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以及热源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3466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1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以及热源机,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抑制在本体管部的内部产生水垢。热交换装置(200)包括一次热交换器(10)、二次热交换器(20)及连接管(60)。连接管将一次热交换器(10)与二次热交换器(20)连接。一次热交换器(10)包含一次热交换部(11)、包围一次热交换部(11)的周围的本体板(12)、及用于将本体板(12)冷却的本体管部(13)。本体管部(13)配置成相对于燃烧器而更靠近一次热交换部(11),且连接于连接管(60)。一次热交换部(11)包含连接于本体管部(13)的第一传热管部(111)、及连接于第一传热管部(111)且相对于第一传热管部(111)而配置于与本体管部(13)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传热管部(112)。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Source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装置以及热源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以及热源机。
技术介绍
以前,一直使用具备显热回收用的一次热交换器及潜热回收用的二次热交换器的热源机。此热源机的一次热交换器中,有具备收容传热管的本体板、及用于将本体板冷却的本体管部的一次热交换器。具备这些本体板及本体管部的热源机例如记载于日本专利特开2017-20727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此公报所记载的热源机中,对显热(sensibleheat)回收用的一次热交换器将燃烧器(burner)所生成的燃烧气体从上方导入,经由一次热交换器,通过潜热(latentheat)回收用的二次热交换器而向下方的排气管道导出。一次热交换器中,传热管与本体管部彼此串联连接。传热管配置成在本体板的侧壁间延伸。本体管部是在较传热管更靠上方沿着本体板的侧壁而配置。传热管的进水侧的端部经由连接管而连接于二次热交换器。传热管的出水侧的端部连接于本体管部的进水侧的端部。本体管部的出水侧的端部连接于热水流出管。[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2072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述公报所记载的热源机的一次热交换器中,燃烧气体与水的热交换量在传热管中大于本体管部。因此,借由水从二次热交换器经由连接管而流入传热管,而在一次热交换器中将水有效地加热。因而,可提高热交换效率。但是,传热管中的热交换量大,因而从传热管流入本体管部的水的温度成为接近热水流出温度的高温。因此,在本体管部中流动的水的温度成为接近热水流出温度的高温。此时,温度高的水在管内部容易产生水所含的矿物质成分析出而成的水垢,因而在本体管部的内部容易产生水垢。若在本体管部的内部产生水垢,则可能水垢堵塞本体管部而导致本体管部产生龟裂。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抑制在本体管部的内部产生水垢的热交换装置、以及包括此热交换装置的热源机。[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可回收从燃烧器供给的燃烧气体的显热及潜热。热交换装置包括一次热交换器、二次热交换器及连接管。一次热交换器用于回收燃烧气体的显热。二次热交换器相对于一次热交换器而配置于与燃烧器相反的一侧,且用于回收燃烧气体的潜热。连接管将一次热交换器与二次热交换器连接。一次热交换器包含一次热交换部、包围一次热交换部的周围的本体板、及用于将本体板冷却的本体管部。本体管部配置成相对于燃烧器而更靠近一次热交换部,且连接于连接管。一次热交换部包含连接于本体管部的第一传热管部、及连接于第一传热管部且相对于第一传热管部而配置于与本体管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传热管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将第一传热管部连接于配置成相较于燃烧器而更靠近一次热交换部的本体管部,因而借由在本体管部中与燃烧气体进行热交换而经加热的水流入第一传热管部。因此,与水从二次热交换器不经由本体管部而流入第一传热管部的情况相比,第一传热管部的热交换效率降低。但是,一次热交换部包含连接于本体管部的第一传热管部、及连接于第一传热管部且相对于第一传热管部而配置于与本体管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传热管部。因此,与在一次热交换部中将传热管部配置成一段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一次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量。由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进而,本体管部连接于将一次热交换器与二次热交换器连接的连接管,因而能够使水从二次热交换器经由连接管而流入本体管部。因此,与水从一次热交换部流入本体管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流入本体管部的水的温度,因而能够降低在本体管部中流动的水的温度。由此,能够抑制在本体管部的内部产生水垢。所述热交换装置中,第一传热管部配置在上下方向上较第二传热管部更靠上方。因此,水从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上方的第一传热管部流动至配置于下方的第二传热管部。因此,容易从第一传热管部及第二传热管部将水排出。由此,能够提高一次热交换器的排水性。所述热交换装置中,一次热交换器包含连接于本体管部的第一进水部、及连接于第二传热管部的第一出水部。二次热交换器包含使水流入二次热交换器的第二进水部、及经由连接管而连接于第一进水部的第二出水部。第一进水部、第一出水部、第二进水部及第二出水部配置成均朝向相同方向开口。