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73360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18: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S1、将混合纤维梳理成单层纤维网;S2、将梳理好的单层纤维网进行预针刺加固;S3、将多层预针刺加固好的纤维网进行针刺加固,得到非织造布;S4、将非织造布与单层聚丙烯织物复合,得到植物种植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针刺加固后使得织物中纤维排列很杂乱没有规律,从而使得织物中有很多曲折的孔径,有利于植物根部的伸长;通过针刺加固后再与聚丙烯织物复合,种植毯会获得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与聚丙烯织物复合后织物会形成为高强低伸的更适宜植物生长的植物毯;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短,所使用的纤维为回收纤维,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并且环保无污染。

High Strength and Low Stretch Plant Planting Blanket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土种植毯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宅基占用,道路也由泥土道路大部分变成了水泥柏油等道路。人均耕地越来越少,现阶段的耕地也只能满足农作物的生产。特别是在城市中,在城市里面能够利用起来的耕地就更加的稀缺,从而导致在城市中大部分都存在绿色植物稀少,导致城市中的整个生态系统出现问题,城市的空气环境变得越来越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现在出现了很多无土栽培技术,利用其他的基质来代替土壤基质。而现有的培养基为无固体基质栽培和有固体基质栽培两大类型。无固体培养基无法很好的固定植物,植物只能生长在液体中。一般的固体培养基要么透气性、透水性差容易造成植物烂根现象;要么有的固体培养基强度比较低无法支撑根系发达的植物生长或者使用寿命比较短容易老化。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及其制备方法,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为针刺非织造种植毯,能够实现植物正常生长的种植毯制备方法,其具有较大的孔径、透气性、透水性和高强低伸的优点,从而对当下城市绿化的完善。针刺非织造布具有很好的强力,并且聚丙烯织物的强力也很高,两者复合而成的种植毯不仅能够固定好植物,而且能够很好的承受植物发达根系的重力作用,更好的固定根系。非织造布的杂乱排列的导致织物内部空隙曲折无规律并且孔隙多,使得培养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植物根部生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S1、将混合纤维梳理成单层纤维网;S2、将梳理好的单层纤维网进行预针刺加固;S3、将多层预针刺加固好的纤维网进行针刺加固,得到非织造布;S4、将非织造布与单层聚丙烯织物复合,得到植物种植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1中的混合纤维包括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纤维为聚酯纤维,第二纤维为棉纤维,第三纤维为聚丙烯腈纤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聚酯纤维为涤纶废料中回收的聚酯纤维,所述棉纤维为废棉织物中回收的棉纤维,所述聚丙烯腈纤维为混纺面料中回收的聚丙烯腈纤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纤维中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的质量比为8∶1∶1~1∶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纤维中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的质量比为6∶3∶1~4∶5∶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2中,预针刺加固过程中纤维网叠加层数为10~50层,针刺深度2~8mm,针刺频率为50~400次/分钟,针刺密度为20~150刺/cm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3中,针刺加固过程中纤维网叠加层数为2~20层,针刺深度6~20mm,针刺频率为200~800次/分钟,针刺密度为50~200刺/cm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4中聚丙烯织物为平纹组织,织物厚度为0.5~5mm,针刺深度2~12mm,针刺频率为200~800次/分钟,针刺密度为50~200刺/cm2。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所述植物种植毯由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而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针刺加固后使得织物中纤维排列很杂乱没有规律,从而使得织物中有很多曲折的孔径,有利于植物根部的伸长;通过针刺加固后再与聚丙烯织物复合,种植毯会获得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与聚丙烯织物复合后织物会形成为高强低伸的更适宜植物生长的植物毯;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短,所使用的纤维为回收纤维,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并且环保无污染。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植物种植毯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植物种植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的制备方法,包括:S1、将混合纤维梳理成单层纤维网,梳理在梳理机中进行;S2、将梳理好的单层纤维网进行预针刺加固,预针刺加固在预针刺机上进行;S3、将多层预针刺加固好的纤维网进行针刺加固,得到非织造布,针刺加固在主针刺机上进行;S4、将非织造布与单层聚丙烯织物复合,得到图2所示的植物种植毯,其由非织造布(混合纤维网层)1和聚丙烯织物层2构成。该种植毯上层由纤维材料针刺加工而成,纤维保水性好,加工成的种植毯内部空隙多,透气透湿,适宜植物生长。种植毯下层为聚丙烯织物,为种植毯提供了较高的强力,不仅可以使种植毯平铺使用,还可以多角度悬挂使用,充分利用墙体、滨岸带表面栽种植物,为植物无土栽培提供了更多可能。本专利技术中的混合纤维包括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第一纤维为聚酯纤维,第二纤维为棉纤维,第三纤维为聚丙烯腈纤维。其中,混合纤维中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的质量比为8∶1∶1~1∶1∶1,优选地,质量比为6∶3∶1~4∶5∶1。进一步地,聚酯纤维为涤纶废料中回收的聚酯纤维,其来自工业生产中所丢弃的涤纶织物,生活和和家用中不用的涤纶面料等;棉纤维为废棉织物中回收的棉纤维,其来自棉纺工厂的下脚料、家用丢弃的棉织物等;聚丙烯腈纤维为混纺面料中回收的聚丙烯腈纤维,其来自产业中已经废弃的腈纶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丢弃的腈纶面料等。本专利技术中所用的混合纤维基本都来至丢弃的废旧织物及纤维的回收再利用,经济价值高,并且环保;其中所用的腈纶纤维具有很高的抗老化性能,棉纤维具有一定的吸水保水性,涤纶纤维具有很高的强力,从而能够为织物生长提供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环境。本专利技术步骤S2中,预针刺加固过程中纤维网叠加层数为10~50层,优选为20~40层;针刺深度2~8mm,优选为2~6mm;针刺频率为50~400次/分钟,优选为100~200次/分钟;针刺密度为20~150刺/cm2,优选为50~100刺/cm2。本专利技术步骤S3中,针刺加固过程中纤维网叠加层数为2~20层,优选为5~15层;针刺深度6~20mm,优选为8~16mm;针刺频率为200~800次/分钟,优选为400~800次/分钟;针刺密度为50~200刺/cm2,优选为80~150刺/cm2。本专利技术步骤S4中采用的聚丙烯织物为民用常见织物,聚丙烯织物为平纹组织,织物厚度为0.5~5mm,优选为1~3mm;一般编织密度为36×36~48×48根/cm2,优选40×40根/cm2;针刺深度2~12mm,优选为6~12mm;针刺频率为200~800次/分钟,针刺密度为50~200刺/cm2。本专利技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S1、将混合纤维梳理成单层纤维网;S2、将梳理好的单层纤维网进行预针刺加固;S3、将多层预针刺加固好的纤维网进行针刺加固,得到非织造布;S4、将非织造布与单层聚丙烯织物复合,得到植物种植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S1、将混合纤维梳理成单层纤维网;S2、将梳理好的单层纤维网进行预针刺加固;S3、将多层预针刺加固好的纤维网进行针刺加固,得到非织造布;S4、将非织造布与单层聚丙烯织物复合,得到植物种植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混合纤维包括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为聚酯纤维,第二纤维为棉纤维,第三纤维为聚丙烯腈纤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纤维为涤纶废料中回收的聚酯纤维,所述棉纤维为废棉织物中回收的棉纤维,所述聚丙烯腈纤维为混纺面料中回收的聚丙烯腈纤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强低伸植物种植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纤维中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的质量比为8∶1∶1~1∶1∶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岩檀伟王萍陈廷吴丽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