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7036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器模块及光学层。显示器模块具有通孔。至少一个光学层位于显示器模块上,且具有与通孔对位的对位通孔及环绕对位通孔的对位标记。通过在光学层上设置对位标记,能够提高光学层与显示器模块的通孔的对位精准度,并且,通孔之间的对位不会受到显示器模块与光学层的形状差异影响。

Display device and its fabric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显示
,特别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在制作显示装置的过程中,会在显示器模块上设置光学层。显示器模块与光学层之间的贴附通常会通过显示器模块的基准边与光学层的基准边之间的相对距离作为参考基准来进行。然而,若采用上述贴附方式,当显示器模块与光学层皆具有通孔时,两者的形状差异会直接影响显示器模块的通孔与光学层的通孔的对位精准度。详细来说,上述的贴附方式容易导致显示器模块的通孔中心无法对准光学层的通孔中心。这些问题在显示器模块的形状为非方形时会特别严重。有鉴于此,目前亟需新的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光学层上设置对位标记,能够提高光学层与显示器模块的通孔的对位精准度,并且通孔之间的对位不会受到显示器模块与光学层的形状差异影响的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器模块及第一光学层。显示器模块具有通孔。第一光学层位于显示器模块上,且具有与通孔对位的第一对位通孔(Alignmenthole)及环绕第一对位通孔的第一对位标记(Alignmentmark)。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光源,设置于第一光学层的侧面旁,且第一光学层为导光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光学层,设置于第一光学层上,第二光学层具有与第一对位通孔对位的第二对位通孔及环绕第二对位通孔的第二对位标记,其中第一对位标记与第二对位标记对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学层为导光板,第二光学层为抗眩光层或触控感测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光学层,设置于第二光学层上,第三光学层具有与第二对位通孔对位的第三对位通孔及环绕第三对位通孔的第三对位标记,其中第二对位标记与第三对位标记对位,第一光学层为导光板,第二光学层为触控感测层,第三光学层为抗眩光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器模块包括可视区及非可视区,可视区环绕非可视区,通孔位于非可视区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器模块进一步包括发光显示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接收显示器模块;在显示器模块上形成通孔;标记辅助对位标记于通孔周边;在显示器模块上设置第一光学层,第一光学层具有第一对位通孔及环绕第一对位通孔的第一对位标记;使第一对位标记与辅助对位标记对位,以使第一对位通孔与通孔对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作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一光学层上设置第二光学层,第二光学层具有第二对位通孔及环绕第二对位通孔的第二对位标记;使第二对位标记与第一对位标记对位,以使第二对位通孔与第一对位通孔对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作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二光学层上设置第三光学层,第三光学层具有第三对位通孔及环绕第三对位通孔的第三对位标记;使第三对位标记与第二对位标记对位,以使第三对位通孔与第二对位通孔对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作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一光学层的侧面设置光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形成通孔的方式为激光切割。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光学层与显示器模块的通孔的对位精准,并且通孔之间的对位不会受到显示器模块与光学层的形状差异影响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及其他优点参阅说明书内容并配合附加附图得到更清楚的了解。图1A、2A、3A及图4A分别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B、2B、3B及图4B分别绘示图1A、2A、3A及图4A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1C、2C、3C及图4C分别绘示图1A、2A、3A及图4A所示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揭示内容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所附的附图及以下所述各种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号码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图1A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A所示,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器模块110、第一粘着层120、光学层例如是导光板130、以及光源LS。导光板130位于显示器模块110上。第一粘着层120位于导光板130及显示器模块110之间,将显示器模块110与导光板130粘合。光源LS设置于导光板130的侧面S旁。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光源的配置方式为前光式。然而,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光源的配置方式也可为直下式或背光式,即光源位于导光板下方或导光板位于显示模块的下方。光源LS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图1B绘示图1A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B所示,显示器模块110具有通孔H,且包括可视区VR及非可视区IR,可视区VR环绕非可视区IR,通孔位于非可视区IR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器模块110为反射式显示器模块110,例如:软性电子纸显示器模块(Electronicpaperdisplaymodule)。显示器模块110可为自发光模块,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ED,OLED)。当显示器模块为自发光模块即可省去光源LS。显示器模块110可为非反射式显示器模块,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且当显示器模块为非反射式显示器模块,导光板可位于显示模块下方。导光板130具有与通孔H对位的第一对位通孔H1及环绕第一对位通孔H1的第一对位标记M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30包括导光点区(Lightguidedotregion)LR及无导光点区NLR,导光点区LR环绕无导光点区NLR,第一对位通孔H1位于无导光点区NLR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对位标记M11为油墨图案。举例来说,在通过丝印印刷形成导光板130上的导光点时,可同时通过丝印印刷形成第一对位标记M11。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对位标记M11为蚀刻图案。举例来说,在通过蚀刻形成导光板130上的导光点时,可同时通过蚀刻形成第一对位标记M11。如图1B所示,第一对位标记M11为具有四个指向第一对位通孔H1的尖角的环形标记。然而,第一对位标记M11的形状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对位标记M11为具有四个指向第一对位通孔H1的尖角的标记。上述显示装置100的制作方法可包括以下操作:接收显示器模块。在显示器模块上形成通孔H以形成显示器模块1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形成通孔H的方式为激光切割。显示辅助对位标记(Auxiliaryalignmentmark)AM于通孔H周边。设置导光板130于显示器模块110上,其中导光板130具有第一对位通孔H1及环绕第一对位通孔H1的第一对位标记M11。使导光板130的第一对位标记M11与显示器模块110的辅助对位标记AM对位,以使导光板130的第一对位通孔H1与显示器模块110的通孔对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作方法进一步包括设置光源LS于导光板130的侧面S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作方法进一步包括以第一粘着层120粘合显示器模块110与导光板130,其中第一粘着层120具有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器模块,具有通孔;以及第一光学层,位于所述显示器模块上,且具有与所述通孔对位的第一对位通孔及环绕所述第一对位通孔的第一对位标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器模块,具有通孔;以及第一光学层,位于所述显示器模块上,且具有与所述通孔对位的第一对位通孔及环绕所述第一对位通孔的第一对位标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层的一侧面旁,且所述第一光学层为导光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光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层上,所述第二光学层具有与所述第一对位通孔对位的第二对位通孔及环绕所述第二对位通孔的第二对位标记,其中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与所述第二对位标记对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层为导光板,所述第二光学层为抗眩光层或触控感测层。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三光学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层上,所述第三光学层具有与所述第二对位通孔对位的第三对位通孔及环绕所述第三对位通孔的第三对位标记,其中所述第二对位标记与所述第三对位标记对位,所述第一光学层为导光板,所述第二光学层为触控感测层,所述第三光学层为抗眩光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模块包括可视区及非可视区,所述可视区环绕所述非可视区,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非可视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淇铭王以靓林宗进廖经桓
申请(专利权)人: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