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救生气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1669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救生气垫,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铺设在地面上的底层,固定在底层上方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位于第二气囊内并位于第二气囊的底部,底层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气囊相互连通的第一风机,所述底层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气囊相互连通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气囊的两侧各开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二气囊内相对两内壁之间设置有将第二气囊相对两内壁相互靠近时排气口贴靠在第一气囊侧壁减少排气口漏气的拉伸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提高了救生气垫的防护效果。

A life-saving cush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救生气垫
本专利技术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救生气垫。
技术介绍
安全气垫,又称救生气垫,是一种高空逃生的救生设备。它具有充气时间短,缓冲效果显著,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等特点。采用具有阻燃性能的高强纤维材料制成,具有阻燃,耐磨,耐老化,折叠方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现有的安全气垫,如图1所示,包括气囊本体61和设置在气囊本体61一侧与气囊本体相互连通的鼓风机62。当坠落者落在气囊本体上时,气囊本体61受到了坠落者的冲击,使得气囊本体61内部空气急剧压缩,急剧的减缓了坠落者的下降趋势,虽然避免了坠落者与地面的直接接触,但是对坠落者的冲击力较大,容易对坠落者身体造成创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救生气垫,其优点是提高了救生气垫的防护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救生气垫,其特征是:包括铺设在地面上的底层,固定在底层上方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位于第二气囊内并位于第二气囊的底部,底层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气囊相互连通的第一风机,所述底层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气囊相互连通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气囊的两侧各开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二气囊内相对两内壁之间设置有将第二气囊相对两内壁相互靠近时排气口贴靠在第一气囊侧壁减少排气口漏气的拉伸组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安全气囊投入工作时,第一风机向第一气囊进行鼓风工作,第二风机向第二气囊中进行鼓风工作,使得气体充填在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若坠落者掉落在第二气囊上时,会造成第二气囊内部的气体压缩,并带动第二气囊的侧壁向外鼓涨,从而使得拉伸组件向外张开,此时给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之间留出了通气通道,使得第二气囊中的气体会通过排气口排出到外部的环境中,从而对坠落在第二气囊上的坠落者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减少了对坠落者的冲击力,而且第一气囊设置在第二气囊的底部,对坠落者起到了辅助支撑的作用,保障了坠落者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伸组件包括若干个弹性绳,弹性绳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气囊开有排气口的侧壁相互固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气囊填充气体后,弹性绳的设置,给第二气囊中相对的两内壁施加了向中部方向挤压的作用力,使得气体集中于第二气囊的中部,增加了第二气囊的整体高度,若坠落者落在第二气囊上时,第二气囊中的气体能够给坠落者提供稳定的支撑力,而坠落者掉落在第二气囊上时,带动弹性绳向外拉伸,从而在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间留出了通气通道,便于第二气囊中气体流出排气口。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绳与第二气囊固定的内侧壁上各固接有一受力条,受力条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容弹性绳穿过的定位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绳与第二气囊内壁固定连接,固定处为点固定,受力面积较小,从而使得第二气囊的内壁受到的拉力较大,容易造成第二气囊的损坏,而受力条的设置,分担了弹性绳端部对第二气囊内壁的拉力,由点接触转为线接触,使得第二气囊内壁受力更加均衡。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口在第二气囊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若干个。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排气口开设有若干个,若第二气囊受到冲击时,第二气囊内部的气体能够及时的通过不同的第二排气口排出,减少了第二气囊中内部的气体压力,减少第二气囊破损的情况发生。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口处设置有与排气口边沿固定连接的固定网。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气囊受到外部压力时,气体会急速的流向排气口处,从而使排气口的边缘受到了巨大了压力,而固定网的设置对排气口的边沿起到了辅助固定的作用,避免了排气口边沿受力较大,造成排气口撕裂的情况发生。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至少设置有两个。