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511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该种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控制模式由开关和电源部分组成,通过在该电路中为DCDC的滤波部分设置有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其主要作用为滤除前级DC部分的噪声,通过在该电路中为RCD的吸收部分设置有第一二极管、第四电容、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主要作用为吸收变压器漏感产生的尖峰能量,通过在该电路中为功率变换部分设置有三极管、第一变压器和第二二极管,通过控制开通第一三极管给第一变压器进行部分充电,通过关断第一三极管使得第一变压器部分的能量传输到第一变压器之中,第一变压器与第二二极管构成副边的放电电路,可见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合推广。

A Switching Power Supply with Wide Voltage Input and High Efficiency Isolating Primary Edge Control M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
本技术涉及开关电源DCDC变换
,特别涉及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
技术介绍
目前业内采用传统的UC3843控制IC芯片,光耦与431组成的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上述方法的缺点是环路控制与保护电路特别复杂,需要增加额外的运算放大器与分立器件完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包括IC芯片,所述IC芯片的两侧设置有引脚,所述IC芯片的一侧上端连接有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串联有第四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四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阻相对于第三电容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IC芯片一侧的上端与中端设置有第八电阻,所述IC芯片的一侧底端设置有接地端子,所述IC芯片的另一侧上端连接有第三二极管和第七电阻,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七电阻的一端串联有三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七电阻相对于IC芯片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三极管的一端与第一电阻之间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的下端连接有第六电阻,所述IC芯片的另一侧中部连接有第五电容和第九电阻,所述第五电容和第九电阻之间相对于IC芯片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第五电容的底端接地,所述IC芯片的另一侧底端连接有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变压器,所述第一变压器的一端串联有第二二极管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变压器与第二二极管和第二电阻之间共同构成回路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相对于IC芯片之间为并联结构,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均为滤波电容。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和第一电阻之间设置有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变压器,所述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变压器相对于三极管或第一电阻之间为并连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两端连接有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相对于第六电阻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的底端接地。进一步地,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串联有第四二极管和第二变压器,所述第四二极管和第二变压器之间相对于第九电阻之间为串联结构,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底端与第五电容的底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相对于IC芯片为并连结构,所述第十电阻的上端连接于第四二极管和第二变压器之间,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底端接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技术设计合理,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控制模式由开关和电源部分组成,通过在该电路中为DCDC的滤波部分设置有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其主要作用为滤除前级DC部分的噪声,通过在该电路中为RCD的吸收部分设置有第一二极管、第四电容、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主要作用为吸收变压器漏感产生的尖峰能量,通过在该电路中为功率变换部分设置有三极管、第一变压器和第二二极管,通过控制开通第一三极管给第一变压器进行部分充电,通过关断第一三极管使得第一变压器部分的能量传输到第一变压器之中,第一变压器与第二二极管构成副边的放电电路,从而使能量传输到副边,通过在该电路中为控制部分设置有IC芯片、第八电阻、第三二极管、第七电阻、第六电阻、第五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三电阻,其中EN脚为IC芯片的使能脚,GATE为IC芯片PWM输出端,第二变压器、第四二极管、第九电阻和第五电容为IC芯片的供电电路,通过通过在该电路中为供电的目的设置有第二变压器与第一变压器耦合能量给第五电容充电,从而达到给IC芯片,第十电阻与第十一电阻组成的电路用于检测辅助绕组电压,并通过IC芯片内部比较器的参考电压基准来控制该IC芯片的PWM占空比的大小,通过控制第十电阻与第十一电阻的大小,可以设置不同的输出电压,可见该技术,功能实用,适合广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电容;2、第二电容;3、第三电容;4、第四电容;5、第一二极管;6、第一电阻;7、第二电阻;8、第一变压器;9、第二二极管;10、三极管;11、第三电阻;12、第四电阻;13、第五电阻;14、第六电阻;15、第七电阻;16、第三二极管;17、IC芯片;18、第八电阻;19、第二变压器;20、第四二极管;21、第五电容;22、第九电阻;23、第十电阻;24、第十一电阻。