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戴电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4980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穿戴电极装置,包括绑带和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包括衬垫层、导体组件、绝缘层和导电织物层,所述绑带、衬垫层和导电织物层依次排列,所述导体组件的一端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所述导体组件的另一端延伸至绑带外侧;所述绝缘层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并将导体组件的一端覆盖,所述导电织物层的面积大于绝缘层。其有益效果在于:将弹性绑带与导电织物相结合,穿戴方便,治疗效果好,不会出现“拔毛”的刺痛感。

A wearable electrod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戴电极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穿戴电极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过去治疗效果进展缓慢的一些疾病,如: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逐步得到重视。现有技术中采用电刺激,凝胶电极或板状电极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板状电极由模压硅胶成型,有一定的硬度,没有粘性需要配合固定绑带,另外在其外部要套湿施水海绵使用,因本身形状和材质难适应关节柱面的治疗部位,借助绑带固定使用起来不方便,且其与皮肤接触也不是非常充分,但是可以循环使用,有利于节约患者的治疗成本。凝胶电极工艺由绝缘无纺布、碳纤维布、超导电层、水凝胶复合而成,这种工艺可以做出特殊的形状,再利用本身的粘性,也能达到比较好的部位适应性和导电性效果,但是张贴位置的肌肉需要有一定球面,循环使用5-6次后,粘性下降,当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活动时,凝胶电极片容易剥离皮肤或掉落,达不到治疗效果,使用经济性也随之下降;并且当将凝胶电极片从人体上取下时,会将体毛一起拔起来出现有刺痛感。目前比较常见的吸附式电极也能达到目的,但是对关节治疗部位适应能力相对比较弱,在吸不牢的位置常会出现脱落风险,另外吸附式需要增加气泵和气管,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和工艺复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贴合度高的穿戴电极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穿戴电极装置,包括绑带和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包括衬垫层、导体组件、绝缘层和导电织物层,所述绑带、衬垫层和导电织物层依次排列,所述导体组件的一端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所述导体组件的另一端延伸至绑带外侧;所述绝缘层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并将导体组件的一端覆盖,所述导电织物层的面积大于绝缘层。进一步地,所述衬垫层和导电织物层均与绑带缝合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导体组件包括垫片和第一扣体,所述垫片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所述绝缘层覆盖于垫片,所述第一扣体的一端与垫片连接,所述第一扣体的另一端延伸至绑带外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扣体包括帽体和引脚,所述帽体设置于绑带的外侧面,所述引脚的一端与帽体连接,所述引脚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绑带、衬垫层和导电织物层后与垫片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导体组件包括导线和第二扣体,所述第二扣体的一端面与导电织物层连接,所述第二扣体的另一端面与衬垫层连接,所述绝缘层覆盖于第二扣体的一端面,所述导线的一端与第二扣体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延伸至绑带外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扣体包括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和连接柱,所述第一片体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所述第二片体设置于衬垫层与绑带之间,所述绝缘层覆盖于第一片体,所述连接柱穿过衬垫层和导电织物层,且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第一片体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与第二片体连接,所述导线的一端与第二片体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延伸至绑带外侧。进一步地,所述绑带包括主体部和至少一条缠绕带,所述电极片安装于主体部,所述缠绕带的一端与主体部连接,所述缠绕带的另一端的一侧面缝合有魔术贴勾面,所述缠绕带的另一侧面为绒面,所述缠绕带的另一侧面缝合有口袋。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的中心位置开有膝盖定位孔,所述电极片位于膝盖定位孔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绑带的四周缝合有包边。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1、本技术中将弹性绑带与导电织物层相结合,外界脉冲电流通过导体组件与导电织物层形成电流通路从而对人体进行治疗,绝缘层覆盖于导体组件,有效避免了电流集中,治疗面积小的问题,利用导电织物作为电介质扩大了治疗面积,提高电极片与治疗部位的贴合度,不易脱落,在特别干燥的时候用清水湿润皮肤即可,能达到凝胶电极的治疗效果。2、本技术主要由弹性绑带和导电织物层构成,结构简单,使用后方便清洗,可循环利用且制造成本低,有利于普及和推广。3、本技术中的导体组件,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导体组件的一端紧贴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另一端与外界脉冲电流连接,将外界脉冲电流传递至导电织物层从而对人体进行治疗。