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高压氧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418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3D打印高压氧舱,属于高压氧舱制造技术领域,包括舱壁和舱顶,所述舱壁包括舱壁框架和舱壁包裹体,所述舱壁框架连续布置在舱壁厚度的中部,所述舱壁包裹体连续设置在舱壁框架的外侧并对舱壁框架形成完全包裹,所述舱顶包括舱顶框架和舱顶包裹体,所述舱壁框架的端部与舱顶框架的端部和舱壁包裹体的端部与舱顶包裹体的端部均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舱顶与舱壁分成骨架和包裹体的组合结构,且其端面相互连接,使其实际为一整体结构,保证了高压氧舱的结构强度,由于其组合结构可以采取多个打印头协同完成,可以通过打印完成高压氧舱的制作。

A 3D Printing Hyperbaric Oxygen Cham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打印高压氧舱
本技术涉及高压氧舱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通过3D打印的高压氧舱。
技术介绍
高压氧舱是各种缺氧症的治疗设备,现有技术的高压氧舱基本采取钢板卷制成圆筒状,然后在首尾相接处及两端加盖板处进行焊接,使其为封闭的筒体。该结构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由于采用钢板材料使得该高压氧舱比较笨重,运输非常困难;二是由于高压氧舱室的工作压力为3Kg左右,因此,对焊接质量要求较高,检测、探伤非常严格,且过大的舱体也增加了检验难度,增加了制造成本;三是圆筒状的舱体不利于患者行动,影响了患者对舱体的适应性,也可能降低舱体空间的利用率;四是由于舱体不便于运输,所以基本在厂家完成制造,到现场已无法改动,对场地的适应性差,稍不注意可能导致无法安装和使用。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对现有高压氧舱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能适应新的加工方法,以改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取3D打印的高压氧舱,该高压氧舱通过设置多层复合结构,使其可以通过打印设备直接在现场打印,使高压氧舱的结构、形状、大小可调,从而提高与场地的匹配度。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3D打印高压氧舱,包括舱壁和舱顶,所述舱壁包括舱壁框架和舱壁包裹体,所述舱壁框架连续布置在舱壁厚度的中部,所述舱壁包裹体连续设置在舱壁框架的外侧并对舱壁框架形成完全包裹,所述舱顶包括舱顶框架和舱顶包裹体,所述舱顶框架连续布置在舱顶厚度的中部,所述舱顶包裹体连续设置在舱顶框架的外侧并对舱顶框架形成完全包裹,所述舱壁框架的端部与舱顶框架的端部和舱壁包裹体的端部与舱顶包裹体的端部均相连接。进一步,所述舱壁框架包括等厚的骨架和设置骨架内外两侧连续间隔布置的加强筋。进一步,所述述舱顶框架包括横梁和与横梁成十字交叉的纵梁。进一步,所述横梁及纵梁的两个端部与骨架的上端连接。进一步,所述舱壁上设置有进出通道。进一步,所述舱壁框架和舱顶框架采用金属材料打印而成。进一步,所述舱壁包裹体和舱顶包裹体采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打印而成。进一步,所述舱壁和舱顶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进一步,所述保护层为纳米材料涂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将舱顶与舱壁分成骨架和包裹体的组合结构,且其端面相互连接,使其实际为一整体结构,保证了高压氧舱的结构强度,由于其组合结构可以采取多个打印头协同完成,可以通过打印完成高压氧舱的制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3D打印高压氧舱的立体图;图2为框架组合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3D打印高压氧舱的主视图;图4为图1沿A-A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1沿B-B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舱壁;2-舱顶;3-舱壁框架;4-舱壁包裹体;5-舱顶框架;6-舱顶包裹体;7-骨架;8-加强筋;9-横梁;10-纵梁;11-进出通道;12-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上述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一侧”、“另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相同”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相同,而是可以存在微小的差异。