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743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包括池体、位于池体内的填料单元、轴向贯穿所述填料单元的导流装置以及与所述导流装置底端连通的回流单元;所述回流单元内设置有与所述导流装置相对应的反射板;所述填料单元与所述池体顶端之间形成有水流通道,且所述水流通道与设置在池体顶部外沿且呈环状的出水堰连通;所述池体顶盖设置有与池体内部连通的排气管;该滤池污水净化效率高,净化效果好,占地小,结构简单,不仅适合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处理,还适用于农村分散式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渔业养殖水质净化等,适用范围广。

Circulating upflow fixed bed anaerobic biofil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
技术介绍
现有厌氧生物滤池,根据进水形式不同一般分为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和降流式厌氧生物滤池两种形式。1、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底部进水、上部排水;污水从池体底部自下而上进入填料床,通过厌氧菌的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净化,处理水由上部排出;同时由池顶的气管排出产生的沼气。该种生物滤池由于污水仅仅从填料通过一次,降解净化的效果较差。且老化的生物膜不易脱落更新。2、降流式厌氧生物滤池:顶部进水、底部排水;污水从上部自上而下进入填料床,通过厌氧菌的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净化,处理水由下部排出。同时,借助池外设置的水泵,将下部的水抽出泵入滤池的上部,实现废水的净化作用。同时由池顶的气管排出产生的沼气。由于该型水泵流量小,极其耗能,影响其经济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济高效且降解净化效果好的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包括池体、位于池体内的填料单元、轴向贯穿所述填料单元的导流装置以及与所述导流装置底端连通的回流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位于池体(1)内的填料单元(3)、轴向贯穿所述填料单元(3)的导流装置(4)以及与所述导流装置(4)底端连通的回流单元(5);所述回流单元(5)内设置有与所述导流装置(4)相对应的反射板(6);所述填料单元(3)与所述池体(1)顶端之间形成有水流通道(7),且所述水流通道(7)与设置在池体(1)顶部外沿且呈环状的出水堰(12)相连通;所述池体(1)顶盖设置有与池体(1)内部连通的排气管(11)。

【技术特征摘要】
1.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位于池体(1)内的填料单元(3)、轴向贯穿所述填料单元(3)的导流装置(4)以及与所述导流装置(4)底端连通的回流单元(5);所述回流单元(5)内设置有与所述导流装置(4)相对应的反射板(6);所述填料单元(3)与所述池体(1)顶端之间形成有水流通道(7),且所述水流通道(7)与设置在池体(1)顶部外沿且呈环状的出水堰(12)相连通;所述池体(1)顶盖设置有与池体(1)内部连通的排气管(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4)包括内部为空腔结构的导流筒(41)以及设置在导流筒(41)内的推流机构(42),所述导流筒(41)的上端与所述水流通道(7)连通,所述导流筒(41)的下端与所述回流单元(5)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升流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流机构(42)包括具有进水口(420)和出水口(421)的壳体(422)、设置在壳体(422)上的驱动电机(423)、连接在驱动电机(423)上且位于壳体(422)内的转动轴(424)以及连接在转动轴(424)端部的动叶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良孙德春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利尔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