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湿敷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1809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用绷带或敷料技术领域,提供一种便携式湿敷带,包括可缠绕的湿敷带本体,湿敷带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湿敷带本体的固定部;湿敷带本体包括第一布层、第二布层和第三布层;第三布层位于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之间,第三布层上设有用于存放纱布的空腔,空腔的内壁上固定有软质隔层;第一布层上设有与空腔连通的注药孔,第二布层上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出药口,出药口上可拆卸连接有网布,网布上均匀分布有若干网孔。使用本便携式湿敷带,不仅护士操作方便,而且患者活动方便,还能提高湿敷效果。

Portable wet compress be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湿敷带
本技术涉及医用绷带或敷料
,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湿敷带。
技术介绍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调查显示,静脉注射的病人近80%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发生静脉炎后患者沿静脉走向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减轻静脉炎的症状,常用的静脉炎护理方法有以下三种:一、冷热敷,即在患者发生静脉炎部位用湿毛巾热敷;二、中医治疗,用冰片生姜、云南白药、止痛消炎药或者土豆片外敷;三、西医治疗,直接用喜辽妥乳膏均匀涂抹在患处皮肤表面,或者将50%硫酸镁浸于纱布上,然后湿敷于患处皮肤表面。在采用湿敷的方式进行护理时,由于没有适合的器具,护士通常会采用胶带固定湿敷纱布,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护士在缠绕胶带时操作不便,另一方面患者手部被胶带固定,活动也会有所不便;同时患者运动时,会导致纱布移位,降低湿敷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湿敷带,不仅便于护士进行护理,还不影响患者活动,同时还能提高湿敷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如下:包括可缠绕的湿敷带本体,湿敷带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湿敷带本体的固定部;湿敷带本体包括第一布层、第二布层和第三布层;第三布层位于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之间,第三布层上设有用于存放纱布的空腔,空腔的内壁上固定有软质隔层;第一布层上设有与空腔连通的注药孔,第二布层上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出药口,出药口上可拆卸连接有网布,网布上均匀分布有若干网孔。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将纱布存放在空腔内,然后缠绕湿敷带本体在患处,并用固定部固定住处于缠绕状态的湿敷带本体;从注药孔注入用于湿敷的药液,药液从注药孔进入空腔,被纱布吸收,纱布吸湿后,药液通过出药口上的网孔对患处进行湿敷。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现有技术中护士在缠绕胶带时,胶带会粘黏到护士手上;和现有技术中用胶带缠绕的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中的湿敷带本体包括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缠绕湿敷带本体时,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均不会粘黏到护士手上,所以护士缠绕湿敷带本体时操作方便。2、由于现有技术中是采用的胶带固定的纱布,因此需要先用药液浸湿纱布,再缠绕到患者手上;而本方案中通过在湿敷带上设置注药孔、空腔,并将纱布放置在空腔内,使得护士可以先缠绕湿敷带本体,再从注药孔注入药液至纱布中;采用本技术方案中的结构,纱布在注药过程中被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隔离,纱布不易受到护士的肌肤接触而感染细菌,有助于提高静脉炎的护理效果。3、和现有技术中通过胶带缠绕的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中的湿敷带缠绕在患者手臂等患处时,患者可自由活动,不会出现胶带紧贴在患处,导致患者感觉不舒适的情况。4、纱布上的药液通过出药口上的网孔对患处进行湿敷,均匀分布的网孔能一定程度上均匀分散药液,防止药液集中在某一区域,影响湿敷效果。同时纱布在缠绕过程中,由于受到挤压,纱布还会一定程度地嵌入一部分到网孔中,即网孔还能对纱布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从而让纱布位置更加稳定,使患处更充分与药液接触,改善湿敷效果。5、在纱布上的药液使用一段时间后,还能从注药孔继续注入、补充药液到纱布上,进一步提高湿敷效果。进一步,出药口的数量为两个。患者在静脉输入时,往往会在手背和手腕上都进行静脉输入,通过本技术方案中的两个出药口,能同时对手背和手腕上进行湿敷,提高湿敷效率。进一步,空腔和注药孔的数量均为两个。在两个空腔中分别放入纱布,然后通过注药孔分别注入药液,能提高纱布的有效利用率,让药液更加直接、充分地浸入纱布中,防止药液浪费。进一步,固定部包括魔术贴粘面和魔术贴基面,魔术贴粘面设于第二布层上,魔术贴基面设于第一布层上。