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81889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其步骤包括:1建立包含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根据每次铣削实验测量的微铣削力标定模型中的磨损系数,同时记录对应的铣刀磨损面积;2根据实验得到的磨损系数与铣刀磨损面积的一系列离散数据点,采用数值方法拟合出磨损系数与铣刀磨损面积的关系式;3根据微铣削力、磨损系数和磨损面积的关系,得到微铣削力与刀具磨损面积的直接映射关系,以实现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利用在线监测方法/技术来预测刀具磨损、避免刀具失效,从而提升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An on-line monitoring method for tool wear in micro-milling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铣削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数控机床目前正朝着高精度、高速高效、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例如现代国防装备中许多关键零部件的加工、航空发动机叶片、减速器、曲轴类零部件等的加工,由于其结构复杂、材料可加工性差、精度要求高,采用传统数控机床加工该类零件时,几何精度与表面完整性差,质量难以保证。微铣削因具有加工材料的多样性和能实现复杂三维曲面加工的优势在微细与超精密仪器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微铣刀在超高转速下进行不连续切削,刀具磨破损迅速且难于监测,严重影响加工精度与产品质量,刀具磨破损的在线监测一直是微铣削加工过程控制的难点。在刀具磨损检测技术方面,研究者们利用前刀面或后刀面磨损量来代表刀刃的磨损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预判刀具磨损程度、预测刀具剩余使用寿命。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由于精密机床主轴高速旋转且微铣刀直径小,刀具本身的磨损状态难以实时测量;其次,现有的微铣削力模型尚缺乏铣削力和刀具磨损量之间直接的映射关系,无法通过实时监测微铣削力来判断刀具磨损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以期能利用在线监测方法/技术来预测刀具磨损、避免刀具失效,从而提升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的特点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包含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根据每次铣削实验测量的微铣削力标定模型中的磨损系数,同时记录对应的铣刀磨损面积;步骤2、根据实验得到的磨损系数与铣刀磨损面积的一系列离散数据点,采用数值方法拟合出磨损系数与铣刀磨损面积的关系式;步骤3、根据微铣削力、磨损系数和磨损面积的关系,得到微铣削力与刀具磨损面积的直接映射关系,以实现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的特点也在于,利用式(1)建立步骤1中的包含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F:F=KwFC(1)式(1)中,Kw为磨损系数,FC为未考虑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所述的未考虑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是根据微铣削力学特征建立的铣削力计算模型。所述步骤1中铣刀磨损面积是每完成一道工序后,将刀具倒立时通过测量端部平面上的磨损区域而得。所述步骤2中任意一个离散数据点是由测量每道工序的微铣削力后标定的磨损系数与测量的刀具磨损面积组成。所述步骤2中,是利用式(2)拟合出磨损系数与铣刀磨损面积的关系式:Sw=f(Kw)(2)式(2)中,Sw为铣刀磨损面积,f(·)表示映射关系的函数。所述步骤3中,利用式(3)得到微铣削力与磨损面积的直接映射关系:F=g(Sw)(3)式(3)中,g(·)代表映射关系的函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在线监测微铣削力评估刀具磨损状态和预测刀具剩余寿命,进而为保证加工质量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方法。2、本专利技术中刀具磨损量是用根据微铣刀端部平面上的磨损面积定义的,与传统上采用后刀面或前刀面上的磨损长度来表示磨损量相比,采用磨损面积更能够综合表征刀具的实际磨损状态。3、本专利技术可以得到微铣削力与刀具磨损量直接的直接映射关系,不仅为在线监测刀具磨损状态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依托,也为分析刀具磨损机理、延长刀具使用寿命、优化铣削参数、提升加工效率奠定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微铣刀磨损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建立微铣削力和刀具磨损面积映射关系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在线监测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是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微细削过程中微铣削力与刀具磨损量的定量关系。