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6438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所述导电布本体包括导电基层、缓冲空腔、胶黏剂层和隔离层,所述胶黏剂层粘合在导电基层一端的表面,所述隔离层粘合在导电基层另一端的表面,所述缓冲空腔设置在导电基层、胶黏剂层和隔离层之间,所述导电基层包括纤维丝、第一导电铜丝、第二导电铜丝和第三导电铜丝;导电基层通过胶黏剂层和隔离层进行连接,同时缓冲空腔位于导电基层、胶黏剂层和隔离层之间,使得导电布本体贴合受到挤压后,通过导电基层、胶黏剂层和隔离层之间的缓冲空腔,增加了导电布本体缓冲性能,增加了导电布本体与外部设备贴合的稳定性,导电基层由纤维丝、第一导电铜丝、第二导电铜丝和第三导电铜丝组成。

A New Double-sided Conductive Clo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
本技术属于导电布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
技术介绍
导电布是以纤维布常用聚酯纤维布为基材,经过前置处理后施以电镀金属镀层使其具有金属特性而成为导电纤维布,可分为:镀镍导电布,镀金导电布,镀炭导电布,铝箔纤维复合布,外观上有平纹和网格区分。现有的导电布在使用的过程中,导电纤维基材稳定性差,同时电镀金属方式电阻大,降低导电布的导电率,同时导电布在弯折的过程中容易弯折过大造成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具有纤维基材稳定性高,同时导电率低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包括导电布本体,所述导电布本体包括导电基层、缓冲空腔、胶黏剂层和隔离层,所述胶黏剂层粘合在导电基层一端的表面,所述隔离层粘合在导电基层另一端的表面,所述缓冲空腔设置在导电基层、胶黏剂层和隔离层之间,所述导电基层包括纤维丝、第一导电铜丝、第二导电铜丝和第三导电铜丝,所述纤维丝、第一导电铜丝和第二导电铜丝依次缠绕在第三导电铜丝的表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离层的内部开设有缓冲孔,所述缓冲孔为圆形管状结构,且缓冲孔等间距分布在隔离层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离层粘合在导电基层靠近第二导电铜丝的一端,且隔离层包裹在第二导电铜丝的外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胶黏剂层粘合在导电基层靠近纤维丝的一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导电铜丝为U形结构,所述纤维丝和第一导电铜丝交错缠绕在第三导电铜丝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铜丝位于第三导电铜丝U形结构的中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电基层共设置有两层,所述第三导电铜丝的两端均位于导电基层的外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电基层内部的纤维丝、第一导电铜丝、第二导电铜丝和第三导电铜丝等间距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导电基层通过胶黏剂层和隔离层进行连接,同时缓冲空腔位于导电基层、胶黏剂层和隔离层之间,使得导电布本体贴合受到挤压后,通过导电基层、胶黏剂层和隔离层之间的缓冲空腔,增加了导电布本体缓冲性能,增加了导电布本体与外部设备贴合的稳定性,同时导电基层由纤维丝、第一导电铜丝、第二导电铜丝和第三导电铜丝组成,纤维丝、第一导电铜丝和第二导电铜丝缠绕在第三导电铜丝的外部,增加了导电基层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导电布本体使用的便捷性,第一导电铜丝和第二导电铜丝和第三导电铜丝相互缠绕,降低导电布的电阻,提高了导电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导电基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导电布本体;2、导电基层;3、纤维丝;4、第一导电铜丝;5、第二导电铜丝;6、第三导电铜丝;7、缓冲空腔;8、胶黏剂层;9、隔离层;10、缓冲孔。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包括导电布本体1,导电布本体1包括导电基层2、缓冲空腔7、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胶黏剂层8粘合在导电基层2一端的表面,隔离层9粘合在导电基层2另一端的表面,缓冲空腔7设置在导电基层2、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之间,导电基层2包括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第二导电铜丝5和第三导电铜丝6,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和第二导电铜丝5依次缠绕在第三导电铜丝6的表面。