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盖式防烫高压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1658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盖式防烫高压锅,包括锅体、锅盖,锅盖上设有限压阀、安全阀及锅盖内侧壁设有O型硅橡胶密封圈,锅体两侧设有锅体手柄,锅体顶部设有向内缩及向上延伸的锅体缩锅口,设于锅体两侧并位于锅体手柄上方的扣耳;锅盖上设有两端可旋转卡入扣耳内的弹性按压梁和位于弹性按压梁上方并旋钮压紧弹性按压梁的旋钮压盖;锅盖上顶部还设有两个锅盖手柄;锅体内侧中部位置设有凸台,凸台上支承有上层内胆锅体,上层内胆锅体置至凸台上并上层内胆锅体顶部不超出缩锅口顶部,上层内胆锅体设有自底部向上延伸设置并与上层内胆锅体下方的锅体空间导通的通气槽。

A Press Cap Pressure Coo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盖式防烫高压锅
本技术涉及高压锅的
,尤其涉及一种压盖式防烫高压锅。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高压锅都是采用传统的锅体结构,有旋转锅盖的扣合式和按压锅盖的压盖式,这两种结构都能实现常规的工作。压盖式的高压锅通过压盖压紧压梁与锅体扣合实现,压盖同时作为锅盖的手柄、提手之用,能提起锅盖;现有结构的压盖是通过与锅盖的连接轴或其他连接件等螺纹配合旋转实现压紧压梁的目的,当旋转松开压盖时,压盖与压梁之间不再压紧才能令锅盖从锅体中打开,而此时的压盖是处于松动的状态,在没有紧固件压紧的情况下会容易产生一定的倾斜、偏移等,在高压锅加热后,锅盖时十分烫热的(包括金属制成的压梁),这就当用手握紧压盖时,压梁容易在偏移情况下接触手部,造成对手部的烫伤,不够安全。另外,现有的压力锅都是采用单锅体烹饪一种美食的结构,无法同时烹煮两种以上的美食,如想同时烹煮肉类和瓜类等需要使用两个不同的压力锅进行烹煮,或需烹煮完一道食物后再继续烹煮,不能节省烹煮时间和加快烹煮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压盖式防烫高压锅,该压盖式防烫高压锅在锅盖的顶部设置有作为第二提手的两个锅盖手柄,用于提起锅盖,无需使用压盖作为锅盖提手而造成容易烫伤手部的问题,安全可靠,且使用方便,结构简单。而该高压锅采用传统的单锅体结构的基础上,在锅体的上方设有凸台和可承托的上层内胆锅体,形成单锅体结构内相互独立分隔的上下层烹煮空间,互不影响,不会造成不同食物的串味和达到同步烹饪两种美食的目的,能节省两种美食的烹煮时间和优化了烹煮效果,使烹煮食物时更有效率和快捷。另外,上层内胆锅体所设计的内胆缩锅口结构和与锅体缩口的距离设计能免去了提手设计,即上层内胆锅体为无提手设计,需提起上层内胆锅体时,采用便携式的移动提手夹起上层内胆锅体即可,这样的设计能防止上层内胆锅体在吸热后自带的提手所造成滚烫缺陷,使用简便和灵活。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盖式防烫高压锅,包括锅体、锅盖,锅盖上设有限压阀、安全阀及锅盖内侧壁设有O型硅橡胶密封圈,锅体两侧设有锅体手柄,锅体顶部设有向内缩及向上延伸的锅体缩锅口,设于锅体两侧并位于锅体手柄上方的扣耳;锅盖上设有两端可旋转卡入扣耳内的弹性按压梁和位于弹性按压梁上方并旋钮压紧弹性按压梁的旋钮压盖;所述的锅盖上顶部还设有两个锅盖手柄;锅体内侧中部位置设有凸台,凸台上支承有上层内胆锅体,上层内胆锅体置至凸台上并上层内胆锅体顶部不超出缩锅口顶部,上层内胆锅体设有自底部向上延伸设置并与上层内胆锅体下方的锅体空间导通的通气槽,通气槽的高度不超出上层内胆锅体的高度,通气槽能形成锅底下方空间与上层内胆锅体空间的互通,即烹煮时下层的水蒸气能进入层内胆锅体中,但同时有保证了层内胆锅体的食物或汁液不会留至锅体的下层食物中。操作时,先在锅体底部放置第一道食物,然后在装有第二道食物上层内胆锅体放入锅体内并由凸台支承,然后把锅盖合上锅体的锅口,然后把弹性按压梁的两端分别旋转卡入扣耳内,旋紧压盖,压盖压紧弹性按压梁于锅体上并弹性按压梁的两端卡入扣耳内侧的卡位中形成固定,即弹性按压梁受到三个支点力的固定并压紧锅体,形成锅体的良好密封效果,即可进行高压烹煮了。烹煮后需打开锅盖时,只需反方向旋转松开压盖,弹性按压梁不再被压紧,弹性按压梁即可从扣耳中旋出,达到锅盖打开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层内胆锅体顶部设有向内缩的内胆缩锅口,内胆缩锅体与锅体缩锅口之间的距离为3-5mm。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压盖式防烫高压锅在锅盖的顶部设置有作为第二提手的两个锅盖手柄,用于提起锅盖,无需使用压盖作为锅盖提手而造成容易烫伤手部的问题,安全可靠,且使用方便,结构简单。