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9202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氧装置,属于供氧领域的技术方案,其包括有两个吸氧件和一个三通管;其中,两个所述吸氧件相对布置,所述吸氧件设有气孔和容纳腔,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另外,所述三通管包括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个所述出气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的所述容纳腔连接导通;在使用此方案时,能够打开吸氧件以将功能性或者具有净化功能的药丸放进容纳腔内,所以在供氧过程中,功能性药丸主要是对呼吸道疾病进行预防作用,净化功能的药丸主要是进行消毒杀菌,从而避免带病毒、带细菌的氧气送至使用者体内,因此实现了既供应了氧气又预防了呼吸道疾病的双重功能。

Oxygen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氧装置
本技术涉及供氧领域的技术方案,特别涉及一种吸氧装置。
技术介绍
在目前市场上,吸氧装置大概可以分为头戴式、口罩式和耳麦式,但无论是哪种吸氧装置,仅能用于进行单纯的氧气输送,无法对氧气进行杀菌消毒,从而无法实现呼吸道疾病的预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氧装置,包括,两个吸氧件,两个所述吸氧件相对布置,所述吸氧件设有气孔和容纳腔,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以及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个所述出气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的所述容纳腔连接导通。其中,所述吸氧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外壳的一部分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外壳能够以与所述第二外壳连接的部位为转动中心进行翻转,所述第一外壳能够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以及所述第一外壳还能够翻转至所述容纳腔处于外露状态。其中,所述第一外壳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外壳设有插销,在所述第一外壳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时,所述插销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内并锁定所述第一外壳的位置。其中,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导气管,所述吸氧件通过所述导气管与所述出气端连接导通,所述导气管的柔韧性大于所述三通管的柔韧性。其中,所述吸氧件的外部设有插管,所述插管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插管插装于所述导气管内。其中,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U形条,所述U形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连接,所述U形条的圆弧过渡处与所述三通管相邻布置。其中,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端连接导通。其中,所述吸氧装置包括有夹子,所述夹子夹持于所述输气管的外部。其中,所述吸氧件远离所述出气端的部位为球状。其中,所述气孔为多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所以在使用时能够打开吸氧件以将功能性药丸放进容纳腔内,功能性药丸在供氧过程中将对氧气进行消毒杀菌,从而避免带病毒、带菌的氧气送至使用者体内,因此实现了呼吸道疾病的预防。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吸氧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吸氧件与U形条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应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吸氧件;11、第一外壳;111、气孔;112、定位孔;113、抵接平面;12、第二外壳;121、凸台;122、通孔;123、插销;13、插管;2、U形条;3、三通管;4、导气管;5、输气管;6、供氧设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从图1至5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吸氧装置包括:两个吸氧件1,如图1至4所示,吸氧件1包括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和插管13。所述第一外壳11上部围成中空的半球状,且其顶面设有多个气孔111,气孔111贯通第一外壳11的内外表面;而如图2和3所示,第一外壳11下部设有定位孔112和抵接平面113,定位孔112贯通第一外壳11的内外表面,抵接平面113设于第一外壳11的外表面,且抵接平面113围绕定位孔112的周缘布置。所述第二外壳12的上部围成中空的半球状,且其顶面设有多个气孔111,气孔111贯通第二外壳12的内外表面;而如图2和4所示,第二外壳12包围的空间下部设有凸台121,凸台121的顶面设有通孔122,通孔122将凸台121的顶面与第二外壳12的底部贯通;再者,凸台121的侧面设有插销123,插销1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外壳12包围空间的开口方向相同,其中,插销123端部的下表面设有三角形的倒角。如图2和4所示,所述插管13设于第二外壳12的下方,插管13的上端与通孔122连接导通。由于第一外壳11的顶部中央与第二外壳12的顶部中央通过点胶实现连接,使得第一外壳11能以点胶处为转动中心进行翻转,以左侧的吸氧件1为例,在第一外壳11进行逆时针转动直至与第二外壳12拼合为球状后,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包围的空间即为容纳腔,此时插销123将穿过定位孔112,并通过三角形的倒角与抵接平面113抵接,以防止第一外壳11自动打开;而将插销123往上推动后,第一外壳11便可进行顺时针转动直至与第二外壳12解除拼合,容纳腔便能够外露显现。U形条2,如图1和2所示,U形条2的左端与左侧吸氧件1的下底部连接固定,U形条2的右端与右侧吸氧件1的下底部连接固定。三通管3,如图1所示,三通管3大致呈Y字形,其上方左右两端为出气端,下方为进气端。两条导气管4,如图1和2所示,导气管4大致呈丿字形,两条导气管4分别置于三通管3的左右两侧;其中,左侧吸氧件1的插管13插入至左侧导气管4的上端内,左侧导气管4的下端与左侧出气端连接导通;而右侧吸氧件1的插管13插入至右侧导气管4的上端内,右侧导气管4的下端与右侧出气端连接导通;通过此连接方式,使得吸氧件1、导气管4和三通管3连接成U形;另外,导气管4的柔韧性大于三通管3的柔韧性。输气管5,如图1和5所示(因输气管较长,故图1仅显示输气管5的一部分),输气管5为一直软管,其上端与进气端连接导通,其下端用于与相关的供氧设备6连接。夹子(未示出),夹子夹持于输气管5的外部中央位置,夹子的夹持位置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动,也可以解除夹子对输气管5的夹持,以拆除夹子。此实施例的应用过程大致如下:1、进行单纯供氧,如图1和5所示,先将输气管5的下端部与相关的供氧设备6连接导通,然后将两个吸氧件1分别插入使用者的两个鼻孔内,通过吸氧件1嵌入鼻腔内部的凹位,以实现吸氧装置的夹持固定,此时打开供氧设备6,氧气便可输进使用者的鼻腔内。2、进行消毒杀菌的供氧,其使用过程与进行单纯供氧的过程基本一致,区别在于需要先将第一外壳11打开,以将功能性药丸放至容纳腔内,待功能性药丸放置完毕后,关闭第一外壳11便可进行正常使用;此时由于氧气会与功能性药丸产生接触,所以功能性药丸便可对氧气进行消毒杀菌,从而避免带病毒、带菌的氧气送至使用者体内,因此实现了呼吸道疾病的预防;需要指出,功能性药丸也可以单独具备空气净化功能,以此进行空气净化,更可以同时具备杀菌消毒和空气净化功能,以此同时进行杀菌消毒和空气净化。3、吸氧装置也并非必须与供氧设备6进行匹配使用,使用者可以单独佩戴吸氧装置(此时可拆除输气管5),若此时功能性药丸具备杀菌消毒功能,吸氧装置便能对进入体内的环境空气进行杀菌消毒,若功能性药丸具备空气净化功能,吸氧装置便能对进入体内的环境空气进行空气净化,若功能性药丸同时具备杀菌消毒和空气净化功能,吸氧装置便能对进入体内的环境空气同时进行杀菌消毒和空气净化。综上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吸氧件,两个所述吸氧件相对布置,所述吸氧件设有气孔和容纳腔,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以及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个所述出气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的所述容纳腔连接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吸氧件,两个所述吸氧件相对布置,所述吸氧件设有气孔和容纳腔,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以及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个所述出气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的所述容纳腔连接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外壳的一部分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外壳能够以与所述第二外壳连接的部位为转动中心进行翻转,所述第一外壳能够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以及所述第一外壳还能够翻转至所述容纳腔处于外露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外壳设有插销,在所述第一外壳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时,所述插销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内并锁定所述第一外壳的位置。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李法忠何光汉刘冬梅何玉君孙皓聂勇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久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