本实施方案中,导电基层2通过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进行连接,同时缓冲空腔7位于导电基层2、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之间,使得导电布本体1贴合受到挤压后,通过导电基层2、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之间的缓冲空腔7,增加了导电布本体1缓冲性能,增加了导电布本体1与外部设备贴合的稳定性,同时导电基层2由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第二导电铜丝5和第三导电铜丝6组成,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和第二导电铜丝5缠绕在第三导电铜丝6的外部,增加了导电基层2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导电布本体1使用的便捷性。具体的,隔离层9的内部开设有缓冲孔10,缓冲孔10为圆形管状结构,且缓冲孔10等间距分布在隔离层9的内部。本实施例中,通过隔离层9的内部开设有缓冲孔10,使得导电布本体1在弯折时,通过隔离层9的内部的缓冲孔10发生形变,增加导电布本体1在弯折时的稳定性。具体的,隔离层9粘合在导电基层2靠近第二导电铜丝5的一端,且隔离层9包裹在第二导电铜丝5的外部。本实施例中,同构导电基层2靠近第二导电铜丝5粘合的隔离层9,便于导电基层2通过隔离层9进行绝缘。具体的,胶黏剂层8粘合在导电基层2靠近纤维丝3的一端。本实施例中,通过导电基层2靠近纤维丝3粘合的胶黏剂层8,便于导电基层2与设备电性连接。具体的,第三导电铜丝6为U形结构,纤维丝3和第一导电铜丝4交错缠绕在第三导电铜丝6的表面,第二导电铜丝5位于第三导电铜丝6U形结构的中部。本实施例中,通过U形结构的第三导电铜丝6,同时纤维丝3和第一导电铜丝4交错缠绕在第三导电铜丝6的表面,使得导电基层2通过第一导电铜丝4、第二导电铜丝5和第三导电铜丝6进行导通,增加了导电基层2进行导电的稳定性。具体的,导电基层2共设置有两层,第三导电铜丝6的两端均位于导电基层2的外部。本实施例中,通过两层导电基层2,同时第三导电铜丝6的两端均位于导电基层2的外部,增加了导电布本体1进行导电的便捷性。具体的,导电基层2内部的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第二导电铜丝5和第三导电铜丝6等间距分布。本实施例中,通过等间距分布的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第二导电铜丝5和第三导电铜丝6,增加了导电基层2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用户把导电布本体1贴合在设备的外表面,同时两层导电基层2通过之间的隔离层9进行隔离,避免双层导电基层2之间受到影响,同时导电基层2贴合后受到挤压,通过导电基层2、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之间的导电基层2进行形变,增加导电布本体1与设备贴合的稳定性,同时导电基层2通过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第二导电铜丝5和第三导电铜丝6编织而成,增加了导电基层2结构的稳定性。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包括导电布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布本体(1)包括导电基层(2)、缓冲空腔(7)、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所述胶黏剂层(8)粘合在导电基层(2)一端的表面,所述隔离层(9)粘合在导电基层(2)另一端的表面,所述缓冲空腔(7)设置在导电基层(2)、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之间,所述导电基层(2)包括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第二导电铜丝(5)和第三导电铜丝(6),所述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和第二导电铜丝(5)依次缠绕在第三导电铜丝(6)的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包括导电布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布本体(1)包括导电基层(2)、缓冲空腔(7)、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所述胶黏剂层(8)粘合在导电基层(2)一端的表面,所述隔离层(9)粘合在导电基层(2)另一端的表面,所述缓冲空腔(7)设置在导电基层(2)、胶黏剂层(8)和隔离层(9)之间,所述导电基层(2)包括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第二导电铜丝(5)和第三导电铜丝(6),所述纤维丝(3)、第一导电铜丝(4)和第二导电铜丝(5)依次缠绕在第三导电铜丝(6)的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9)的内部开设有缓冲孔(10),所述缓冲孔(10)为圆形管状结构,且缓冲孔(10)等间距分布在隔离层(9)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面导电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碧刚邓洋黄洁曾蒲阳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凯鸿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