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65672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模块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直流箱和交流箱,直流箱内设置一组并联的MPPT模块单元,每个MPPT模块单元的器件集成在一控制板上或一控制箱内,交流箱内设置逆变单元的器件,直流箱内的MPPT模块单元和交流箱内的逆变单元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将逆变器的器件按功能进行模块化配置,提高逆变器产品的通用性和便捷性。

A Modular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ver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式光伏并网逆变器
本技术涉及光伏并网逆变器,具体涉及将功能器件模块化配置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技术介绍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持续进步,光伏发电的成本不断降低,分布式光伏发电普及率越来越高。仅2017年,三相10KW-100KW装机容量就占据了整个光伏市场的54%,工商业屋顶对单机大功率逆变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从2013年到2018年,逆变器单机功率从10KW扩展为60KW,甚至有部分厂家已推出70KW、80KW及更大功率等级。随着逆变器功率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现逆变器单机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逆变器的组装调试,路程运输,现场安装,运维维护等环节影响很大。现有逆变器产品,10KW-36KW的最优重量为40KG,50KW及以上产品的体积普遍达0.14立方米以上,重量达60Kg以上,体积大、重量重问题更为突出。现有逆变器扩容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箱体体积增大;2.散热器增大增重;3.硬件系统的体积增大;4.产品便捷性差;5.系列产品通用性差,开发工作重复浪费,且成本高;6.产品运维效果差,结构原因导致问题查找特别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将逆变器的器件按功能进行模块化配置,提高逆变器产品的通用性和便捷性。本技术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模块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的电子元器件,关键在于:所述箱体包括直流箱和交流箱,直流箱内设置一组并联的MPPT模块单元,每个MPPT模块单元中的器件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控制板上,交流箱内设置逆变单元的各模块器件,直流箱内的MPPT模块单元和交流箱内的逆变单元通过现场总线连接。该技术整体分为直流箱系统和交流箱系统,其中,直流箱中安装MPPT模块单元,交流箱安装逆变单元,MPPT模块单元和逆变单元通过现场总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逆变单元包括固定在交流箱内的电解电容板、DC/AC逆变器、LCL滤波器、继电器及EMC滤波器,电解电容组并联连接,并焊接在电解电容板上,电解电容板的输入端通过现场总线连接MPPT模块单元,输出端依次连接DC/AC逆变器、LCL滤波器、继电器及EMC滤波器后接入三相电网。逆变单元的作用是监控逆变器母线电压和交流侧电压电流,实现DC/AC功能且最大功率输出。把电解电容板、DC/AC逆变器、LCL滤波器、继电器和EMC滤波器统一放置在交流箱内。逆变单元作为独立箱体模块设计,这样只需考虑逆变功率模块和电感的散热设计即可。进一步的,所述MPPT模块单元包括固定在控制板上或控制箱内的EMC滤波器、电感器和BOOST模块,EMC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直流开关,两输出端一路通过电感器连接BOOST模块,另一路直接连接BOOST模块,BOOST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解电容板的输入端;直流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有电池串,电池串设置有两组,两电池串并联后连接直流开关。进一步的,所述直流箱内并联有1-10个MPPT模块单元,各MPPT模块单元的EMC滤波器通过直流开关连接两组电池串,BOOST模块与交流箱内的电解电容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直流箱箱体上设置有连接电池串的接头,直流开关设置在直流箱箱体上。每个MPPT模块单元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包括EMC滤波器、电感、BOOST模块。EMC滤波器、电感和BOOST模块中,电感器为结构器件,通过电感线一端连接EMC滤波器,另一端连接BOOST模块。EMC滤波器设计为一块线路板,BOOST模块为一块线路板。MPPT模块单元的两个线路板作为标准配置对应固定功率输入,根据逆变器功率等级选择几个MPPT模块单元。MPPT模块单元独立设置,每个MPPT模块单元可以安装在一块电路板上或一箱子内,在处理机箱散热和结构布局上更具灵活性。直流开关不是单独供一个MPPT模块单元使用,是根据功率等级几个MPPT模块单元共用一个直流开关。