4、本技术中的电极片与弹性绑带结合可以有多种不同组合方式,利用缠绕带缠绕于人体,缠绕带一侧面的魔术贴勾面与缠绕带的绒面粘接,使电极片稳定紧密的与治疗部位贴合,不易脱落,在做长时间微电流刺激时候,患者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且整个装置方便穿戴,将本装置从治疗部位取下时不会出现“拔毛”的刺痛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中导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2中导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3中绑带的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3中绑带的绒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4中绑带的一侧面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4中绑带的绒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4中绑带的第一角度的穿戴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4中绑带的第二角度的穿戴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实施例5中绑带的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实施例5中绑带的绒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衬垫层;2为导电织物层;3为绝缘层;4为垫片;5为帽体;6为引脚;7为导线;8为第一片体;9为第二片体;10为连接柱;11为主体部;12为缠绕带;13为口袋;14为魔术贴勾面;15为膝盖定位孔;16为包边;17为下肢;18为膝盖;19为治疗面;20为绒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一种穿戴电极装置,包括绑带和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包括衬垫层1、导体组件、导电织物层2和绝缘层3,所述绑带、衬垫层1和导电织物层2依次排列,所述导体组件的一端安装于导电织物层2的治疗面19,所述导体组件的另一端延伸至绑带外侧;所述绝缘层3设置于导电织物层2的治疗面19,并将导体组件的一端覆盖,所述导电织物层2的面积大于绝缘层3。在使用时,所述导电织物层2和绝缘层3均与人体直接接触;导电织物层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一面为治疗面19,导电织物层2可以是镀银织物或掺有银线的混编织物;电极片安装于绑带,外界脉冲电流通过导体组件传递至导电织物层2,导电织物层2传递脉冲电流至人体,从而对人体部位进行治疗;绝缘层3的面积小于导电织物层2,绝缘层3设置于导电织物层2的治疗面19并与人体直接接触,绝缘层3可以避免导体组件直接与人体接触,避免造成电流过于集中灼伤人体等问题,同时绝缘层3与导电织物层2配合使用能够有效扩大治疗面积,提高治疗效果。导电织物层2采用镀银织物或掺有银线的混编织物制成,所述绑带为弹性绑带,所述衬垫层1为海绵,绝缘层3为EVA材质的绝缘盖片。绝缘盖片通过双面胶与导电织物层2的治疗面19连接,并将导体组件完全覆盖。海绵的厚度为1-2㎜,海绵通过胶水黏接于导电织物层2的另一面(即导电织物层2靠近绑带的一面),导电织物层2和海绵均缝合在绑带上,导电织物层2与海绵的面积相等。当绑带被拉紧时,导电织物层2更加贴合人体皮肤,能够得到更好的导电效果。外界脉冲电流经导体组件传递至导电织物层2,从而对人体进行治疗。弹性绑带可带动电极片与人体需要治疗的关节紧密贴合,且穿戴方便,从人体部位取下时不会出现“拔毛”的刺痛感。所述导体组件包括垫片4和第一扣体,所述垫片4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戴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绑带和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包括衬垫层、导体组件、绝缘层和导电织物层,所述绑带、衬垫层和导电织物层依次排列,所述导体组件的一端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所述导体组件的另一端延伸至绑带外侧;所述绝缘层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并将导体组件的一端覆盖,所述导电织物层的面积大于绝缘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戴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绑带和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包括衬垫层、导体组件、绝缘层和导电织物层,所述绑带、衬垫层和导电织物层依次排列,所述导体组件的一端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所述导体组件的另一端延伸至绑带外侧;所述绝缘层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并将导体组件的一端覆盖,所述导电织物层的面积大于绝缘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垫层和导电织物层均与绑带缝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组件包括垫片和第一扣体,所述垫片设置于导电织物层的治疗面,所述绝缘层覆盖于垫片,所述第一扣体的一端与垫片连接,所述第一扣体的另一端延伸至绑带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体包括帽体和引脚,所述帽体设置于绑带的外侧面,所述引脚的一端与帽体连接,所述引脚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绑带、衬垫层和导电织物层后与垫片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组件包括导线和第二扣体,所述第二扣体的一端面与导电织物层连接,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双良罗小兵罗院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龙之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