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第一季风机和第二风机同时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进行鼓气,提高了救生气囊的充气效率,而且也使得第二气囊内部的气体更加充盈,保障了对坠落者的承托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层与第二气囊连接的边沿处设置有若干个支撑座,支撑座与第二气囊相互连。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气囊进行充气时,由于支撑座与第二气囊相互连通,使得支撑座填充在第二气囊和底层之间的缝隙处,保障了第二气囊工作状态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提高了救生气垫的防护效果。当安全气囊投入工作时,第一风机向第一气囊进行鼓风工作,第二风机向第二气囊中进行鼓风工作,使得气体充填在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若坠落者掉落在第二气囊上时,会造成第二气囊内部的气体压缩,并带动第二气囊的侧壁向外鼓涨,从而使得拉伸组件向外张开,此时给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之间留出了通气通道,使得第二气囊中的气体会通过排气口排出到外部的环境中,从而对坠落在第二气囊上的坠落者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二、保障了第二气囊的使用寿命。受力条的设置,分担了弹性绳端部对第二气囊内壁的拉力,由点接触转为线接触,使得第二气囊内壁受力更加均衡。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中救生气垫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体现本实施例中救生气垫结构示意图;图3是体现本实施例中救生气垫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细节A处的放大图;图5是体现救生气垫的工作状态图。图中,1、底层;2、第二气囊;21、第二风机;22、排气口;23、支撑座;3、第一气囊;31、第一风机;4、固定网;5、拉伸组件;51、受力条;511、定位孔;52、弹性绳;61、气囊本体;62、鼓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救生气垫,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用于铺设在地面上的底层1,固接在底层1上方的第二气囊2,以及设置在第二气囊2内并与底层1固定连接的第一气囊3,第一气囊3位于第二气囊2的底部。第二气囊2的一侧设置有两个与第二气囊2相互连通的第二风机21,第二气囊2的一侧还设置有两个与第一气囊3相互连通的第一风机31。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21同时启动后,会同时为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2进行充气,使得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2内被气体填充,提高了救生气囊的充气效率。第二气囊2与底层1连接的边沿处固接有若干个三角形的支撑座23,支撑座23由高强纤维制成的囊室,并且支撑座23与第二气囊2内部相互连通。当第二风机21向第二气囊2充气的过程中,支撑座23内也会鼓充气体,使得支撑座23稳定的支撑于底层1的边缘,对第二气囊2起到了辅助支撑的作用。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气囊2的两侧与第一气囊3位置重叠处各开设有三个排气口22,排气口22沿第二气囊2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二气囊2内设置有将第二气囊2的相对内壁向第二气囊2中部方向拉动的拉伸组件5,从而使第二气囊2排气口22的边缘贴靠在第一气囊3的侧壁上,减少了第二气囊2内部的气体泄漏,保障了第二气囊2的充气效率。如图3和图4所示,拉伸组件5包括设置在第一气囊3上方的若干个弹性绳52,以及两个受力条51。受力条51固接在第二气囊2开有排气口22的内侧壁上,并沿第二气囊2的长度方向布设。每个受力条51上沿受力条51的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容弹力绳穿过的定位孔511,弹性绳52的两端穿过两侧受力条51的定位孔511后,并与第二气囊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二气囊2内部气体充盈后,弹性绳52向第二气囊2两内壁施加拉力,从而将排气口22的边沿贴靠在第一气囊3的侧壁上,减少了第二气囊2内部气体的泄露,而受力条51的设置减轻了弹性绳52端部直接对第二气囊2内壁的拉扯,使得第二气囊2内壁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救生气垫,其特征是:包括铺设在地面上的底层(1),固定在底层(1)上方的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2),所述第一气囊(3)位于第二气囊(2)内并位于第二气囊(2)的底部,底层(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气囊(3)相互连通的第一风机(31),所述底层(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气囊(2)相互连通的第二风机(21),所述第二气囊(2)的两侧各开设有排气口(22),所述第二气囊(2)内相对两内壁之间设置有将第二气囊(2)相对两内壁相互靠近时排气口(22)贴靠在第一气囊(3)侧壁减少排气口(22)漏气的拉伸组件(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救生气垫,其特征是:包括铺设在地面上的底层(1),固定在底层(1)上方的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2),所述第一气囊(3)位于第二气囊(2)内并位于第二气囊(2)的底部,底层(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气囊(3)相互连通的第一风机(31),所述底层(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气囊(2)相互连通的第二风机(21),所述第二气囊(2)的两侧各开设有排气口(22),所述第二气囊(2)内相对两内壁之间设置有将第二气囊(2)相对两内壁相互靠近时排气口(22)贴靠在第一气囊(3)侧壁减少排气口(22)漏气的拉伸组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气垫,其特征是:所述拉伸组件(5)包括若干个弹性绳(52),弹性绳(5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气囊(2)开有排气口(22)的侧壁相互固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舟金士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鸿鼎利泰充气游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