因此,能够将连接于第一进水部及第二出水部的连接管、连接于第一出水部的配管以及连接于第二进水部的配管分别从相同方向连接。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装置的组装性。所述热交换装置中,第二出水部配置成相对于燃烧器而更靠近第二进水部。因此,二次热交换器中,能够使从燃烧器供给的燃烧气体流动的方向、与水从第二进水部向第二出水部流动的方向相反。因此,二次热交换器中,能够从第二进水部向第二出水部一面将水的温度逐渐提高一面在水与燃烧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提高二次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热源机包括所述热交换装置、以及可向一次热交换器及二次热交换器依次供给燃烧气体的燃烧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源机,能够提供一种包括热交换装置的热源机,所述热交换装置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抑制在本体管部的内部产生水垢。[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抑制在本体管部的内部产生水垢的热交换装置、以及包括此热交换装置的热源机。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的结构的图。图2是概略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以虚线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内部结构的侧面图。图4是以虚线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装置的内部结构的背面图。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截面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装置中流动的水的流路的图。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比较例1的热交换装置中流动的水的流路的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比较例2的热交换装置中流动的水的流路的图。符号的说明10:一次热交换器10a:第一进水部10b:第一出水部11:一次热交换部11a:翅片11b:翅片管12、22:本体板13:本体管部14、23:头部件15:弯管20:二次热交换器20a:第二进水部20b:第二出水部21:二次热交换部30:燃烧器60:连接管100:热源机111:第一传热管部112:第二传热管部200:热交换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各附图的箭头适当表示燃烧气体及水的流动。首先,参照图1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源机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源机100主要具有火花塞1、一次热交换器(显热回收热交换器)10、二次热交换器(潜热回收热交换器)20、燃烧器30、腔室31、送风装置32、管道33、文丘里管(Venturitube)34、节流口(orifice)35、气体阀36、配管40、旁通配管41、三向阀42、框体50及连接管60。一次热交换器10、二次热交换器20及连接管60构成热交换装置200。在框体50的内部配置有所述零件中除了框体50以外的所有零件。所述零件除了热交换装置200以外,与以前众所周知的零件同样。燃料气体通过气体阀36及节流口35而流动至文丘里管34。在文丘里管34中经混合的混合气体被送至送风装置32。送风装置32用于向燃烧器30供给混合气体。送风装置32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装置,能回收从燃烧器供给的燃烧气体的显热及潜热,包括:一次热交换器,用于回收所述燃烧气体的所述显热;二次热交换器,相对于所述一次热交换器而配置于与所述燃烧器相反的一侧,且用于回收所述燃烧气体的所述潜热;以及连接管,将所述一次热交换器与所述二次热交换器连接,所述一次热交换器包含一次热交换部、包围所述一次热交换部的周围的本体板、及用于将所述本体板冷却的本体管部,所述本体管部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燃烧器而更靠近所述一次热交换部,且连接于所述连接管,所述一次热交换部包含连接于所述本体管部的第一传热管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传热管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传热管部而配置于与所述本体管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传热管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24 JP 2018-0093281.一种热交换装置,能回收从燃烧器供给的燃烧气体的显热及潜热,包括:一次热交换器,用于回收所述燃烧气体的所述显热;二次热交换器,相对于所述一次热交换器而配置于与所述燃烧器相反的一侧,且用于回收所述燃烧气体的所述潜热;以及连接管,将所述一次热交换器与所述二次热交换器连接,所述一次热交换器包含一次热交换部、包围所述一次热交换部的周围的本体板、及用于将所述本体板冷却的本体管部,所述本体管部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燃烧器而更靠近所述一次热交换部,且连接于所述连接管,所述一次热交换部包含连接于所述本体管部的第一传热管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传热管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传热管部而配置于与所述本体管部相反的一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塩津直哉大东健今藤正树和田宪英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能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