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2013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在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底罩的情况下,抑制来自下方的冲击从底罩向冷却器主体传递。保护冷却器主体免受溅泥等异物的底罩在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s),因此能抑制向底罩施加了冲击载荷(Fu)时的冷却器主体的损伤。在底罩设有将冷却器主体的放出空气通过负压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但是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密封构件而堵塞间隙,因此尽管存在间隙但是能适当得到将冷却器主体的放出空气通过负压向外部排出并将新的外气向冷却器主体内导入的差压导风式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冷却性能,另一方面,通过使密封构件弹性变形而能适当得到由间隙形成的冷却器主体的损伤的抑制效果。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配置于车辆下部而安装于车身的车辆。
技术介绍
已知有使油、水等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配置于车辆下部而安装于车身的车辆。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是其一例,在比车辆中央部靠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对后轮进行驱动的驱动桥的车辆中,在车辆后方侧的车辆下部配置有用于对驱动桥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冷却器主体。而且,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差压导风式的冷却技术:为了通过外气对电源装置进行冷却,具有通过车辆行驶时的气流而成为负压的排气通道,通过该排气通道成为负压,将电源装置内的空气(冷却所使用的外气)经由排气通道向外部排出,并从吸气通道将新的外气导入到电源装置内。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477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03365号公报然而,这样在车辆下部配置冷却器主体的车辆中,从路面溅起的石子、泥等异物与冷却器主体接触,由于冷却器主体损伤或孔眼堵塞而冷却性能可能会受损。相对于此,可考虑在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底罩,但是当底罩与路面的凹凸等发生干扰而从下方受到冲击时,该冲击载荷经由底罩向冷却器主体传递,冷却器主体可能会损伤。特别是在为了通过热交换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而导入到冷却器主体内的外气在该冷却器主体内流通、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向下方放出,并且该放出空气由于通过车辆行驶时的气流所产生的负压而向外部排出的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装置的情况下,用于将放出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流路设置于底罩,并且以该排气流路紧贴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的方式配置底罩,因此施加到底罩的冲击直接向冷却器主体传递。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是在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底罩的情况下,抑制来自下方的冲击从底罩向冷却器主体传递而使冷却器主体损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使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被配置于车辆下部而安装于车身,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a)为了通过热交换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而导入到所述冷却器主体内的外气在该冷却器主体内流通,并从该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向下方放出,另一方面,(b)在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有底罩,(c)在所述底罩设有排气流路,该排气流路接收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并通过由车辆行驶时的气流所产生的负压将所述放出空气向外部排出,(d)所述底罩以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安装于车身,并在所述排气流路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以堵塞所述间隙的方式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的密封构件。第二专利技术以第一专利技术的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高强度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及所述底罩的配设位置的附近而固定于车身,对于来自下方的冲击,所述高强度部件的强度比所述冷却器主体及所述底罩的强度都高,且所述高强度部件的最下端位置比所述底罩的最下端位置低。上述附近是指在行驶路面存在有凹凸等的情况下存在高强度部件比底罩先与路面发生干扰的可能性的位置关系,根据最下端位置的高低差等而适当规定,但可以为例如两者的最接近部位的水平方向的分离距离为30cm以下、优选为20cm左右以下的位置关系。第三专利技术以第一专利技术或第二专利技术的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a)所述底罩经由连接件而连接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并且,(b)所述连接件的连接强度被规定为,在从下方对所述底罩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在因利用该连接件将所述底罩连接于所述冷却器主体而使所述冷却器主体损伤之前将该连接解除。第四专利技术以第一专利技术~第三专利技术中的任一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外形呈平板形状,所述冷却器主体以大面积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于比地板靠下侧的位置,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向该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所述外气,将该外气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上述平板形状是柱状形状(棱柱、圆柱等)的一对端面(上表面及下表面等)相互大致平行且相对于该端面的对角线长度(圆、椭圆的情况下为直径、长径)而高度尺寸(轴向长度)为1/2以下、优选为1/3左右以下的形状。大致平行、大致水平无需严格意义上的平行、水平,根据向车辆的搭载条件等而在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可以为±15°以下、优选为±10°左右以下的倾斜。