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1919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包括外管、内管和设置在外管下部侧壁的环形套囊,其中,所述内管由隔膜分隔为通气导管和麻醉导管,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雾化孔,内管外壁相对雾化孔设置有封孔气囊,所述封孔气囊与第一充气管相连,所述充气后的封孔气囊完全覆盖雾化孔;所述环形套囊与第二充气管相连通,所述外管和内管间形成雾化给药管,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与雾化给药管连通的进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通过相互配合的雾化孔和封孔气囊,有效预防雾化孔的堵塞,提高麻醉科用气体导管的气管局部麻醉的效率,尤其适合应用于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的麻醉。

A Gas Catheter for Anesthesi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
本实用型新涉及气体导管领域,具体来说,是指一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
技术介绍
目前气管内插管为建立人工气道的常用方法,指将一种特制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是临床麻醉、急救治疗中常用的方法。现有技术中的各种气管导管多为单套囊结构,主要由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前端设置的气套囊和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尾部的接头三部分构成。使用时,在所述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后,对所述气套囊内进行充气,使其封闭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以防止在输氧过程中分泌物的返流误吸和漏气。但临床上常见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后,由于有异物感,病人对气管导管不能耐受,产生刺激性呛咳和恶心呕吐反射,为此通常进行气管内粘膜和咽喉粘膜表面麻醉以使病人耐受气管插管、减少或消除气管导管使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现有的麻醉气管导管多在气管导管外壁设置多个用于给病人气管进行表面麻醉的喷药小孔,如专利CN201120183778.2和CN03263606.7,导管内的雾化麻醉药通过喷药小孔散播到病人气管达到局麻效果,改善病人对气管导管耐受度。但是针对有呼吸道炎症的病人时,这类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进行气管插管过程中,气管导管上的一直处于暴露状态的喷药小孔易被咽部、气管内粘膜上的分泌物或其他异物堵住,从而降低气管导管的局部麻醉效果。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所述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上用于施药的喷药小孔不易被堵住,对病人气管的麻醉效果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包括外管、内管和设置在外管下部侧壁的环形套囊,所述内管由隔膜分隔为通气导管和麻醉导管,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雾化孔,内管外壁相对雾化孔设置有封孔气囊,所述封孔气囊与第一充气管相连,所述充气后的封孔气囊完全覆盖雾化孔;所述环形套囊与第二充气管相连通,所述外管和内管间形成雾化给药管,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与雾化给药管连通的进药管。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中,所述雾化孔沿外管轴向成列分布,且不少于两列。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中,所述封孔气囊为沿内管外壁轴向设置的条状气囊,所述封孔气囊不少于两条。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中,条状气囊宽度不小于雾化孔的直径,条状气囊的长度不短于所有雾化孔连接形成的线段长度。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中,雾化孔为径向均匀分布在外管侧壁的多个通孔。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中,所述封孔气囊为粘贴固定在内管外壁的环状气囊,所述环状气囊与雾化孔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中,所述环状气囊的厚度不小于雾化孔的直径。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中,所述雾化孔为多排平行的径向分布在外管侧壁,封孔气囊为多个相互平行的环状气囊。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中,所述多个环状气囊之间相互连通,并与第一充气管相连。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通过相互配合的雾化孔和封孔气囊,有效预防雾化孔的堵塞,提高麻醉科用气体导管的气管局部麻醉的效率,尤其适合应用于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的麻醉。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中封孔气囊未充气状态下麻醉科用气体导管的整体侧面剖视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封孔气囊充气状态下麻醉科用气体导管的整体侧面剖视图;图3为实施例一中封孔气囊未充气状态下麻醉科用气体导管的横截面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一中封孔气囊充气状态下麻醉科用气体导管的横截面剖视图;图5为实施例二中封孔气囊未充气状态下麻醉科用气体导管的横截面剖视图;图6为实施例二中封孔气囊充气状态下麻醉科用气体导管的横截面剖视图。