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吹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0946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吹干装置,包括模块、排线孔、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和出水孔,以及用于向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提供压缩空气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孔径,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出水孔的孔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线缆吹干装置利用文丘里原理可以快速、充分的对线缆生产中用水冷却后的潮湿线缆进行干燥。

Cable dry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吹干装置
本技术涉及线缆制造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线缆吹干装置。
技术介绍
在线缆生产中,导体从挤出机包胶完进入印字、检测工序前需进行温水冷却,冷却后的导体胶皮表面是潮湿的,需干燥后才可进行印字、检测。现有干燥方法是采用压缩空气通过一种吹干器吹干线缆表面的水气,但实际吹干效果不好,不能充分吹干线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吹干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线缆吹干效果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缆吹干装置,包括模块和沿所述模块的长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模块的排线孔,所述模块包括能互相贴合的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排线孔包括凹设于所述上模块的下底面的第一排线槽,以及凹设于所述下模块的上底面的第二排线槽,所述第一排线槽和所述第二排线槽同轴,待吹干的线缆能通过所述排线孔的一端穿入所述模块,并从所述排线孔的另一端穿出所述模块,位于所述排线孔内的所述线缆与所述排线孔内壁间具有狭隙,所述排线孔穿入所述线缆的一端为进线端,所述排线孔穿出所述线缆的一端为出线端;所述上模块和所述下模块内分别设置有能连通所述排线孔的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所述上模块和所述下模块的外壁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提供压缩空气的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轴向延长线相交于所述排线孔的轴线上;所述下模块内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的一端连通所述排线孔,所述出水孔的另一端穿出所述下模块的下底面或侧壁,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排线孔的连接点及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排线孔的连接点相邻设置;所述进气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孔径,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出水孔的孔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气孔的轴线及所述第二进气孔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排线孔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排线孔的连接点的上游。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轴线与所述排线孔的轴线之间均具有能使所述压缩空气向所述进线端方向吹扫的夹角。进一步的,所述夹角为45度。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块与所述下模块通过铰接机构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铰接机构为弹簧铰链。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位于进线端的侧壁上凹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线缆进入所述排线孔的导线孔。进一步的,所述导线孔呈锥体。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块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模块的机架。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线缆吹干装置利用文丘里原理可以快速、充分的对线缆生产中用水冷却后的潮湿线缆进行干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图中所示:1、上模块;2、下模块;3、进气管;4、弹簧铰链;5、机架;10、排线孔;20、第一进气孔;30、第二进气孔;40、出水孔;50、导线孔;100、线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说明的是,本技术附图均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线缆吹干装置,包括模块和沿所述模块的长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模块的排线孔10,所述模块包括能互相贴合的上模块1和下模块2,所述排线孔10包括凹设于所述上模块1的下底面的第一排线槽,以及凹设于所述下模块2的上底面的第二排线槽,所述第一排线槽和所述第二排线槽同轴,待吹干的线缆100能通过所述排线孔10的一端穿入所述模块,并从所述排线孔10的另一端穿出所述模块,位于所述排线孔10内的所述线缆100与所述排线孔10内壁间具有狭隙,所述排线孔10穿入所述线缆100的一端为进线端,所述排线孔10穿出所述线缆100的一端为出线端;所述上模块1和所述下模块2内分别设置有能连通所述排线孔10的第一进气孔20和第二进气孔30,所述上模块1和所述下模块2的外壁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进气孔20和所述第二进气孔30提供压缩空气的进气管3,所述第一进气孔20和所述第二进气孔30的轴向延长线相交于所述排线孔10的轴线上;所述下模块2内设置有出水孔40,所述出水孔40的一端连通所述排线孔10,所述出水孔40的另一端穿出所述下模块2的下底面(当然的,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孔40的另一端也可以自所述下模块2的侧壁穿出),所述出水孔40与所述排线孔10的连接点及所述第一进气孔20与所述排线孔10的连接点相邻设置;所述进气管3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孔20和所述第二进气孔30的孔径,所述第一进气孔20和所述第二进气孔30的孔径小于所述出水孔40的孔径。