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瑞浩专利>正文

立体植物种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605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植物种植结构,包括复数包含有底板部及植栽槽之植栽本体、复数分别界定于植栽槽与底板部之间的隔板元件、复数六边形且具有倾斜壁之导流孔、导管件、复数形成于导管件上之开孔部、设于植栽本体一侧之集水槽、及水雾产生装置。将多个植栽本体层叠设置于集水槽上而组成立体盆栽后,令水雾产生装置生成之水雾经由导管件与开孔部导引至各层植栽本体处,使得水雾通过导流孔时,受倾斜壁的限制而压缩射出,因此,利用少量的水雾更深层的灌溉至植栽槽内部。解决平常用具自动浇灌设备之立体盆栽所存在之灌溉不均、浪费水源及能源浪费的问题,可兼顾植物灌溉的全面性及节约水资源的环保优势。

Stereo plant plant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体植物种植结构
本技术涉及种植结构
,具体为一种可利用少量水雾提供更深层的灌溉动作,以兼顾植物灌溉的全面性及节约水资源的环保优势的立体植物种植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代人生活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眼界所及之处往往是由钢筋水泥建筑而成的建筑物,让现代人鲜少有机会接触自然环境,因此人们会在住家附近种植盆栽,借于种植盆栽达到美化环境的功效,且对于身心都具有正面的影响,又因都市中地价较高,因此可利用空间之立体盆栽相当盛行。由于全球气候不断变迁,减碳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全球积极推动绿能环保,为了适应减碳潮流,各种绿能产业蓬勃发展,而发展绿能植栽亦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既有的植栽设备多采用自来水自动浇灌设备,连接于自来水管路,以定时启动洒水装置自动的浇灌植物,而可提供植物水分、维持植物生命,达到减碳、绿化之功效,当然将自动浇灌设备结合于立体盆栽之作法也屡见不鲜。上述具自动浇灌设备之立体盆栽于使用时,存在下列问题与不足尚待改进:一、直接引自来水浇灌植物之作法,为了让立体盆栽各层的植物能够充分吸收水分,一般需要大量的水源使土壤湿润,即使具有水分回收功能,在过度输出的同时及回收作业启动,已造成能源的消耗。二、部分利用洒水方式大面积灌溉立体盆栽之作法,看似较为省水,但其水分主要浇灌于表面,故灌溉不均之问题,而为了充分灌溉反而浪费更多水源。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之问题与不足,即为本技术之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立体植物种植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之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水雾产生装置作为灌溉水源,配合底板部及隔板元件上渐缩形状的导流孔,增强水雾通过时的压力,而更深入、更广泛的对植栽槽内的植物进行灌溉,并达到节约水源之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复数彼此层叠设置之植栽本体,系包含有一底板部、及复数形成于该底板部一侧之植栽槽,各该植栽槽与该底板部之间则分别界定有一隔板元件,且该底板部及该隔板元件上形成有复数六边形之导流孔,该导流孔侧壁则形成有复数倾斜壁,又该底板部中穿设有与该些植栽本体结合固定之导管件,导管件上则形成有复数位置对应于各该植栽本体之开孔部,并于该植栽本体一侧设有一与该导管件对应结合之集水槽,及于该集水槽一侧设有一连通该导管件之水雾产生装置。当使用者利用本技术种植植物时,先将多个植栽本体层叠设置于集水槽上而组成一立体盆栽,再将水雾产生装置生成之水雾经由导管件、开孔部导引至各层植栽本体处,当水雾充满植栽本体中央时,水雾即开始经由底板部及隔板元件上的导流孔窜出,又因导流孔的壁面设计有倾斜壁,使其成为六角锥之形状,故水雾通过导流孔时,受倾斜壁的限制而压缩射出,借此,利用少量的水雾更深层的灌溉至植栽槽内部,当然也包括压缩向上射出之水雾,而可降低水雾产生装置输出时的压力强度,故可兼顾植物灌溉的全面性及节约水资源的环保优势。本技术可针对习用具自动浇灌设备之立体盆栽所存在之灌溉不均、浪费水源及能源浪费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上述优点之实用进步性。本技术之申请人有鉴于上述不足,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之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可利用少量水雾提供更深层的灌溉操作,以兼顾植物灌溉的全面性及节约水资源的环保优势之立体植物种植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透视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植栽本体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第二图之另一角度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二图A-A线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水雾导入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集中导引作用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动作方块