首先,建立包含磨损系数的微铣削力模型;其次,通过实验得到微铣刀的磨损面积以及微铣削力和磨损系数的映射关系;最后,根据微铣削力、磨损系数和磨损面积的关系得到微铣削力和刀具磨损面积的直接映射关系,从而克服了传统预测刀具磨损时无法根据铣削力动态信号在线评估刀具磨损的缺点,避免了测量刀具磨损时重复安装、卸载刀具引起累计误差的弊端,改善了因无法预测刀具磨损而导致刀具失效、降低了加工质量的不足。具体的说,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包含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根据每次铣削实验测量的微铣削力标定模型中的磨损系数,同时记录对应的铣刀磨损面积,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微铣削的特点,建立包含刀具磨损因素的微铣削力模型:I)根据微铣削理论,利用式(1)建立包含待定参数的铣削力模型FC:FC=(Ft,Fr)=f(h,K(Kmt,Kmr,Ket,Ker))(1)式(1)中,Ft、Fr分别为切向、径向切削力;h为瞬时切削厚度;Kmt、Kmr分别为切向、径向切削系数;Ket、Ker分别为切向、径向切削刃系数。a)微铣削过程中,切削刃钝圆半径的急剧减小引起的尺寸效应将导致有效前角变为负前角和最小切削厚度等现象。在铣削力模型中,体现微铣削尺寸效应的参量为切削厚度h:式(2)中,D为铣刀直径、N为齿数、为齿间角、β为螺旋角、re为刃口钝圆半径、hmin为最小切削厚度,ap为切削深度、b为切削宽度、ft为每齿进给、n为主轴转速。b)在切削过程中,当瞬时切削厚度h小于最小切削厚度时,切削过程不会产生切削,在刀刃和材料形成的界面上,摩擦和犁切作用会取代切削过程而间歇性地发生。因此,在建立铣削力模型时需要分别考虑切削和犁切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在建立微铣削力模型的过程中,通过考虑不同的微铣削特征或参数,可以建立不同的微铣削力模型。如式(4)为一种切削厚度模型:式(4)中,θ为刀齿切削角度。将式(4)代入式(5)即可得到微铣削力解析模型。实际测量的铣削力通常是在直角坐标系下表示的(Fx,Fy),因此需要利用式(5)将铣削力进行转化:除实施方式中列举的相关微铣削特征或参数外,在建立微铣削力模型中还可以考虑如刀具跳动、刀尖轨迹等,其他建模方式可以参见文献;例如:1.朱锟鹏,李科选,梅涛,施云高.微铣削力建模研究进展.机械工程学报,2016,52(17):20-34.http://www.cjmenet.com.cn/Jwk_jxgcxb/CN/10.3901/JME.2016.17.020;2.B.Boswell,M.N.Islam,I.J.Dav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2018,94(1-4):789-806.https://doi.org/10.1007/s00170-017-0912-y;3.D.Carou,E.M.Rubio,J.Herrera,C.H.Lauro,J.P.Davim.Latestadvancesinthemicro-millingoftitaniumalloys:areview.ProcediaManufacturing,2017,13:275-282.https://doi.org/10.1016/j.promfg.2017.09.07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包含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根据每次铣削实验测量的微铣削力标定模型中的磨损系数,同时记录对应的铣刀磨损面积;步骤2、根据实验得到的磨损系数与铣刀磨损面积的一系列离散数据点,采用数值方法拟合出磨损系数与铣刀磨损面积的关系式;步骤3、根据微铣削力、磨损系数和磨损面积的关系,得到微铣削力与刀具磨损面积的直接映射关系,以实现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包含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根据每次铣削实验测量的微铣削力标定模型中的磨损系数,同时记录对应的铣刀磨损面积;步骤2、根据实验得到的磨损系数与铣刀磨损面积的一系列离散数据点,采用数值方法拟合出磨损系数与铣刀磨损面积的关系式;步骤3、根据微铣削力、磨损系数和磨损面积的关系,得到微铣削力与刀具磨损面积的直接映射关系,以实现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式(1)建立步骤1中的包含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F:F=KwFC(1)式(1)中,Kw为磨损系数,FC为未考虑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的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未考虑刀具磨损的微铣削力模型是根据微铣削力学特征建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锟鹏李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