根据文丘里原理,气流由粗变细,会加快气体流速,气体在出口的外圈会形成一个低压区。借由上述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线缆吹干装置,压缩空气经第一进气孔20和第二进气孔30进入排线孔10,由于所述进气管3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孔20和所述第二进气孔30的孔径,压缩空气由较粗的进气管3进入较细的第一进气孔20和第二进气孔30后,气流速度加快,并由于所述出水孔40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孔20和所述第二进气孔30的孔径,则在与所述第一进气孔20和所述第二进气孔30的孔径与所述排线孔10的连接处相邻的更粗大的所述出水孔40处形成一个低压吸附区,从而所述线缆100表面的水汽及空气受低压吸附流向所述低压吸附区,并随压缩空气通过出水孔40排出所述模块,线缆100表面得以快速干燥。同时通过其他线缆100牵引设备牵引线缆100,即可实现对整条线缆100的吹干。具体的,所述第一排线槽和所述第二排线槽均为截面呈半圆形的凹槽,以使所述上模块1和所述下模块2贴合后形成截面呈圆形圆形的所述排线孔10。为保证本实施例中以上述吹干模块为基础的文丘里模型得意实现,所述水汽出口(即所述出水孔40)与所述排线孔10的连接点及所述第一进气孔20与所述排线孔10的连接点需相邻设置,使所述水汽出口(即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排线孔10的连接点位于压缩空气的低压区处。其中,所述第一进气孔20的轴线及所述第二进气孔30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该结构可以使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孔20和所述第二进气孔30中吹向所述线缆100的方向相对且呈180度,最大化的提高所述线缆100的受风表面积,提高吹干效果。其中,所述出水孔40与所述排线孔10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孔20与所述排线孔10的连接点的上游。可以使得本实施中线缆吹干装置工作时吹出的水气朝导线拉出的反方向流出。进一步的为确保此效果,所述第一进气孔20和所述第二进气孔30的轴线与所述排线孔10的轴线之间均具有能使所述压缩空气向所述进线端方向吹扫的夹角。确保吹出的水气朝线缆100拉出的反方向流出。且,所述夹角为45度。所述上模块1与所述下模块2通过铰接机构相连接。所述铰接机构为弹簧铰链4。本实施中线缆吹干装置的所述模块分为所述上模块1和所述下模块2,所述上模块1和所述下模块2通过一侧的弹簧铰链4连为一体并始终夹紧模块,提高所述线缆吹干装置的气密性,同时便于开合所述模块进行清洁等。所述模块位于进线端的侧壁上凹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线缆100进入所述排线孔10的导线孔50。所述导线孔50呈锥体。上述导线孔50结构可以使得所述线缆100顺畅的进入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吹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和沿所述模块的长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模块的排线孔,所述模块包括能互相贴合的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排线孔包括凹设于所述上模块的下底面的第一排线槽,以及凹设于所述下模块的上底面的第二排线槽,所述第一排线槽和所述第二排线槽同轴,待吹干的线缆能通过所述排线孔的一端穿入所述模块,并从所述排线孔的另一端穿出所述模块,位于所述排线孔内的所述线缆与所述排线孔内壁间具有狭隙,所述排线孔穿入所述线缆的一端为进线端,所述排线孔穿出所述线缆的一端为出线端;所述上模块和所述下模块内分别设置有能连通所述排线孔的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所述上模块和所述下模块的外壁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提供压缩空气的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轴向延长线相交于所述排线孔的轴线上;所述下模块内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的一端连通所述排线孔,所述出水孔的另一端穿出所述下模块的下底面或侧壁,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排线孔的连接点及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排线孔的连接点相邻设置;所述进气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孔径,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出水孔的孔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吹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和沿所述模块的长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模块的排线孔,所述模块包括能互相贴合的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排线孔包括凹设于所述上模块的下底面的第一排线槽,以及凹设于所述下模块的上底面的第二排线槽,所述第一排线槽和所述第二排线槽同轴,待吹干的线缆能通过所述排线孔的一端穿入所述模块,并从所述排线孔的另一端穿出所述模块,位于所述排线孔内的所述线缆与所述排线孔内壁间具有狭隙,所述排线孔穿入所述线缆的一端为进线端,所述排线孔穿出所述线缆的一端为出线端;所述上模块和所述下模块内分别设置有能连通所述排线孔的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所述上模块和所述下模块的外壁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提供压缩空气的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轴向延长线相交于所述排线孔的轴线上;所述下模块内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的一端连通所述排线孔,所述出水孔的另一端穿出所述下模块的下底面或侧壁,所述出水孔与所述排线孔的连接点及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排线孔的连接点相邻设置;所述进气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的孔径,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金龙徐紫珺
申请(专利权)人:以太龙精密机械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