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883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3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所述垫体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粘接母区、腹侧区、腋中线区、背侧区和粘接子区,所述腹侧区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三限位孔,所述背侧区内部固定设有多个固定板,所述背侧区的后端面下部固定设有腰垫,所述背侧区设有第二限位孔和第四限位孔,所述垫体的内部设有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穿出的第一尼龙布带、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三限位孔和第四限位孔穿出的第二尼龙布带。所述的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操作简单方便,一人即可操作,有效避免翻身时导致腰椎小关节再次错位或诱发新的错位,避免对腋下、髂骨周围的软组织压迫所造成的不必要损伤,巩固复位效果。

A bed-rest turning mat for lumbar re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
本技术涉及翻身垫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腰椎疾病患者数量呈持续性增长趋势,国内腰椎疾病患者数量巨大,其中腰椎疾病患者约占全国总人数的15.2%,腰椎病变是引起腰痛及腰腿疼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现在的很多上班族,经常待在办公室或家里,长期对着电脑缺乏锻炼,由于经常固定一个姿势工作,以至于肌肉劳损、椎间关节错位等进而发展成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病已成为了大多数上班族的通病。在保守治疗腰椎疾病方法中,中医正骨对治疗腰椎疾病效果显著且花费较少,受到了广大腰椎疾病患者的推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腰椎疾病患者经三维旋转治疗床正骨复位后须卧床制动休息3天,第一天需绝对俯卧位卧床,第二天和第三天需要每间隔4小时翻身一次,俯卧位和仰卧位相互交替,由于患者自身不能活动,需在多名医护人员和家属辅助下进行翻身,若有时翻身方法及力度不到位,极易造成患者腰椎关节的二次错位或诱发新的错位,加重病情。为此,设计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包括垫体,所述垫体与患者身体接触的端面为所述垫体的后端面,所述垫体不与患者身体接触的端面为所述垫体的前端面,所述垫体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粘接母区、腹侧区、腋中线区、背侧区和粘接子区;所述粘接母区的后端面固定设有尼龙魔术贴母面,所述粘接子区的前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尼龙魔术贴母面适配的尼龙魔术贴子面;所述腹侧区靠近所述粘接母区的边缘上部设有贯穿所述腹侧区的前端面的第一限位孔,所述腹侧区靠近所述粘接母区的边缘下部设有贯穿所述腹侧区的前端面的第三限位孔;所述腋中线区顶部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圆弧状的上缺口,所述腋中线区底部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圆弧状的下缺口;所述背侧区内部固定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固定板,所述背侧区的后端面下部固定设有腰垫,所述背侧区靠近所述粘接子区的边缘上部设有贯穿所述背侧区的前端面且位置与所述第一限位孔对应的第二限位孔,所述背侧区靠近所述粘接子区的边缘下部设有贯穿所述背侧区的前端面的第四限位孔;所述垫体的内部设有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穿出的第一尼龙布带、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三限位孔和第四限位孔穿出的第二尼龙布带;进一步,便于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一尼龙布带的任意一端设有第一尼龙弹簧扣,所述第二尼龙布带的任意一端设有第二尼龙弹簧扣。进一步,为了防止患者下床上厕所时所述垫体滑落,优选的,所述背侧区顶部左侧边缘处固定设有弹性材质的第一肩背带,所述第一肩背带的自由端固定设有第一葫芦扣,所述背侧区顶部右侧边缘处固定设有弹性材质的第二肩背带,所述第二肩背带的自由端固定设有第二葫芦扣,所述腹侧区的前端面顶部左侧边缘处设有与所述第一葫芦扣适配的第一拉心扣,所述腹侧区的前端面顶部右侧边缘处设有与所述第二葫芦扣适配的第二拉心扣。优选的,所述腰垫与人体接触面为圆弧状,所述腰垫为从里到外依次为乳胶层、吸汗层、外罩层。优选的,所述腰垫通过魔术贴粘接固定。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材质为记忆合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操作简单方便,一人即可操作,解决了护士及家属护理的困扰;所述的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可以维持卧床时腰椎生理曲度,有效避免翻身时导致腰椎小关节再次错位或诱发新的错位,巩固复位效果;所述的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的连接处设置在患者腋中线处,直接侧面固定,无需再次移动患者就可固定患者,腋中线的上下圆弧开口,避免对腋下、髂骨周围的软组织压迫所造成的不必要损伤;所述的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在患者出院后可作为腰围使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腰垫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腰垫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固定板;2-腰垫;3-第一限位孔;4-第二限位孔;5-第一尼龙布带;6-第一尼龙弹簧扣;7-第三限位孔;8-第四限位孔;9-第二尼龙布带;10-第二尼龙弹簧扣;11-上缺口;12-下缺口;13-尼龙魔术贴母面;14-尼龙魔术贴子面;15-第一肩背带;16-第一葫芦扣;17-第一拉心扣;18-第二肩背带;19-第二葫芦扣;20-第二拉心扣;A1-粘接母区;A2-粘接子区;B-腹部区;C-腋线区;D-背部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包括垫体,如图1所示,所述垫体与患者身体接触的端面为所述垫体的后端面,所述垫体不与患者身体接触的端面为所述垫体的前端面,所述垫体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粘接母区A1、腹侧区B、腋中线区C、背侧区D和粘接子区A2;所述粘接母区A1的后端面固定设有尼龙魔术贴母面13,所述粘接子区A2的前