术语“垂直”仅仅是指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对“平行”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3D打印高压氧舱,包括舱壁1和舱顶2,所述舱壁包括舱壁框架3和舱壁包裹体4,所述舱壁框架连续布置在舱壁厚度的中部,所述舱壁包裹体连续设置在舱壁框架的外侧并对舱壁框架形成完全包裹,所述舱顶包括舱顶框架5和舱顶包裹体6,所述舱顶框架连续布置在舱顶厚度的中部,所述舱顶包裹体连续设置在舱顶框架的外侧并对舱顶框架形成完全包裹,所述舱壁框架的端部与舱顶框架的端部和舱壁包裹体的端部与舱顶包裹体的端部均相连接,使其框架与框架相连,包裹体与包裹体相连,包裹体与框架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图2所示,增强了结构强度,保证了高压氧舱功能性要求,同时,通过多打印头的协同作业,可以直接打印成型完成高压氧舱的制作。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如图2所示,舱壁框架包括骨架7,所述骨架的形状与舱壁的形状一致,且连续且等厚的设置在舱壁的中部,如舱壁为圆形,则骨架为圆形;舱壁为方形,则骨架也为方形,本实施例的舱壁为长方形,则骨架也为长方形,为保证各处强度一致,骨架在全周向上等厚;为提高其结构强度,在骨架内外两侧连续间隔布置多个加强筋8,该结构也可增加与舱壁包裹体的结合强度,从而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如图2所示,舱顶框架包括横梁9和与横梁成十字交叉的纵梁10。通过纵横交叉的结构设计,可增强其结构强度,也可增加与舱顶包裹体的结合强度。为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横梁的两个端部和纵梁的两个端部均与骨架的上端搭接,从而使舱壁框架和舱顶框架真正的形成一体,增加其刚度和强度。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如图1、图3及图4所示,舱壁上设置有进出通道11。通过进出通道可保证设备和施工人员的进出,以保证施工作业的正常进行。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舱壁框架和舱顶框架采用金属材料打印而成,舱壁包裹体和舱顶包裹体采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打印而成,其具有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同时,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发展稳定,利于快速凝固、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程周期。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如图4、图5所示,舱壁和舱顶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12,所述保护层为纳米材料涂层。纳米材料涂层可对高压舱体形成一定保护,如在舱体表面喷涂纳米塑料材料,可增加舱体的抗菌、除味、防腐、抗老化、抗紫外线等作用。也可喷涂聚脲材料,可增加舱体的抗静电能力,从而预防舱内火灾,提高安全性。本技术通过采取复合结构的舱体,使通过打印也能保证高压氧舱的结构强度,从而使改变现有的制作高压氧舱的方法成为可能。由于通过打印的方法制作高压氧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其大小、形状,极大的提高了舱体与现场的匹配水平和患者对舱体的适应性,可大大促进高压氧舱的普及水平,对高压氧舱的使用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打印高压氧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壁和舱顶,所述舱壁包括舱壁框架和舱壁包裹体,所述舱壁框架连续布置在舱壁厚度的中部,所述舱壁包裹体连续设置在舱壁框架的外侧并对舱壁框架形成完全包裹,所述舱顶包括舱顶框架和舱顶包裹体,所述舱顶框架连续布置在舱顶厚度的中部,所述舱顶包裹体连续设置在舱顶框架的外侧并对舱顶框架形成完全包裹,所述舱壁框架的端部与舱顶框架的端部和舱壁包裹体的端部与舱顶包裹体的端部均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高压氧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壁和舱顶,所述舱壁包括舱壁框架和舱壁包裹体,所述舱壁框架连续布置在舱壁厚度的中部,所述舱壁包裹体连续设置在舱壁框架的外侧并对舱壁框架形成完全包裹,所述舱顶包括舱顶框架和舱顶包裹体,所述舱顶框架连续布置在舱顶厚度的中部,所述舱顶包裹体连续设置在舱顶框架的外侧并对舱顶框架形成完全包裹,所述舱壁框架的端部与舱顶框架的端部和舱壁包裹体的端部与舱顶包裹体的端部均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高压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壁框架包括等厚的骨架和设置骨架内外两侧连续间隔布置的加强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3D打印高压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述舱顶框架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宁黄丽娟杨再琴冉红叶陈容敖新珍张涛李劲松
申请(专利权)人:铜仁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