每个MPPT模块单元连接两个电池串。采用两组电池串,并联后的功率计算公式为:MPPT模块单元最大功率=Isc(短路电流)*2(两串)*Vmppt(MPPT电压)其中:电网电压230V时,计算Vmppt为620V,这时逆变器能很好的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所以能量系数设定为1.1为最优。Isc(短路电流)=9.68A,为最佳配比电池板的短路电流值。带入公式计算MPPT模块单元最大功率为13.2KW,一个组串的最大功率为6.6KW。MPPT模块单元作用是监控逆变器直流侧电压电流,实现BOOST升压控制和最大功率点跟踪,保证DC/DC的实现,同时,通过N个MPPT模块单元的并联组合,能很快的实现逆变器功率的提升,完成不同功率等级逆变器直流系统的统一性和兼容性。同功率逆变器直流系统模块化应用,例如:4个MPPT模块输入最大功率为52.8KW,适合搭建50KW功率平台,5个MPPT模块输入最大功率为66KW,适合搭建60KW功率平台,6个MPPT模块输入最大功率79.2KW,适合搭建70KW功率平台。这种搭建功率平台是基于电网电压为230V而获得的最大功率,当电网电压提高277V(网侧器件耐压值)时,计算Vmppt为746V,对应的MPPT模块单元最大功率为14.4KW,这时,只需6个模块单元,也能搭建起80KW功率平台,即70KW和80KW共用完全相同的硬件平台,只是软件根据电网电压230V和277V进行控制即可。每个MPPT模块单元主要开发2块电路板,1个EMC滤波器板,1个BOOST模块。根据设计功率等级来选择MPPT模块单元的数量。散热器结合功率等级进行设计,其中,电感可采用外置方式,各功率模块靠近排列布置,以提高单位散热率,使散热器尺寸重量更小更轻便。可采用现成的MPPT模块单元直接进行功率组合和结构搭建,不用每个功率等级都进行单独的项目开发,不但缩短了研发周期,并且节省了散热器、模具等器件费用。不同功率等级逆变器具有原理线路板统一性,方便系统的排查问题和对逆变器运行进行管理,便于成本控制。独立机箱设计后,线路板布局更合理,能很好的对产品问题进行定位,提高运维效率,保证产品稳定运行。进一步的,所述现场总线为绝缘铜排,绝缘铜排与直流箱和交流箱的连接处设置有电缆锁母。使用绝缘铜排对直流箱MPPT单元和交流箱逆变单元进行电气连接,作用是完成BOOST模块与电解电容组之间的能量传输,进而实现逆变器系统DC-DC-AC功能,连接线包括PBUS和NBUS两部分,并且铜排和机箱连接处使用防水锁母处理,保证逆变器达到IP65(防水防尘标准),具有IP65防护等级的逆变器可以放心安装在室外,对场地要求简单,适合大面积普及。进一步的,所述直流箱和交流箱内均设置有数字信号处理器,两数字信号处理器之间通过CAN总线通讯,并传递心跳信号。控制部分有直流箱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交流箱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两者通过CAN通讯,实现信息共享,并设定心跳信号实现两块控制板的同步,可实现对逆变器系统的控制,完成并网运行和各种功能实现,维护系统可靠稳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提高了逆变器在组装调试、路程运输、现场安装、运维维护等环节的便捷性,增强了系列产品的通用性,便于控制开发成本,快速准确运维,保证产品稳定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中交流箱和直流箱的连接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直流箱(1)和交流箱(2),直流箱(1)内设置一组并联的MPPT模块单元(11),每个MPPT模块单元(11)中的器件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控制板上,交流箱内设置逆变单元(21)的各模块器件,直流箱内的MPPT模块单元(11)和交流箱内的逆变单元(21)通过现场总线(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直流箱(1)和交流箱(2),直流箱(1)内设置一组并联的MPPT模块单元(11),每个MPPT模块单元(11)中的器件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控制板上,交流箱内设置逆变单元(21)的各模块器件,直流箱内的MPPT模块单元(11)和交流箱内的逆变单元(21)通过现场总线(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单元(21)包括固定在交流箱(2)内的电解电容板、DC/AC逆变器、LCL滤波器、继电器及EMC滤波器,电解电容组并联连接并焊接在电解电容板上,电解电容板的输入端通过现场总线连接MPPT模块单元,输出端依次连接DC/AC逆变器、LCL滤波器、继电器及EMC滤波器后接入三相电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MPPT模块单元(11)包括固定在控制板上或控制箱内的EMC滤波器、电感器和BOOST模块,EMC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直流开关,两输出端一路通过电感器连接BOOST模块,另一路直接连接BOOST模块,BOOST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解电容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平王同广黄美侠李佳吉张忠成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科林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