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数据扰动的隐私保护方法、装置及相关组件
本申请涉及群智感知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数据扰动的隐私保护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发展迅猛,功能也日趋完善,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不但具有较强的存储、计算、网络通讯能力,同时还配备各式各样的传感器。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移动智能设备的感知、计算和存储资源,一种称为移动群智感知(MobileCrowdSensing,MCS)的新兴感知计算模式应用而生。简单而言,群智感知就是利用移动感知节点具备的感知功能,经过他们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单个感知节点难以完成的复杂的感知任务。群智感知作为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重要手段,它采用普通用户携带的智能设备作为基本感知单元,解决了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难以大规模部署和部署成本高昂的问题。然而,当用户参与感知任务时,贡献的感知数据会带有时空标记等隐私信息,使得用户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风险。为了在群智感知中的达到隐私保护的目的,传统方法一般通过同态加密、数据扰动等技术实现。其中,基于同态加密的机制在请求者与聚集服务器相互串通共享信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数据扰动的隐私保护方法,应用于群智感知,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感知任务进行数据采集,得到感知数据;依据聚合噪声消除原理对所述感知数据进行加密脱敏,得到感知密文;对所述感知密文进行签名,生成签名数据;将所述签名数据以及所述感知密文发送至服务器云,以便所述服务器云根据所述签名数据对所述感知密文进行验证后对感知密文进行聚集后发送至数据请求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数据扰动的隐私保护方法,应用于群智感知,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感知任务进行数据采集,得到感知数据;依据聚合噪声消除原理对所述感知数据进行加密脱敏,得到感知密文;对所述感知密文进行签名,生成签名数据;将所述签名数据以及所述感知密文发送至服务器云,以便所述服务器云根据所述签名数据对所述感知密文进行验证后对感知密文进行聚集后发送至数据请求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扰动的隐私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可信任机构依据聚合噪声消除原理对所述感知数据进行加密脱敏包括:根据可信任机构依据聚合噪声消除原理生成的用户秘钥对所述感知数据进行加密脱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数据扰动的隐私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秘钥的生成方法包括:可信任机构生成满足公式1的n+1个随机大数;其中,n为群智感知中参与的移动终端数量;所述公式1为(x1+x2+…+xn+rsk)modp=0,将xi(i∈[1,n])作为各移动终端Ui的用户私钥ski,rsk为请求者解密私钥,p为任意大整数,x1、x2、…、xn、则相应地,所述根据可信任机构依据聚合噪声消除原理生成的用户秘钥对所述感知数据进行加密脱敏为:将所述感知数据mi代入公式2中,得到感知密文ci;所述公式2为ci=mi+skimodp。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扰动的隐私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感知密文进行签名,包括:基于无证书签名机制对所述感知密文进行签名。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数据扰动的隐私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用户秘钥对所述感知数据进行加密脱敏,得到感知密文之后,还包括:接收匿名身份;其中,所述匿名身份为所述可信任机构为参与的各移动终端生成的;将接收到的所述匿名身份发送至组管理器,以便所述组管理器根据接收到的匿名身份将各参与的移动终端划分为若干用户环组;将所述感知密文分为第一密文以及第二密文;根据预设环组发送规则将所述第二密文发送至所属的用户环组中相邻用户;将所述第一密文与接收到的相邻用户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奎,吴云鹏,杨玉仁,龙浩,张力,王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