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回流示意图(一);图9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回流示意图(二);图10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光照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图;图12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之植栽本体分解图;图13为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之立体透示图;图14为本技术第五较佳实施例之固定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第六较佳实施例之实施示意图。图中:植栽本体1、1a、1b、1c、1d、1e、1f;底板部11、11a、11c;蓄压空间111、111a;植栽槽12、12a、12c;发光元件121;渗水孔122;卡合部131;对接部132;隔板元件2、2c;插槽部21c;导流孔3、3a;倾斜壁31、31a;导管件4、4b、4d、4e、4f;开孔部41、41b;限流元件42b;洒水装置43f;集水槽5、5e、5f;排水管51、51f;盖体部52;卡槽521;结合凹部522;连通管53f;水雾产生装置6、6d、6f;水雾管61;负离子产生器71d;环境侦测元件72d;上平衡元件81e、81f;下平衡元件82e。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之技术手段及构造,就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系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透视图至图2的A-A线剖视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系包括:多个彼此层叠设置之植栽本体1,系包含有一底板部11、及复数形成于该底板部11一侧之植栽槽12;至少一界定于该植栽本体1底面之卡合部131;至少一界定于该植栽本体1上且与该卡合部131对应结合之对接部132,系供固定该植栽本体1间层叠设置;至少一设于该植栽槽12底部之发光元件121;至少一形成于该植栽槽12底部之渗水孔122;复数分别界定于各该植栽槽12与该底板部11之间的隔板元件2;复数形成于该底板部11及该隔板元件2上之导流孔3,且该导流孔3系为六边形结构;复数形成于该导流孔3侧壁之倾斜壁31,系使该导流孔3形成渐缩形状;一穿设该底板部11且与该植栽本体1结合固定之导管件4;复数形成于该导管件4上且位置对应于各该植栽本体1之开孔部41;一设于该植栽本体1一侧且与该导管件4对应结合之集水槽5;及一设于该集水槽5一侧且连通该导管件4之水雾产生装置6。上述之说明,已可了解本技术之结构,而依据这个结构之对应配合,更可利用少量水雾提供更深层的灌溉动作,以兼顾植物灌溉的全面性及节约水资源的环保优势,而详细之解说将于下述说明。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至图10所示,系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透视图至光照示意图,由上述构件组构时,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之植栽本体1系交错层叠的设置于集水槽5上方,并以穿设植栽本体1中央的导管件4固定各个植栽本体1(为便于说明以下将相对位于下层之植栽本体1及相对位于上层之植栽本体1a分别标示,且其它位置有对应植栽本体1、1a之结构的表示方式则以此类推,如植栽槽12a、导流孔3a),且导管件4的下端系固设于集水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植物种植结构,包括植栽本体,其特征在于:复数彼此层叠设置之植栽本体,系包含有底板部、及复数形成于该底板部一侧之植栽槽;复数分别界定于各该植栽槽与该底板部之间的隔板元件;复数形成于该底板部及该隔板元件上之导流孔,且该导流孔系为六边形;复数形成于该导流孔侧壁之倾斜壁,系使该导流孔形成渐缩形状;一穿设该底板部且与该些植栽本体结合固定之导管件;复数形成于该导管件上且位置对应于各该植栽本体之开孔部;一设于该植栽本体一侧且与该导管件对应结合之集水槽;及,一设于该集水槽一侧且连通该导管件之水雾产生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植物种植结构,包括植栽本体,其特征在于:复数彼此层叠设置之植栽本体,系包含有底板部、及复数形成于该底板部一侧之植栽槽;复数分别界定于各该植栽槽与该底板部之间的隔板元件;复数形成于该底板部及该隔板元件上之导流孔,且该导流孔系为六边形;复数形成于该导流孔侧壁之倾斜壁,系使该导流孔形成渐缩形状;一穿设该底板部且与该些植栽本体结合固定之导管件;复数形成于该导管件上且位置对应于各该植栽本体之开孔部;一设于该植栽本体一侧且与该导管件对应结合之集水槽;及,一设于该集水槽一侧且连通该导管件之水雾产生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物种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本体底面具有至少一卡合部,且该植栽本体上具有至少一与该卡合部对应结合之对接部,系供固定该些植栽本体间层叠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物种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栽槽底部设有至少一发光元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瑞浩
申请(专利权)人:叶瑞浩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