第五专利技术以第一专利技术~第四专利技术的任一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a)所述排气流路是沿车辆上下方向贯通所述底罩地设置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方位置以向下方排出所述放出空气的排气口,(b)在所述排气口,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多个凸片,所述凸片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以下端比上端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第六专利技术以第一专利技术~第五专利技术的任一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a)在前端设有吸气口的吸气通道以紧贴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于该冷却器主体的上侧,(b)在所述排气流路成为负压而将所述放出空气向外部排出时,从所述吸气口将新的外气吸入到所述吸气通道内并向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部分导入。专利技术效果在这样的车辆中,在为了通过热交换而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所导入的外气从下表面向下方放出的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底罩,因此能保护冷却器主体免受从路面溅起的石子、泥等异物,能防止由于损伤、孔眼堵塞等而使冷却性能受损。而且,底罩以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安装于车身,因此即使在与路面的凹凸等发生干扰等而从下方向底罩施加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冲击载荷也能由车身承接,并且由于相对于冷却器主体的相对位移被容许与间隙对应的量,因此无论底罩的上下位移、变形如何,都能抑制向冷却器主体传递冲击载荷而损伤。在上述底罩设有将从冷却器主体向下方放出的放出空气通过由车辆行驶时的气流所产生的负压向外部排出的排气流路,但是在该排气流路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密封构件来堵塞所述间隙。由此,能确保排气流路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的密闭状态,将从冷却器主体放出的放出空气通过负压经由排气流路适当地向外部排出并将新的外气导入到冷却器主体内,尽管存在上述间隙也能适当地得到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主体的冷却性能,另一方面,在来自下方的冲击向底罩施加的情况下,通过使密封构件弹性变形而能适当地得到由所述间隙形成的冷却器主体的损伤的抑制效果。在第二专利技术中,在最下端位置比底罩的最下端位置低的高强度部件的附近配置冷却器主体及底罩,因此即使路面存在凹凸等,高强度部件也比底罩先容易与路面发生干扰。由此,能抑制底罩与路面的干扰,能更适当地抑制与路面的干扰引起的冷却器主体的损伤。在第三专利技术中,底罩经由连接件而连接于冷却器主体,因此尽管存在所述间隙也能抑制底罩与冷却器主体的位置偏离,能适当地确保由密封构件产生的排气流路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的密闭状态,能适当地得到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主体的冷却性能,并且组装作业变得容易。而且,连接件的连接强度被规定为,在从下方向底罩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在冷却器主体损伤之前能解除底罩向冷却器主体的连接,因此不存在以由连接件将底罩连接于冷却器主体为起因而使冷却器主体损伤的可能性。第四专利技术的冷却器主体的外形呈平板形状,冷却器主体以大面积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从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向该冷却器主体内导入外气,在将该外气从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情况下,能够将冷却器主体紧凑地配置于地板下的小的空间,并且对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12),使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24)被配置于车辆下部而安装于车身(20、22),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为了通过热交换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而导入到所述冷却器主体内的外气在该冷却器主体内流通,并从该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32)向下方放出,另一方面,在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有底罩(28),在所述底罩设有排气流路(82),该排气流路接收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并通过由车辆行驶时的气流所产生的负压将所述放出空气向外部排出,所述底罩以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安装于车身(20、22、52),并在所述排气流路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以堵塞所述间隙的方式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的密封构件(88)。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01 JP 2018-0168021.一种车辆(12),使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24)被配置于车辆下部而安装于车身(20、22),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为了通过热交换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而导入到所述冷却器主体内的外气在该冷却器主体内流通,并从该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32)向下方放出,另一方面,在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侧配置有底罩(28),在所述底罩设有排气流路(82),该排气流路接收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的放出空气,并通过由车辆行驶时的气流所产生的负压将所述放出空气向外部排出,所述底罩以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安装于车身(20、22、52),并在所述排气流路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之间以堵塞所述间隙的方式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的密封构件(8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高强度部件(16)被配置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及所述底罩的配设位置的附近而固定于车身(20),对于来自下方的冲击(Fu),所述高强度部件的强度比所述冷却器主体及所述底罩的强度都高,且所述高强度部件的最下端位置比所述底罩的最下端位置低。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康一古川智章高木清式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