缠绕湿敷带本体在患处后,通过将第二布层上的魔术贴粘面粘贴到第一布层上的魔术贴基面,即可实现固定湿敷带本体的效果,操作方便。进一步,固定部还包括手指孔,手指孔贯穿湿敷带本体,且手指孔位于湿敷带本体的端部。缠绕湿敷带前,先将湿敷带本体端部的手指孔插入患者手指中,然后再缠绕湿敷带本体,可以让湿敷带本体的缠绕位置、形状更加牢固,即湿敷带本体不易变形,湿敷效果更好。进一步,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横截面为长方形的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使得湿敷带本体在缠绕时更加方便。进一步,第一布层、第二布层和第三布层均为无纺布。无纺布透气、柔软,容易成型,护士缠绕操作方便,患者感觉舒适,同时不会出现由于不透气而引起的其他诸如皮肤瘙痒等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便携式湿敷带主视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湿敷带本体1、第一布层10、第二布层20、魔术贴基面11、魔术贴粘面21、手指孔3、空腔4、注药孔12、出药口22、网孔220。实施例基本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一种便携式湿敷带,包括横截面呈长方形的湿敷带本体1,湿敷带本体1的材质选择无纺布,透气、柔软,患者舒适度高;湿敷带本体1包括第一布层10、第二布层20和第三布层;第三布层固定连接在第一布层10和第二布层20之间。第一布层10和第二布层20沿着湿敷带本体1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得到横截面同样为长方形的第一布层10和第二布层20。具体见图1,第一布层10的上表面粘贴有魔术贴基面11,第二布层20的下表面粘贴有魔术贴粘面21,魔术贴粘面21的位置设在第二布层20底面的左端边缘,魔术贴基面11的位置设在第一布层10的靠近左端处,且魔术贴基面11到第一布层10左端的距离等于第二布层20长度的四分之一,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缠绕湿敷带本体1时,魔术贴基面11和魔术贴粘面21能相互对齐从而粘合到一起,而不致于出现魔术贴基面11和魔术贴粘面21不能对齐的情况(此处只写出了一种情况,实际中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或者不同胖瘦的病人进行定制;只要能够实现缠绕后,魔术贴基面11和魔术贴粘面21粘在一起即可)。湿敷带本体1的右端开有手指孔3,手指孔3的大小和人的大拇指横截面大小匹配,用于插入患者手指;第三布层上开有用于存放纱布的空腔4,为了防止空腔4内的药物浸入第三布层中,空腔4的内壁上固定有软质隔层,该软质隔层可以是医用硅胶层或者是薄膜层;进而使得整个空腔4为正方形,大小和纱布大小相当,从而便于将放入空腔4内的纱布进行固定。为了进一步对空腔4内的纱布进行定位,软质隔层上固定有多个硅胶凸起。第一布层10上开有与空腔4连通的注药孔12。为了注药孔12内的药物不会浸入到第一布层10上,注药孔12内壁上也固定有薄膜层或者软制医用硅胶层。第二布层20上开有与空腔4连通的出药口22,出药口22的内壁上也固定有薄膜层或者软制医用硅胶层。增加软硅胶层或者薄膜层后的出药口22的口宽,小于带软质隔层的空腔4的腔体宽度。出药口22上通过魔术贴粘贴有网布;具体为出药口22的周向设置魔术贴,且魔术贴与第二布层20固定;网布的底面边缘处设置有一圈粘贴层,使用的时候,直接讲粘贴层粘贴在魔术贴上。网布上均匀分布有若干网孔220,用于固定纱布和将纱布上的药液均匀涂抹到患处,实际放入纱布时,还能将网布拆开,从出药口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便携式湿敷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缠绕的湿敷带本体,所述湿敷带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湿敷带本体的固定部;所述湿敷带本体包括第一布层、第二布层和第三布层;所述第三布层位于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之间,第三布层上设有用于存放纱布的空腔,空腔的内壁上固定有软质隔层;所述第一布层上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注药孔,所述第二布层上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出药口,所述出药口上可拆卸连接有网布,所述网布上均匀分布有若干网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便携式湿敷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缠绕的湿敷带本体,所述湿敷带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湿敷带本体的固定部;所述湿敷带本体包括第一布层、第二布层和第三布层;所述第三布层位于第一布层和第二布层之间,第三布层上设有用于存放纱布的空腔,空腔的内壁上固定有软质隔层;所述第一布层上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注药孔,所述第二布层上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出药口,所述出药口上可拆卸连接有网布,所述网布上均匀分布有若干网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湿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药口的数量为两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湿敷带,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潇潇周迎春龚增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