而该高压锅采用传统的单锅体结构的基础上,在锅体的上方设有凸台和可承托的上层内胆锅体,形成单锅体结构内相互独立分隔的上下层烹煮空间,互不影响,不会造成不同食物的串味和达到同步烹饪两种美食的目的,能节省两种美食的烹煮时间和优化了烹煮效果,使烹煮食物时更有效率和快捷。另外,上层内胆锅体所设计的内胆缩锅口结构和与锅体缩口的距离设计能免去了提手设计,即上层内胆锅体为无提手设计,需提起上层内胆锅体时,采用便携式的移动提手夹起上层内胆锅体即可,这样的设计能防止上层内胆锅体在吸热后自带的提手所造成滚烫缺陷,使用简便和灵活。附图说明图1是锅盖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是锅盖的仰视图;图3是锅体不设有上层内胆锅体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锅体设有上层内胆锅体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移动提手的结构简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1所描述的一种压盖式防烫高压锅,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锅体1、锅盖2,锅盖上设有限压阀3、安全阀4及锅盖内侧壁设有O型硅橡胶密封圈5,锅体两侧设有锅体手柄6,锅体顶部设有向内缩及向上延伸的锅体缩锅口7,设于锅体两侧并位于锅体手柄上方的扣耳8;锅盖上设有两端可旋转卡入扣耳内的弹性按压梁9和位于弹性按压梁上方并旋钮压紧弹性按压梁的旋钮压盖10;所述的锅盖上顶部还设有两个锅盖手柄11;锅体内侧中部位置设有凸台12,凸台上支承有上层内胆锅体13,上层内胆锅体置至凸台上并上层内胆锅体顶部不超出缩锅口顶部,上层内胆锅体设有自底部向上延伸设置并与上层内胆锅体下方的锅体空间导通的通气槽14,通气槽的高度不超出上层内胆锅体的高度,通气槽能形成锅底下方空间与上层内胆锅体空间的互通,即烹煮时下层的水蒸气能进入层内胆锅体中,但同时有保证了层内胆锅体的食物或汁液不会留至锅体的下层食物中。操作时,先在锅体底部放置第一道食物,然后在装有第二道食物上层内胆锅体放入锅体内并由凸台支承,然后把锅盖合上锅体的锅口,然后把弹性按压梁的两端分别旋转卡入扣耳内,旋紧压盖,压盖压紧弹性按压梁于锅体上并弹性按压梁的两端卡入扣耳内侧的卡位中形成固定,即弹性按压梁受到三个支点力的固定并压紧锅体,形成锅体的良好密封效果,即可进行高压烹煮了。烹煮后需打开锅盖时,只需反方向旋转松开压盖,弹性按压梁不再被压紧,弹性按压梁即可从扣耳中旋出,达到锅盖打开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层内胆锅体顶部设有向内缩的内胆缩锅口15,内胆缩锅体与锅体缩锅口之间的距离为3-5mm。如图5所示,需提起上层内胆锅体时,采用便携式的移动提手16夹起上层内胆锅体即可,这样的设计能防止上层内胆锅体在吸热后自带的提手所造成滚烫缺陷,使用简便和灵活。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盖式防烫高压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锅盖,锅盖上设有限压阀、安全阀及锅盖内侧壁设有O型硅橡胶密封圈,锅体两侧设有锅体手柄,锅体顶部设有向内缩及向上延伸的锅体缩锅口,设于锅体两侧并位于锅体手柄上方的扣耳;锅盖上设有两端可旋转卡入扣耳内的弹性按压梁和位于弹性按压梁上方并旋钮压紧弹性按压梁的旋钮压盖;所述的锅盖上顶部还设有两个锅盖手柄;所述的锅体内侧中部位置设有凸台,凸台上支承有上层内胆锅体,上层内胆锅体置至凸台上并上层内胆锅体顶部不超出缩锅口顶部,上层内胆锅体设有自底部向上延伸设置并与上层内胆锅体下方的锅体空间导通的通气槽,通气槽的高度不超出上层内胆锅体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盖式防烫高压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锅盖,锅盖上设有限压阀、安全阀及锅盖内侧壁设有O型硅橡胶密封圈,锅体两侧设有锅体手柄,锅体顶部设有向内缩及向上延伸的锅体缩锅口,设于锅体两侧并位于锅体手柄上方的扣耳;锅盖上设有两端可旋转卡入扣耳内的弹性按压梁和位于弹性按压梁上方并旋钮压紧弹性按压梁的旋钮压盖;所述的锅盖上顶部还设有两个锅盖手柄;所述的锅体内侧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松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新会区司前利丰五金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