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5071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其包括上机壳、下机壳、驱动机构及靶座,下机壳的底部设有底座,底座上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转轴、轴承组件及靶杆连接件,转轴为减速电机的机轴,转轴的左端形成有安装部、右端可拆卸地设有安装件,安装部和安装件通过轴承组件设置于底座上,安装部和安装件上均设有靶杆连接件,靶杆连接件通过锁紧件与转轴相固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机构的受力集中在减速电机上,保证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转轴左端的轴承组件安装好后转轴的位置便已确定好,只需通过安装件进行转轴右端轴承组件的安装,即可使两轴承组件上安装的转轴轴心不发生偏移,转轴的安装调试非常便捷。

A High Stability Up and Dow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
本技术涉及训练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
技术介绍
起倒靶机的核心功能,顾名思义就是“起倒”,靶标起倒最主要的功能部件就是控制起倒的部分——转动轴。现有靶机的转动轴存在以下问题:一、靶机的转动轴一般与电机的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在一起,电机出现晃动时,易导致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受影响。二、转动轴与电机的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时,需要反复调试使两者的轴心在同一轴线上,这要求安装的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否则容易出现轴心偏移而导致机械部件的磨损及产生不必要的摩擦损耗,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其对起倒装置的转轴进行了优化,既保证了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又便于安装调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包括上机壳、下机壳、驱动机构及靶座,所述上机壳与下机壳密封盖合,所述下机壳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转轴、轴承组件及靶杆连接件,所述转轴为减速电机的机轴,所述转轴的左端形成有安装部、右端可拆卸地设有安装件,所述安装部和安装件通过所述轴承组件设置于底座上,所述安装部和安装件上均设有所述靶杆连接件,所述靶杆连接件通过锁紧件与转轴相固连,所述靶杆连接件用于连接靶座。优选地,所述轴承组件包括支撑座、轴承及连接件,所述支撑座包括座体,所述座体的顶部端沿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减速电机相固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上均设有开孔,所述轴承分别套设于安装部和安装件上,且所述轴承通过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安装部和安装件上,所述连接件与第二支撑部相固接。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本体,所述连接本体与与第二支撑部相固接,所述连接本体分别往两侧延伸形成圆柱状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通,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交处往所述连接本体的中心延伸形成一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分别往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内壁方向缩进形成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伸入第二支撑部上的开孔内,并使所述第一台阶部抵住轴承的外圈。优选地,所述安装部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止挡部,所述安装件的一端形成有第三止挡部,所述轴承的内圈分别抵住所述第二止挡部和第三止挡部,以使所述安装部和安装件可以相对所述连接件转动。优选地,所述安装件上加工有沿其长度方向的螺孔,且所述安装件的两端均加工有圆锥孔,所述转轴的右端加工有圆锥面,以使所述转轴与所述安装件的圆锥孔相适配。优选地,所述轴承组件还包括密封件和第一紧固件,所述密封件由第一紧固件压紧于所述第二台阶部上,所述第一紧固件通过螺丝固定在转轴上。优选地,所述转轴的右端套设有一转块,所述转块上固设有一感应件,所述转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部和侧部成一定角度设置有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感应件,以检测所述转轴的转动角度。优选地,所述上机壳的两侧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外设有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通过螺丝与第二连接部相连。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将转轴与减速电机固定在一起,使机构的受力集中在减速电机上,保证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转轴左端的轴承组件安装好后转轴的位置便已确定好,只需通过安装件进行转轴右端轴承组件的安装,即可使两轴承组件上安装的转轴轴心不发生偏移,转轴的安装调试非常便捷,对安装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低。2、本技术通过感应件来检测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信号,以检测起倒装置的起倒状态,且感应件固定于套设在转轴上的转块上,只需根据固定好的两个传感器的位置调整感应件使其感应准确即可,能够保证起倒装置动作的可靠性和精准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驱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驱动机构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转轴结构示意图;图8为支撑座结构示意图;图9为连接件的剖视图;图10为安装件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机壳,11.连接口;2.下机壳,21.底座;3.驱动机构,31.减速电机,32.转轴,321.安装部,3211.第二止挡部,322.圆锥面,323.转块,324.感应件,33.轴承组件,331.支撑座,3311.座体,3312.第一支撑部,3313.第二支撑部,332.轴承,333.连接件,3331.连接本体,3332.第一连接部,3333.第二连接部,3334.第一止挡部,3335.第一台阶部,3336.第二台阶部,334.密封件,335.第一紧固件,34.靶杆连接件,35.安装件,351.第三止挡部,352.螺孔,353.圆锥孔,36.锁紧件;4.靶座;5.第二紧固件;6.第一传感器;7.第二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技术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配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包括上机壳1、下机壳2、驱动机构3及靶座4。配合图2、图4及图7所示,上机壳1与下机壳2密封盖合,下机壳2的底部设有底座21,底座21上设有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3包括减速电机31、转轴32、轴承组件33及靶杆连接件34,转轴32为减速电机31的机轴,转轴32的左端形成有安装部321、右端可拆卸地设有安装件35,安装部321和安装件35通过轴承组件33设置于底座21上,安装部321和安装件35上均设有靶杆连接件34,靶杆连接件34通过锁紧件36与转轴32相固连,靶杆连接件34用于连接靶座4。配合图4、图5、图6及图8所示,轴承组件33包括支撑座331、轴承332及连接件333,支撑座331包括座体3311,座体3311的顶部端沿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支撑部3312和第二支撑部3313,第一支撑部3312与减速电机31相固接,第一支撑部3312和第二支撑部3313上均设有开孔,轴承332分别套设于安装部321和安装件35上,且轴承332通过连接件333安装于安装部321和安装件35上,连接件333与第二支撑部3313相固接。配合图4、图5、图6及图9所示,连接件333包括连接本体3331,连接本体3331与与第二支撑部3313相固接,连接本体3331分别往两侧延伸形成圆柱状的第一连接部3332和第二连接部3333,且第一连接部3332与第二连接部3333相通,第一连接部3332与第二连接部3333相交处往连接本体的中心延伸形成一第一止挡部3334,第一止挡部3334分别往第一连接部3332与第二连接部3333的内壁方向缩进形成第一台阶部3335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机壳、下机壳、驱动机构及靶座,所述上机壳与下机壳密封盖合,所述下机壳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转轴、轴承组件及靶杆连接件,所述转轴为减速电机的机轴,所述转轴的左端形成有安装部、右端可拆卸地设有安装件,所述安装部和安装件通过所述轴承组件设置于底座上,所述安装部和安装件上均设有所述靶杆连接件,所述靶杆连接件通过锁紧件与转轴相固连,所述靶杆连接件用于连接靶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机壳、下机壳、驱动机构及靶座,所述上机壳与下机壳密封盖合,所述下机壳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转轴、轴承组件及靶杆连接件,所述转轴为减速电机的机轴,所述转轴的左端形成有安装部、右端可拆卸地设有安装件,所述安装部和安装件通过所述轴承组件设置于底座上,所述安装部和安装件上均设有所述靶杆连接件,所述靶杆连接件通过锁紧件与转轴相固连,所述靶杆连接件用于连接靶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件包括支撑座、轴承及连接件,所述支撑座包括座体,所述座体的顶部端沿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减速电机相固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上均设有开孔,所述轴承分别套设于安装部和安装件上,且所述轴承通过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安装部和安装件上,所述连接件与第二支撑部相固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起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本体,所述连接本体与第二支撑部相固接,所述连接本体分别往两侧延伸形成圆柱状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通,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交处往所述连接本体的中心延伸形成一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分别往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内壁方向缩进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哲陈延池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砺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