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纠倾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
技术介绍
常规的纠倾方法,或是进度慢(如堆载法、掏土法、浸水法等),或是纠倾量小(如小直径掏土法、局部截桩法、注浆膨胀法等),或是纠倾过程控制难(如辐射井法、降水法、托换法等),或是过倾风险大(如射水掏土法、深层浸水法、降水迫降法等),甚至达不到预期效果或完全违背了纠倾本意而仅变成了地基基础加固(如注浆膨胀法、锚杆静压桩法、截桩顶升法等),即使有时需要多种纠倾方式组合,也多出现在一种方法纠倾效果不明显,而尝试其他方法进行补救,导致工期长、费用高且基本处于无序设计与组织状态,增加了纠倾工程的风险。尤其对高层建筑,因其重心较高,对地基变形极其敏感,一旦迫降量控制不当,极易出现过倾,而导致新的工程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所述高层建筑的底部包括沉降大的第一端与沉降小的第二端,包括步骤:A.在所述第一端预设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所述高层建筑的底部包括沉降小的第一端与沉降大的第二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A.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预设并列设置的多根工程桩,在所述工程桩在所述第一端数量少且在所述第二端数量多;B.在所述第一端的工程桩的桩顶部与基础底板之间增设压缩量与设计迫降量相同的变形垫层,所述第二端的工程桩的桩顶直接与基础底板底面接触;C.在顶部设有所述变形垫层的相邻桩之间进行钻孔掏土,减少桩间土面积而增大桩间土应力和所述工程桩的桩身应力,将上部荷载逐步转移至顶部设有所述变形垫层的桩上,使顶部设有所述变形垫层的桩上部产生压缩变形,促使基础发生沉降;D.对沉降量未达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所述高层建筑的底部包括沉降小的第一端与沉降大的第二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A.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预设并列设置的多根工程桩,在所述工程桩在所述第一端数量少且在所述第二端数量多;B.在所述第一端的工程桩的桩顶部与基础底板之间增设压缩量与设计迫降量相同的变形垫层,所述第二端的工程桩的桩顶直接与基础底板底面接触;C.在顶部设有所述变形垫层的相邻桩之间进行钻孔掏土,减少桩间土面积而增大桩间土应力和所述工程桩的桩身应力,将上部荷载逐步转移至顶部设有所述变形垫层的桩上,使顶部设有所述变形垫层的桩上部产生压缩变形,促使基础发生沉降;D.对沉降量未达到所述设计迫降量的顶部设有所述变形垫层的桩进行多排钻孔截桩,增加所述第一端区域基础的迫降量;E.在所述工程桩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采用钻孔内射水掏土和所述钻孔截桩联合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景文,莫振林,胡建宗,胡熠,冉熙阳,王海洋,汪凯,彭然,祖德权,邓光旭,廖鑫,蒲君,杨光,张东明,金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