运动,将发射部自第二开口弹出;推杆,位于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之间,并自腔体内部延伸至腔体外部,与弹簧连接,能够沿垂直于腔体轴向的方向按下,使得弹簧和击针复位;荧光棒、哨子和刀片连接于外壳的外表面,且刀片容纳于一刀片腔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便捷的实现车窗击穿,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Portable Sealed Car Evacu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日常生活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私家车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事故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升高。有许多乘客或司机因为无法及时从车厢逃脱而丧失生命。然而当前市面上流行的车厢逃离工具多为破窗锤,使用时需要手臂挥舞,在狭小的车厢空间(如私家车内)难以使用,因此只能在大巴等特殊环境内使用。而且破窗锤功能单一,体积大,较为笨重,无法应对一些特殊情况(如被安全带缠住或落入水中被水草纠缠等)。因此,如何实现破窗工具使用的方便灵活性以及多功能性,提高人们的使用感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车厢破窗工具不便于使用、灵活性较差的问题,以提高人们的使用感受。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包括外壳、按钮、荧光棒、哨子、刀片、推杆、击针、发射部、弹簧和一对夹块;所述击针、所述发射部、所述夹块和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外壳围绕而成的腔体内;所述腔体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46±0.3)mm,且所述腔体的内径为(23±0.1)mm;所述腔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按钮,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按钮、另一端连接所述击针;所述发射部呈圆锥状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且所述圆锥状结构的圆锥底面朝向所述击针设置;所述按钮能够沿所述腔体轴向的方向按下,以压缩所述弹簧,使得所述弹簧激发所述击针朝向所述发射部运动,将所述发射部自所述第二开口弹出;所述推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并自所述腔体内部延伸至所述腔体外部,与所述弹簧连接,能够沿垂直于所述腔体轴向的方向按下,使得所述弹簧和所述击针复位;一对所述夹块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用于夹住所述按钮末端,以限定所述按钮的位置;所述荧光棒、所述哨子和所述刀片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且所述刀片容纳于一刀片腔体内。优选的,所述发射部采用钨钢制作而成。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结构小巧、便于携带,且当用户被困于车厢内需要破窗而出的过程中,只需按压按钮使得位于腔体内的发射部射出,即可实现对车窗的击穿,无需挥舞手臂,操作简单便捷;且其上配备的荧光棒、哨子和刀片扩展了所述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的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发射部发射过程中的腔体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发射部复位过程中的腔体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附图1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5A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推杆处于所述第三开口的第一末端或第二末端时的截面示意图;附图5B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推杆处于所述第三开口的中部时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附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发射部发射过程中的腔体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发射部复位过程中的腔体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附图1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5A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推杆处于所述第三开口的第一末端或第二末端时的截面示意图,附图5B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推杆处于所述第三开口的中部时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包括外壳11、按钮15、荧光棒13、哨子14、刀片16、推杆17、击针12、发射部22、弹簧21和一对夹块23。所述击针12、所述发射部22、所述夹块23和所述弹簧21位于所述外壳11围绕而成的腔体30内;所述腔体30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46±0.3)mm,且所述腔体的内径为(23±0.1)mm。采用上述尺寸制造而成的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尺寸小巧、节省空间、便于携带。所述腔体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18和第二开口19;所述按钮15,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8处;所述弹簧21的一端连接所述按钮15、另一端连接所述击针12;所述发射部22呈圆锥状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开口19处,且所述圆锥状结构的圆锥底面朝向所述击针12设置;所述按钮15能够沿所述腔体30轴向的方向按下,以压缩所述弹簧21,使得所述弹簧21激发所述击针12朝向所述发射部22运动,将所述发射部22自所述第二开口19弹出;所述推杆17,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8与所述第二开口19之间,并自所述腔体30内部延伸至所述腔体30外部,与所述弹簧21连接,能够沿垂直于所述腔体30轴向的方向按下,使得所述弹簧21和所述击针12复位;一对所述夹块23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8处,用于夹住所述按钮15末端,以限定所述按钮15的位置。具体来说,所述第三开口10的两相对末端的口径大于中间部分的口径;所述推杆17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部分17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71表面的第二部分172,且所述第一部分17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部分172的直径。所述第一部分171位于所述腔体30内部,且所述第一部分171能够由所述第三开口10的两相对末端延伸出所述腔体30;且由于所述第三开口10中间部分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一部分171的直径但大于所述第二部分172的直径,所以,所述第一部分171不能自所述第三开口10除两相对末端之外的中间部分延伸出所述腔体30。在未按下所述按钮15时,所述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的结构如图3所示,此时,所述推杆17的整个所述第二部分172以及部分所述第一部分171自所述外壳11的第三开口10的第一末端111延伸出所述腔体30,如图5A所示。所述第三开口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末端111和第二末端112。当需要破窗时,用户沿所述腔体30轴向的方向按下延伸出所述腔体30的所述按钮15,并朝向所述腔体30的方向按下所述推杆17的所述第二部分172,使得所述第一部分171整体以及部分所述第二部分172容纳至所述腔体30内,仅部分所述第二部分172延伸至所述腔体30外。如图5B所示。此时,所述弹簧21的一端受到压缩,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则向所述第二开口19的方向运动,这种运动激发了所述击针12和所述推杆17也朝向所述第二开口19的方向运动。当所述推杆17运动到所述外壳11上的所述第三开口10的第二末端112的位置时,所述推杆17自所述第三开口10的第二末端112处向外延伸出所述腔体30,从而限定所述弹簧21、所述击针12的位置,使得所述弹簧21与所述击针12保持在如图2所示的第一预设位置。同时,所述击针12在运动到所述一预设位置时,撞击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所述发射部22,使得所述发射部22在外力的作用下自所述第二开口19弹出。所述发射部22快速的撞击车窗,使得车窗的局部受到较高的压力,则车窗的玻璃在应力作用下快速碎裂,便于用户逃离密闭车厢。整个过程中,用户无需像使用现有的破窗锤那样挥舞手臂,即使在很狭小的空间也能便捷的操作,极大的提高的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用户使用完之后或者由于单次操作未将所述车窗击穿时,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按钮、荧光棒、哨子、刀片、推杆、击针、发射部、弹簧和一对夹块;所述击针、所述发射部、所述夹块和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外壳围绕而成的腔体内;所述腔体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46±0.3)mm,且所述腔体的内径为(23±0.1)mm;所述腔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按钮,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按钮、另一端连接所述击针;所述发射部呈圆锥状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且所述圆锥状结构的圆锥底面朝向所述击针设置;所述按钮能够沿所述腔体轴向的方向按下,以压缩所述弹簧,使得所述弹簧激发所述击针朝向所述发射部运动,将所述发射部自所述第二开口弹出;所述推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并自所述腔体内部延伸至所述腔体外部,与所述弹簧连接,能够沿垂直于所述腔体轴向的方向按下,使得所述弹簧和所述击针复位;一对所述夹块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用于夹住所述按钮末端,以限定所述按钮的位置;所述荧光棒、所述哨子和所述刀片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且所述刀片容纳于一刀片腔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密闭车厢逃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按钮、荧光棒、哨子、刀片、推杆、击针、发射部、弹簧和一对夹块;所述击针、所述发射部、所述夹块和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外壳围绕而成的腔体内;所述腔体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46±0.3)mm,且所述腔体的内径为(23±0.1)mm;所述腔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按钮,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按钮、另一端连接所述击针;所述发射部呈圆锥状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且所述圆锥状结构的圆锥底面朝向所述击针设置;所述按钮能够沿所述腔体轴向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良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