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城市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黑臭水体消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85182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0:37
一种基于城市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黑臭水体消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了解流域水质基础现状;S2、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S3、建立水质、水动力模型;S4、验证水质、水动力模型;S5、得到主要污染物控制总量;S6、得出各排污口污染物拟定消减总量;S7、采取措施对流域进行污染物总量消减;S8、对消减后的排污口及流域水质进行检测。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流域生态承载力的集防洪排涝、截污治污和生态修复于一体、可长期稳定运行,运行成本低,治理效果好。

A method of eliminating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ased on water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urban watersh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城市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黑臭水体消除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流域黑臭治理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城市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黑臭水体消除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城市流域黑臭水体的治理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持续性,包括防洪排涝、截污治理、生态修复等多项子工程。目前,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是以某项子工程为基础的环境治理,无法产出长期稳定的整体流域治理效果,各专业配合不利难以保证各单项技术的运行效果,也无法实现系统的长期稳定,并且我国黑臭河体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各项技术的集成能力较弱,治理方案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我国流域水环境治理陷入“反复治理、反复污染”的僵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城市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黑臭水体消除方法,要解决现有技术黑臭水体消除方法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并解决现有技术运行成本高、治理效果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城市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黑臭水体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了解流域水质基础现状:对流域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污染源普查、气象资料调查、水质水量测量、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和人口调查,以摸清流域水质基础现状;S2、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在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前提下,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流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或以劣五类黑臭水体指标值作为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S3、建立水质、水动力模型:以步骤S2得到的流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作为治理目标,基于MIKE21、SWMM或SWAT模型算法建立水质、水动力模型,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流域控制单元划分采取便于模拟计算的四边形或三角形;S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城市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黑臭水体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了解流域水质基础现状:对流域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污染源普查、气象资料调查、水质水量测量、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和人口调查,以摸清流域水质基础现状;S2、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在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前提下,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流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或以劣五类黑臭水体指标值作为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S3、建立水质、水动力模型:以步骤S2得到的流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作为治理目标,基于MIKE21、SWMM或SWAT模型算法建立水质、水动力模型,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流域控制单元划分采取便于模拟计算的四边形或三角形;S4、验证水质、水动力模型:通过对实际监测点进行取样获取实际参数,验证水质、水动力模型,若水质、水动力模型参数与实际监测点参数偏差大于10%,则通过重复步骤S3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直至所建立水质、水动力模型参数与实际监测点参数偏差不大于10%;S5、得到主要污染物控制总量:根据步骤S4验证后的水质、水动力模型,结合线性规划法,计算得到主要污染物控制总量;S6、得出各排污口污染物拟定消减总量: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量加权分配至各排污口,将各排污口实际监测污染物量扣减分配后的污染物控制总量,得出各排污口污染物拟定消减总量;S7、采取措施对流域进行污染物总量消减: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和活水保质的措施对排污口及流域进行污染物总量消减;S8、对消减后的排污口及流域水质进行检测:对排污口及流域水质进行检测,检测实测水质主要污染物参数是否达到步骤S2中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未达到则重复步骤S7直至达到步骤S2中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即表明成功消除黑臭水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城市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黑臭水体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流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标准值主要采用以下计算方式:S21:收集河流水质控制点历史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分组统计;S22:确定步骤S21得出的数据组个数,假设n个样本容量确定分成k个组数,其计算公式为:k=1.87(n-1)2/5S23:计算极差Rn,其计算公式为:Rn=max(x1,x2,...,xn)-min(x1,x2,...,xn)S24:确定组距d,其计算公式为:d≈Rn/k,d的取值为整数倍的最小测量单位。S25:确定各组端点数值,其计算公式为ak=ao+dk(k=01,...n),其中ao<min{x},an<max{x},ao取值为小于半个测量单位的最小值数据;S26:统计各组频数ni,原始数据落入各个小组范围内的个数就是各组频数,记为ni;S27:计算频率fi,其公式为fi=ni/n;S27:计算累计频率Fi,其公式为得到良好水质频率分布图的75%分位与较差水质频率分布图的25%分位所对应的数值,两者的平均值作为流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锦林叶梅黄超宫经成曹瑞良郭健席鹏吴尚骏尤旺龙王春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