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降温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7076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0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医用降温圈,用于与外界供水主机连接,降温圈由内至外为贴肤层、中间层、外罩层,所述中间层包裹在贴肤层的外侧,外罩层包裹中间层的外侧,贴肤层和外罩层之间设有呈螺旋状结构的水循环管路,水循环管路缠绕排布于贴肤层表面并嵌入在中间层内,水循环管路的两端位置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穿过外罩层露在外端与供水主机相连通。通过贴肤层与病人的重要动脉接触,通过水循环管路内的水交换实现对病人的物理降温,能有效避免传统的降温毯所带来的全是并发症问题,适用于清醒的病人使用,且该装置通过将进水口和出水口注入温水可以实现对病人的复温操作,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以及降温效果好的特点。

A medical cooling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降温圈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医用降温圈。
技术介绍
在临床上发热是常见的症状,而且种类多,有感染性发热、中枢性发热、药物性发热等等。临床上针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发热,特别是中枢性发热,通常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一般常用的设备是降温毯。但降温毯在使用时会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如降温经常导致寒颤、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等全身的并发症,特别是清醒病人不能耐受降温毯的刺激,而且为病人更换降温毯的工作量特别大,需要几名医护人员完成,极大地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且降低的患者的治疗舒适度,更重要的是降温毯常有背部温度较低,而其他部位仍然发热的现象,不能完全达到控制体温的目的,因此,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降温效果好、特别是使用方便、能实现有效降温的同时,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以及携带方便的降温装置就可以必要和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涵盖发热时物理降温需要覆盖的区域,包括腋窝、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医用降温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降温圈,用于与外界供水主机连接,降温圈呈套筒状,降温圈由内至外为贴肤层、中间层、外罩层,所述中间层包裹在贴肤层的外侧,外罩层包裹中间层的外侧,贴肤层和外罩层之间设有呈螺旋状结构的水循环管路,水循环管路缠绕排布于贴肤层表面并嵌入在中间层内,水循环管路的两端位置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穿过外罩层露在外端与供水主机相连通。贴肤层与病人皮肤相接触,水循环管路将病人的热量带走,降温圈穿戴方便,可重复使用,随时卸装,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小,通过覆盖发热需要的物理降温部位,降温作用明显;抬高重力着力部位,防止压疮和水肿,对昏迷病人优势明显;可以局部使用,不需要全身降温,避免了降温毯带来的全身并发症,适用于清醒病人;对低体温病人可进行复温操作。所述中间层为导热硅脂材料,贴肤层和外罩层为帆布材料。水循环管路为软铜管、铝管组成的螺旋状管道结构并嵌入在中间层内。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装置在使用时,外置主机将冷水通过进水口注入到水循环管路内,再从出水口回到外置主机,通过控制水循环管路内的水速可以控制散热效果的快慢,另外,为了更好的将热量散发除去,该装置的水循环管路可采用软铜管或者软铝管结构,其散热效果更佳,另外中间层为导热硅脂材料,贴肤层和外罩层为帆布材料,中间层的导热硅脂材料能将贴肤层的热量快速输送到水循环管路上,在由水循环管路将热量带走,该装置体积小,佩戴方便,其主要的佩戴位置包括双侧腋窝、双侧肘关节、双侧腕关节、双侧膝关节和双侧踝关节;使用时,通过该装置的贴肤层与病人的重要动脉接触,交换面积大,通过水循环管路内的水交换实现对病人的热交换,最终物理降温,该装置穿戴方便,可重复使用,同时质量小携带方便,减小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具有局部部位降温的针对性,能有效避免传统的降温毯所带来的全身并发症问题,且该装置通过将进水口和出水口注入温水可以实现对病人的复温操作,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以及降温效果好的特点,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医用降温圈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医用降温圈其使用过程中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医用降温圈其内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医用降温圈其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医用降温圈其内部水循环管路轴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医用降温圈其内部水循环管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医用降温圈其在关节处安装及与外置主机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贴肤层;2、中间层;3、外罩层;4、水循环管路;5、进水口;6、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如图1至7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医用降温圈,用于与外界供水主机连接,供水主机与一般降温毯相同,包括水箱、显示屏、温度控制器、水泵、制冷机、恒温机、温度传感器、电源等,在此不再详述,降温圈呈套筒状,降温圈由内至外为贴肤层1、中间层2、外罩层3,贴肤层1与病人皮肤接触,因此可以采取亲肤性材料制作,中间层2包裹在贴肤层1的外侧,外罩层3包裹中间层2的外侧,贴肤层1和外罩层3之间设有呈螺旋S状结构的水循环管路4,水循环管路4缠绕密集排布于贴肤层1表面并嵌入到中间层2内,采用嵌入的结构,使得水循环管路4完全被中间层2包裹,中间层2为导热硅脂材料,与采用铜管的水循环管路4全面接触,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水循环管路4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5和出水口6,进水口5和出水口6分别穿过外罩层3露在外端与供水主机相连通。贴肤层1和外罩层3为帆布材料。水循环管路4为软铜管或铝管组成的螺旋状管道结构并嵌入在中间层2内。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在使用时,外置主机将冷水通过进水口5注入到水循环管路4内,再从出水口6回到外置主机,通过控制水循环管路4内的水速可以控制散热效果的快慢,另外,为了更好的将热量散发除去,该装置的水循环管路4可采用软铜管或者软铝管结构,其散热效果更佳,另外中间层2为导热硅脂材料,贴肤层1和外罩层3为帆布材料,中间层2的导热硅脂材料能将贴肤层1的热量快速输送到水循环管路4上,在由水循环管路4将热量带走,如图7所示,该装置体积小,佩戴方便,其主要的佩戴位置包括双侧腋窝、双侧肘关节、双侧腕关节、双侧膝关节和双侧踝关节;使用时,通过该装置的贴肤层1与病人的重要动脉接触,通过水循环管路4内的水交换实现对病人的物理降温,该装置穿戴方便,可重复使用,同时质量小携带方便,减小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能有效避免传统的降温毯所带来的全是并发症问题,适用于清醒的病人使用,且该装置通过将进水口和出水口注入温水可以实现对病人的复温操作,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以及降温效果好的特点,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降温圈,用于与外界供水主机连接,其特征在于:降温圈呈套筒状,由内至外为贴肤层(1)、中间层(2)、外罩层(3),所述中间层(2)包裹在贴肤层(1)的外侧,外罩层(3)包裹中间层(2)的外侧,贴肤层(1)和外罩层(3)之间设有呈螺旋状结构的水循环管路(4),水循环管路(4)缠绕排布于贴肤层(1)表面并嵌入在中间层(2)内,水循环管路(4)的两端位置分别设有进水口(5)和出水口(6),进水口(5)和出水口(6)分别穿过外罩层(3)露在外端与供水主机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降温圈,用于与外界供水主机连接,其特征在于:降温圈呈套筒状,由内至外为贴肤层(1)、中间层(2)、外罩层(3),所述中间层(2)包裹在贴肤层(1)的外侧,外罩层(3)包裹中间层(2)的外侧,贴肤层(1)和外罩层(3)之间设有呈螺旋状结构的水循环管路(4),水循环管路(4)缠绕排布于贴肤层(1)表面并嵌入在中间层(2)内,水循环管路(4)的两端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新贵黄伟博李琼王盛标卢力奇李梅华
申请(专利权)人: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