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尼龙魔术贴母面13适配的尼龙魔术贴子面14;所述腹侧区B靠近所述粘接母区A1的边缘上部设有贯穿所述腹侧区B的前端面的第一限位孔3,所述腹侧区B靠近所述粘接母区A1的边缘下部设有贯穿所述腹侧区B的前端面的第三限位孔7;所述腋中线区C顶部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圆弧状的上缺口11,所述腋中线区C底部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圆弧状的下缺口12;所述背侧区D内部固定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固定板1,所述背侧区D的后端面下部固定设有腰垫2,所述背侧区D靠近所述粘接子区A2的边缘上部设有贯穿所述背侧区D的前端面且位置与所述第一限位孔3对应的第二限位孔4,所述背侧区D靠近所述粘接子区A2的边缘下部设有贯穿所述背侧区D的前端面的第四限位孔8;所述垫体的内部设有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一限位孔3和所述第二限位孔4穿出的第一尼龙布带5、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三限位孔7和第四限位孔8穿出的第二尼龙布带9;进一步,便于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一尼龙布带5的任意一端设有第一尼龙弹簧扣6,所述第二尼龙布带9的任意一端设有第二尼龙弹簧扣10。进一步,为了防止患者下床上厕所时所述垫体滑落,优选的,所述背侧区D顶部左侧边缘处固定设有弹性材质的第一肩背带15,所述第一肩背带15的自由端固定设有第一葫芦扣16,所述背侧区D顶部右侧边缘处固定设有弹性材质的第二肩背带18,所述第二肩背带18的自由端固定设有第二葫芦扣19,所述腹侧区B的前端面顶部左侧边缘处设有与所述第一葫芦扣16适配的第一拉心扣17,所述腹侧区B的前端面顶部右侧边缘处设有与所述第二葫芦扣19适配的第二拉心扣20。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腰垫2与人体接触面为圆弧状,所述腰垫2为从里到外依次为乳胶层201、吸汗层202、外罩层203。优选的,所述腰垫2通过魔术贴粘接固定。优选的,所述固定板1的材质为记忆合金。使用方法:腰椎复位完成后,让患者保持俯卧位,头部背伸,双手背伸置于腰部,保持“小燕子飞”体位,将所述的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的粘接有所述腰垫2的端面朝上展开置于患者床上,在医师的协助下将患者转移至床上展开的所述的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上,使患者的腹侧区放置于所述腹侧区B上,收拢所述的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将患者围合,使所述腰垫2贴合患者的腰部,由于人体腰背部的结构是腰椎向腹部凸出,腰椎的背部为凹陷形弧面,通常情况下,患者仰卧位时,腰背部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包括垫体,所述垫体与患者身体接触的端面为所述垫体的后端面,所述垫体不与患者身体接触的端面为所述垫体的前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垫体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粘接母区(A1)、腹侧区(B)、腋中线区(C)、背侧区(D)和粘接子区(A2);所述粘接母区(A1)的后端面固定设有尼龙魔术贴母面(13),所述粘接子区(A2)的前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尼龙魔术贴母面(13)适配的尼龙魔术贴子面(14);所述腹侧区(B)靠近所述粘接母区(A1)的边缘上部设有贯穿所述腹侧区(B)的前端面的第一限位孔(3),所述腹侧区(B)靠近所述粘接母区(A1)的边缘下部设有贯穿所述腹侧区(B)的前端面的第三限位孔(7);所述腋中线区(C)顶部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圆弧状的上缺口(11),所述腋中线区(C)底部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圆弧状的下缺口(12);所述背侧区(D)内部固定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固定板(1),所述背侧区(D)的后端面下部固定设有腰垫(2),所述背侧区(D)靠近所述粘接子区(A2)的边缘上部设有贯穿所述背侧区(D)的前端面且位置与所述第一限位孔(3)对应的第二限位孔(4),所述背侧区(D)靠近所述粘接子区(A2)的边缘下部设有贯穿所述背侧区(D)的前端面的第四限位孔(8);所述垫体的内部设有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一限位孔(3)和所述第二限位孔(4)穿出的第一尼龙布带(5)、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三限位孔(7)和第四限位孔(8)穿出的第二尼龙布带(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腰椎复位的卧床翻身垫,包括垫体,所述垫体与患者身体接触的端面为所述垫体的后端面,所述垫体不与患者身体接触的端面为所述垫体的前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垫体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粘接母区(A1)、腹侧区(B)、腋中线区(C)、背侧区(D)和粘接子区(A2);所述粘接母区(A1)的后端面固定设有尼龙魔术贴母面(13),所述粘接子区(A2)的前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尼龙魔术贴母面(13)适配的尼龙魔术贴子面(14);所述腹侧区(B)靠近所述粘接母区(A1)的边缘上部设有贯穿所述腹侧区(B)的前端面的第一限位孔(3),所述腹侧区(B)靠近所述粘接母区(A1)的边缘下部设有贯穿所述腹侧区(B)的前端面的第三限位孔(7);所述腋中线区(C)顶部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圆弧状的上缺口(11),所述腋中线区(C)底部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圆弧状的下缺口(12);所述背侧区(D)内部固定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固定板(1),所述背侧区(D)的后端面下部固定设有腰垫(2),所述背侧区(D)靠近所述粘接子区(A2)的边缘上部设有贯穿所述背侧区(D)的前端面且位置与所述第一限位孔(3)对应的第二限位孔(4),所述背侧区(D)靠近所述粘接子区(A2)的边缘下部设有贯穿所述背侧区(D)的前端面的第四限位孔(8);所述垫体的内部设有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一限位孔(3)和所述第二限位孔(4)穿出的第一尼龙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赏张俊涛刘永辉李俊毅马虎升李建垒赵烨于晓超王振亚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