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包括IC芯片17,所述IC芯片17的两侧设置有引脚,所述IC芯片17的一侧上端连接有第一电容1、第二电容2和第三电容3,所述第三电容3的一端串联有第四电容4、第一二极管5和第一电阻6,所述第四电容4、第一二极管5和第一电阻6相对于第三电容3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IC芯片17一侧的上端与中端设置有第八电阻18,所述IC芯片17的一侧底端设置有接地端子,所述IC芯片17的另一侧上端连接有第三二极管16和第七电阻15,所述第三二极管16和第七电阻15的一端串联有三极管10,所述第三二极管16和第七电阻15相对于IC芯片17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三极管10的一端与第一电阻6之间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10的下端连接有第六电阻14,所述IC芯片17的另一侧中部连接有第五电容21和第九电阻22,所述第五电容21和第九电阻22之间相对于IC芯片17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第五电容21的底端接地,所述IC芯片17的另一侧底端连接有第十电阻23和第十一电阻24,所述第一电阻6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变压器8,所述第一变压器8的一端串联有第二二极管9和第二电阻7,所述第一变压器8与第二二极管9和第二电阻7之间共同构成回路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电容1、第二电容2和第三电容3相对于IC芯片17之间为并联结构,所述第一电容1、第二电容2和第三电容3均为滤波电容,第一电容1、第二电容2和第三电容3主要作用为滤除前级DC部分的噪声。其中,所述三极管10和第一电阻6之间设置有第一二极管5和第一变压器8,所述第一二极管5和第一变压器8相对于三极管10或第一电阻6之间为并连结构,第一变压器8与第二二极管9构成副边的放电电路,从而使能量传输到副边。其中,所述第六电阻14的两端连接有第三电阻11、第四电阻12和第五电阻13,所述第三电阻11、第四电阻12和第五电阻13相对于第六电阻14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第三电阻11、第四电阻12和第五电阻13的底端接地,第六电阻14、第五电阻13、第四电阻12和第三电阻11为该电路中的控制部分。其中,所述第九电阻22的一端串联有第四二极管20和第二变压器19,所述第四二极管20和第二变压器19之间相对于第九电阻22之间为串联结构,所述第二变压器19的底端与第五电容21的底端相连接,第四二极管20和第二变压器19为IC芯片17进行电路供电。其中,所述第十电阻23和第十一电阻24相对于IC芯片17为并连结构,所述第十电阻23的上端连接于第四二极管20和第二变压器19之间,所述第十一电阻24的底端接地,第十电阻23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包括IC芯片(17),其特征在于:所述IC芯片(17)的两侧设置有引脚,所述IC芯片(17)的一侧上端连接有第一电容(1)、第二电容(2)和第三电容(3),所述第三电容(3)的一端串联有第四电容(4)、第一二极管(5)和第一电阻(6),所述第四电容(4)、第一二极管(5)和第一电阻(6)相对于第三电容(3)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IC芯片(17)一侧的上端与中端设置有第八电阻(18),所述IC芯片(17)的一侧底端设置有接地端子,所述IC芯片(17)的另一侧上端连接有第三二极管(16)和第七电阻(15),所述第三二极管(16)和第七电阻(15)的一端串联有三极管(10),所述第三二极管(16)和第七电阻(15)相对于IC芯片(17)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三极管(10)的一端与第一电阻(6)之间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10)的下端连接有第六电阻(14),所述IC芯片(17)的另一侧中部连接有第五电容(21)和第九电阻(22),所述第五电容(21)和第九电阻(22)之间相对于IC芯片(17)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第五电容(21)的底端接地,所述IC芯片(17)的另一侧底端连接有第十电阻(23)和第十一电阻(24),所述第一电阻(6)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变压器(8),所述第一变压器(8)的一端串联有第二二极管(9)和第二电阻(7),所述第一变压器(8)与第二二极管(9)和第二电阻(7)之间共同构成回路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包括IC芯片(17),其特征在于:所述IC芯片(17)的两侧设置有引脚,所述IC芯片(17)的一侧上端连接有第一电容(1)、第二电容(2)和第三电容(3),所述第三电容(3)的一端串联有第四电容(4)、第一二极管(5)和第一电阻(6),所述第四电容(4)、第一二极管(5)和第一电阻(6)相对于第三电容(3)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IC芯片(17)一侧的上端与中端设置有第八电阻(18),所述IC芯片(17)的一侧底端设置有接地端子,所述IC芯片(17)的另一侧上端连接有第三二极管(16)和第七电阻(15),所述第三二极管(16)和第七电阻(15)的一端串联有三极管(10),所述第三二极管(16)和第七电阻(15)相对于IC芯片(17)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三极管(10)的一端与第一电阻(6)之间相互连接,所述三极管(10)的下端连接有第六电阻(14),所述IC芯片(17)的另一侧中部连接有第五电容(21)和第九电阻(22),所述第五电容(21)和第九电阻(22)之间相对于IC芯片(17)之间为并连结构,所述第五电容(21)的底端接地,所述IC芯片(17)的另一侧底端连接有第十电阻(23)和第十一电阻(24),所述第一电阻(6)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变压器(8),所述第一变压器(8)的一端串联有第二二极管(9)和第二电阻(7),所述第一变压器(8)与第二二极管(9)和第二电阻(7)之间共同构成回路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宽电压输入的高效率隔离原边控制模式的开关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广之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