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正专利>正文

可调浮力鱼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14655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调浮力鱼漂,包括上主体部、下主体部和漂杆,下主体部包括本体和支撑调节杆,所述本体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本体的顶端与所述上主体部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共同围成密封的浮力空间;支撑调节杆呈中空且设有内螺纹,支撑调节杆由所述本体的底端向本体的顶端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漂杆贯穿所述下主体部的底端并延伸至所述上主体部的顶端形成卡设,所述漂杆设有外螺纹并穿过所述支撑调节杆设置,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配合形成螺纹连接,通过旋转所述漂杆以驱动所述支撑调节杆上下移动,并使所述主体产生弹性形变以改变所述浮力空间的大小。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调浮力鱼漂使用方便且可靠性好。

Adjustable buoyancy fish dri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浮力鱼漂
本技术涉及一种钓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浮力鱼漂。
技术介绍
钓鱼即为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人们喜爱的休闲活动。因此各种钓具成为耗材,比如重坠、浮漂、鱼钩等。鱼漂作为钓鱼过程中钓鱼人获悉鱼儿是否咬钩的重要的信息来源,为了准确的获得,鱼咬钩信息,在每一次使用前都必须调整鱼钩、鱼线及配件的配重,从而达到合适的鱼漂的浮力。然而,现有技术的鱼漂中,每一个鱼漂浮起力量为固定,但是在钓鱼活动中,因为使用不同鱼钩,水深不同或者使用不同的鱼饵等情况,造成每一次钓组在水下的重量都不太一样,调配起来比较繁琐,甚至需要更换鱼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可调浮力鱼漂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可调浮力鱼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浮力鱼漂,包括上主体部,呈顶端封闭且底端开口的空心结构;下主体部,包括本体和支撑调节杆,所述本体呈底端封闭且顶端开口的空心结构,且所述本体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本体的顶端与所述上主体部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共同围成密封的浮力空间;所述支撑调节杆呈中空且设有内螺纹,所述支撑调节杆由所述本体的底端向所述本体的顶端方向延伸形成;及漂杆,所述漂杆贯穿所述下主体部的底端并延伸至所述上主体部的顶端形成卡设,所述漂杆设有外螺纹并穿过所述支撑调节杆设置,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配合形成螺纹连接,通过旋转所述漂杆以驱动所述支撑调节杆上下移动,并使所述主体产生弹性形变以改变所述浮力空间的大小。优选的,所述主体为橡胶或PTU塑胶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上主体部由塑料材质制成。优选的,所述上主体部由ABS塑料材质制成。优选的,所述上主体部与所述本体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下主体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的顶端且向所述支撑调节杆方向延伸的导向管,所述漂杆穿过所述导向管向所述上主体部方向延伸。优选的,所述支撑调节杆上设有多个贯穿其上的通气孔。优选的,所述漂杆还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下主体部的外侧。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可调浮力鱼漂包括上主体部、下主体部及漂杆,将下主体部设置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本体和由所述本体的底端向所述本体的顶端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支撑调节杆,将在所述支撑调节杆内设内螺纹,漂杆贯穿所述本体的底端并卡设至所述上主体部的顶端,所述漂杆设外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配合连接,通过旋转所述漂杆以驱动所述支撑调节杆上下移动,并使所述主体产生弹性形变以改变所述浮力空间的大小,从而实施浮力大小的调节。上述结构使用方便简单,能快速实现不同浮力需求的调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调浮力鱼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可调浮力鱼漂的剖示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浮力鱼漂100,包括上主体部1、下主体部2以及漂杆3。所述上主体部1呈顶端封闭且底端开口的空心结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主体部1由塑料材质制成,比如,所述上主体部由ABS塑料材质制成。