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8622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其包含壳体、衔接件以及风扇模块。壳体包含相对的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第二盖体具有开口。衔接件于壳体内与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的其中之一连接。风扇模块可移动地与衔接件衔接,并被配置成基于衔接件相对于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风扇模块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位于壳体内。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包含风扇模块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的系统会于系统的外壳内设置风扇,并且风扇与外壳之间会设置有气流通道,使得气流可以通过气流通道而进入或离开风扇,并进行热交换来达成散热的效果。在系统外壳的内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保留一定的气流通道,即会使得风扇可设置的尺寸空间受到限制。如此,将使得系统需要增加风扇的尺寸来提升散热效率时,风扇与外壳之间的气流通道缩小,并造成气流流动的阻力增加,而导致系统整体散热能力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模块可基于壳体内的衔接件而相对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进而达到改变风扇模块与壳体之间的气流通道大小的散热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包含壳体、衔接件以及风扇模块。壳体包含相对的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第二盖体具有开口。衔接件于壳体内与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其中之一连接。风扇模块可移动地与衔接件衔接,并被配置成基于衔接件相对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风扇模块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仍位于壳体内。综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中,风扇模块可基于壳体内的衔接件而相对壳体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而达到改变风扇模块与壳体之间的气流通道大小的目的。当移动至第一位置时,风扇模块位于壳体内。在实际应用时,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可使风扇模块在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不开启,而在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再开启。因此,当风扇模块位于第一位置时,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并不需要留任何的气流信道给风扇模块,从而可采用尺寸较大的风扇模块完全填满气流信道;并且当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时,尺寸较大的风扇模块并不会受到壳体的限制,进而可维持其上述有的散热能力。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一位置。图1B所示为图1A中散热装置的另一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图6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一位置。图6B所示为图6A中散热装置的另一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图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图10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位于第二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所示。请参照图1A以及图1B。图1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的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130位于第一位置。图1B所示为图1A中散热装置100的另一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130位于第二位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扇模块130为离心式风扇(centrifugalfan)或轴流式风扇(axialfan),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以下将详细说明散热装置100所包含的元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元件之间的连接与动作关系。如图1A与图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100包含壳体110、衔接件120以及风扇模块130。壳体110包含相对的第一盖体111以及第二盖体112。第二盖体112具有开口112a。衔接件120于壳体110内与第二盖体112连接。风扇模块130可移动地与衔接件120衔接,并被配置成基于衔接件120相对壳体110移动于第一位置(如图1A所示)与第二位置(如图1B所示)之间。当风扇模块13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仍位于壳体110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A与图1B所示,散热装置100还包含外盖170。外盖170被配置成可选择性地盖合或离开第二盖体112。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当外盖170盖合第二盖体112时,可将开口112a封闭,并同时推抵风扇模块130移动至第一位置。当外盖170离开第二盖体112时,可容许风扇模块130移动至的第二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中,风扇模块130可基于壳体110内的衔接件120而相对壳体110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而达到改变风扇模块130与壳体110之间的气流通道(亦即,第一盖体111及外盖170分别与风扇模块130之间的气流信道)大小的目的。在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可使风扇模块130在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不运转,而在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再运转。因此,当风扇模块130位于第一位置时,散热装置100并不需要留任何的气流信道给风扇模块130(亦即,风扇模块130在第一位置时可紧贴第一盖体111),从而可采用尺寸较大的风扇模块130完全填满气流信道;并且当风扇模块130位于第二位置时,尺寸较大的风扇模块130并不会受到壳体110的限制。如图1A与图1B所示,风扇模块130包含框体131。框体131具有延伸部131a。延伸部131a上设有穿孔131a1。衔接件120包含连接部121以及本体部122。连接部121与第二盖体112可拆卸地连接。本体部122与连接部121连接,并可滑动地与穿孔131a1衔接。散热装置100还包含第一挡止件140。第一挡止件140连接衔接件120。延伸部131a限位于第二盖体112与第一挡止件140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衔接件120与第一挡止件14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限位螺丝,且连接部121具有外螺纹而可与第二盖体112螺合,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衔接件120可与第二盖体112可以是一体成型,且第一挡止件140为可拆卸地连接衔接件120的扣环。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100还包含推抵件150。推抵件150设置于壳体110内,在一实施例中,是设置于延伸部131a与第一挡止件140之间,并被配置成推抵延伸部131a而使风扇模块130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借此,当外盖170离开第二盖体112时,推抵件150会立即将风扇模块130推抵至第二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推抵件150为塔型弹簧。借此,在风扇模块13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图1A所示),推抵件150可较扁平地压缩于延伸部131a与第一挡止件140之间,因此可占用较少的空间,进而可减少对风扇模块130相对于壳体110的移动行程的影响。请参照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的局部剖面图,其中风扇模块130位于第二位置。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将衔接件120、第一挡止件140与推抵件150等元件整合在风扇模块130的框体131上而成为一个组合件。本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还包含第二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包含:壳体,包含相对的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具有开口;衔接件,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的其中之一连接;以及风扇模块,能够移动地与所述衔接件衔接,且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所述风扇模块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风扇模块仍位于所述壳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包含:壳体,包含相对的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具有开口;衔接件,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的其中之一连接;以及风扇模块,能够移动地与所述衔接件衔接,且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所述风扇模块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风扇模块仍位于所述壳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第一挡止件连接所述衔接件,其中所述风扇模块还包含框体,所述框体具有延伸部以及位于所述延伸部的穿孔,所述衔接件能够滑动地与所述穿孔衔接,且所述延伸部限位于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挡止件之间,或限位于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一挡止件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推抵件,设置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挡止件之间,并被配置成推抵所述延伸部而使所述风扇模块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其中所述衔接件与所述第二盖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第二挡止件,连接所述衔接件,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星晨邱英哲
申请(专利权)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