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市政分流导水功能的生态路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0960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市政分流导水功能的生态路面,属于海绵城市技术领域,分流导水井设置在人行道和机动车路面之间,分流导水井的上方井盖的中间设置格栅板二,格栅板二的两侧设置格栅板一,在分流导水井内的混凝土隔肋将分流导水井的内部分成两个导水腔和一个排水腔,排水腔中的过滤层设置在两个混凝土隔肋之间,导水腔中设置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的上端与格栅板一密封相连,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内部设置漂浮堵塞球体;有益效果是:该路面结构能够回收、净化、储存并排出多余雨水,最大限度改善水体质量,对实现水生态修复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该路面结构能自动根据雨情进行分流处理工作,能够解决城市看海现象。

An Ecological Pavement with Municipal Water Diversion and Diversion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市政分流导水功能的生态路面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绵城市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市政分流导水功能的生态路面。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滤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可渗透地面的面积高速增长,所以有必要研制能够弥补这些方面不足的自主供水美化绿化的系统,来收集雨水,并用雨水涵养草坪,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来实现储水和补充续、排水以及美化绿化和灌溉功能的一体化,可大大减弱车辆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达到更有效率的蓄水、经济适用、节能环保、改善城市环境的效果,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吸附能力,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它的核心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回归自然,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所以建设海绵城市基本原则是应以保护生态优先,最大程度上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市政分流导水功能的生态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导水井(1)、井盖(2)、格栅板一(3)、格栅板二(4)、混凝土隔肋(5)、导水腔(6)、排水腔(7)、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8)、漂浮堵塞球体(9)、过滤层(10)、洁净水储水箱一(18)、洁净水储水箱二(19)、水泵(20)、净化盒(27);所述分流导水井(1)设置在人行道(15)和机动车路面(16)之间,分流导水井(1)的上方设置井盖(2),井盖(2)的中间设置格栅板二(4),格栅板二(4)的两侧设置格栅板一(3),在分流导水井(1)内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混凝土隔肋(5),混凝土隔肋(5)将分流导水井(1)的内部分成两个导水腔(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市政分流导水功能的生态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导水井(1)、井盖(2)、格栅板一(3)、格栅板二(4)、混凝土隔肋(5)、导水腔(6)、排水腔(7)、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8)、漂浮堵塞球体(9)、过滤层(10)、洁净水储水箱一(18)、洁净水储水箱二(19)、水泵(20)、净化盒(27);所述分流导水井(1)设置在人行道(15)和机动车路面(16)之间,分流导水井(1)的上方设置井盖(2),井盖(2)的中间设置格栅板二(4),格栅板二(4)的两侧设置格栅板一(3),在分流导水井(1)内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混凝土隔肋(5),混凝土隔肋(5)将分流导水井(1)的内部分成两个导水腔(6)和一个排水腔(7),导水腔(6)的上方和格栅板一(3)联通,排水腔(7)的上方和格栅板二(4)联通,排水腔(7)中的过滤层(10)设置在两个混凝土隔肋(5)之间,导水腔(6)中设置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8),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8)的上端与格栅板一(3)密封相连,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8)内部设置漂浮堵塞球体(9);人行道(15)的下方设置洁净水储水箱一(18),洁净水储水箱一(18)和分流导水井(1)之间设置净化盒(27),并通过导水管连接;机动车路面(16)的下方设置洁净水储水箱二(19),洁净水储水箱二(19)和分流导水井(1)之间设置净化盒(27),并通过导水管连接;分流导水井(1)的下方为市政管网(24),市政管网(24)和分流导水井(1)中的排水腔(7)通过排水管一(22)联通,市政管网(24)分别和洁净水储水箱一(18)、洁净水储水箱二(19)通过排水管二(23)联通;在分流导水井(1)、人行道(15)和机动车路面(16)的下方设置砾石承重层(17),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杨森吴金国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