其中,图3-6中,省略环形套囊、第一充气管、第一充气管和进药管的结构;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包括外管1、内管2和设置在外管下部侧壁的环形套囊3,所述内管2由隔膜分隔为通气导管21和麻醉导管22,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雾化孔4,内管外壁相对雾化孔设置有封孔气囊5,所述封孔气囊5与第一充气管6相连,所述充气后的封孔气囊5完全覆盖雾化孔4;所述环形套囊3与第二充气管7相连通,所述外管和内管间形成雾化给药管8,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与雾化给药管连通的进药管9。其中,所述第一充气管6和第二充气管7都固定在内管2外壁上,第一充气管6和第二充气管7的上端都分别设置有充气阀和接头。雾化给药管的上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注射器的接头。上述麻醉科用气体导管通过通气导管21给病人输送氧气,通过麻醉导管22给病人输送进行全身麻醉的麻醉气体。其局部麻醉的雾化麻药通过雾化给药管8和雾化孔4扩散到病人气管,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进行气管内插管前,如图2所示,先对封孔气囊5进行充气,充气后的封孔气囊5完全封闭与其对应设置的雾化孔,在进行气管内插管的过程中,上述设置的封孔气囊3有效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进入雾化孔;当上述气体导管进入到目标位置后,对环形套囊3进行充气(用于封闭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以防止在输氧过程中分泌物的返流误吸和漏气),并对封孔气囊5进行抽气,如图3所示,封孔气囊5收缩后暴露出雾化孔4,便于手术后期病人即将苏醒时通过雾化孔4给药,对病人气管进行局部麻醉,避免病人因对气管导管敏感产生刺激性呛咳和恶心呕吐反射,提高病人的舒适度,便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沿外管轴向成列均匀分布的雾化孔4为两列,并且两列雾化孔4轴对称分布在外管1侧壁两侧,每列的雾化孔4为3个,雾化孔4的直径为1-2.5mm,相邻雾化孔4的间距为8mm。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孔4可以为对称分布的三列或更多列。本实施例中,所述封孔气囊5为沿内管外壁轴向设置的条状气囊,所述封孔气囊相应设置为两条。具体地,条状气囊宽度等于雾化孔4的直径,条状气囊的长度等于所有雾化孔连接形成的线段长度。这样设置的封孔气囊在充气状态下能完全覆盖雾化孔,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节省材料。其他实施例中,条状气囊宽度比雾化孔4的直径长,条状气囊的长度比所有雾化孔4连接形成的线段长度长。本实施例中,每个条形封孔气囊的上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一充气管6,第一充气管6的上端都分别设置有充气阀和接头,可对各个封孔气囊5分别进行充放气控制。其他实施例中,每个条形封孔气囊5上端合并成一条连接管,连接管上端连通第一充气管6,实现对所有封孔气囊的集中控制。如图5-6所示,实施例二中,雾化孔4为一排径向均匀分布在外管侧壁的多个通孔,雾化孔4数量为4个。所述封孔气囊5为粘贴固定在内管外壁的环状气囊,所述环状气囊与雾化孔处于同一平面,对应设置。充气后的环状气囊侧面完全覆盖同一水平面的所有雾化孔。为节省成本,所述环状气囊的厚度等于雾化孔的直径。其他实施例中,为提高气管局部麻醉的效率,所述雾化孔4为多排设置,相应地,封孔气囊5为多个相互平行的环状气囊。处于同一平面的环状气囊5封闭相应平面的雾化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包括外管、内管和设置在外管下部侧壁的环形套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由隔膜分隔为通气导管和麻醉导管,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雾化孔,内管外壁相对雾化孔设置有封孔气囊,所述封孔气囊与第一充气管相连,所述充气后的封孔气囊完全覆盖雾化孔;所述环形套囊与第二充气管相连通,所述外管和内管间形成雾化给药管,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与雾化给药管连通的进药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包括外管、内管和设置在外管下部侧壁的环形套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由隔膜分隔为通气导管和麻醉导管,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雾化孔,内管外壁相对雾化孔设置有封孔气囊,所述封孔气囊与第一充气管相连,所述充气后的封孔气囊完全覆盖雾化孔;所述环形套囊与第二充气管相连通,所述外管和内管间形成雾化给药管,所述外管管壁设置有与雾化给药管连通的进药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孔沿外管轴向成列分布,且不少于两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孔气囊为沿内管外壁轴向设置的条状气囊,所述封孔气囊不少于两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麻醉科用气体导管,其特征在于,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井柱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市立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