当然不限于此,以硬质塑料材质制成为优。所述下主体部2包括本体21、支撑调节杆22以及导向管23。所述本体21呈底端封闭且顶端开口的空心结构,且所述本体21为弹性材质制成。比如,所述主体为橡胶或PTU塑胶材料制成,当然,其材质不限于此。所述本体21的顶端与所述上主体部1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共同围成密封的浮力空间1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主体部1与所述本体21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当然,其连接方式不限于此。所述支撑调节杆22呈中空且设有内螺纹,所述支撑调节杆22由所述本体21的底端向所述本体21的顶端方向延伸形成。更优的,所述支撑调节杆22上设有多个贯穿其上的通气孔221。即所述支撑调节杆22内部连通于所述浮力空间10。该结构使所述支撑调节杆22内部与浮力空间10连通实现气压平衡,可增加调节浮力空间10大小时的可靠性。所述漂杆3贯穿所述下主体部2的底端并延伸至所述上主体部1的顶端且与所述上主体部1的顶端形成卡设。所述漂杆3设有外螺纹并穿过所述支撑调节杆22设置,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配合形成螺纹连接。更优的,所述漂杆3还设有限位部31,所述限位部31位于所述下主体部2的外侧,用于限制所述下主体部2的所述本体21因弹性形成过大而造成损坏,提高可靠性。上述结构中,因所述漂杆3一端卡设于所述上主体部1的顶端,通过旋转所述漂杆3,在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的作用下则实现驱动所述支撑调节杆22上下移动,所述支撑调节杆22的上下移动使所述主体21产生弹性形变,比如扩张或收缩,从而改变所述浮力空间10的大小,实现所述可调浮力鱼漂的浮力变化调节,使用简单便捷。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所述漂杆3旋转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下主体部2还包括所述导向管23。所述导向管23设置于所述本体21的顶端且向所述支撑调节杆22方向延伸。所述漂杆3穿过所述导向管23向所述上主体部1方向延伸,所述导向管23形成支撑导向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可调浮力鱼漂包括上主体部、下主体部及漂杆,将下主体部设置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本体和由所述本体的底端向所述本体的顶端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支撑调节杆,将在所述支撑调节杆内设内螺纹,漂杆贯穿所述本体的底端并卡设至所述上主体部的顶端,所述漂杆设外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配合连接,通过旋转所述漂杆以驱动所述支撑调节杆上下移动,并使所述主体产生弹性形变以改变所述浮力空间的大小,从而实施浮力大小的调节。上述结构使用方便简单,能快速实现不同浮力需求的调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浮力鱼漂,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主体部,呈顶端封闭且底端开口的空心结构;下主体部,包括本体和支撑调节杆,所述本体呈底端封闭且顶端开口的空心结构,且所述本体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本体的顶端与所述上主体部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共同围成密封的浮力空间;所述支撑调节杆呈中空且设有内螺纹,所述支撑调节杆由所述本体的底端向所述本体的顶端方向延伸形成;及漂杆,所述漂杆贯穿所述下主体部的底端并延伸至所述上主体部的顶端形成卡设,所述漂杆设有外螺纹并穿过所述支撑调节杆设置,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配合形成螺纹连接,通过旋转所述漂杆以驱动所述支撑调节杆上下移动,并使所述主体产生弹性形变以改变所述浮力空间的大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浮力鱼漂,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主体部,呈顶端封闭且底端开口的空心结构;下主体部,包括本体和支撑调节杆,所述本体呈底端封闭且顶端开口的空心结构,且所述本体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本体的顶端与所述上主体部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共同围成密封的浮力空间;所述支撑调节杆呈中空且设有内螺纹,所述支撑调节杆由所述本体的底端向所述本体的顶端方向延伸形成;及漂杆,所述漂杆贯穿所述下主体部的底端并延伸至所述上主体部的顶端形成卡设,所述漂杆设有外螺纹并穿过所述支撑调节杆设置,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配合形成螺纹连接,通过旋转所述漂杆以驱动所述支撑调节杆上下移动,并使所述主体产生弹性形变以改变所述浮力空间的大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浮力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正
申请(专利权)人:黄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