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2920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包括风机、第一风管、导风管、以及第二风管;所述导风管包括插接部,以及导风部,所述插接部和所述导风部同轴一体成型,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圆周均布有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端口的外周面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导风片,所述导风部的管口内径小于所述插接部的管口内径。以此结构设计,能够通过导风管的设置,有效调节该管道风机的风压,同时,还能够使得管道风机两侧的通风管道的内径保持相同,继而方便通风管道的架设。

A Pipeline Fan for Easy Adjustment of Air Press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
本技术涉及通风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下的管道风机,当对风压进行调节时,设置于风机两侧的风管其中一条风管的管径也会随之改变,随之相连的通风管道的管径也随之改变,如何在风机任一侧的风管内径发生变化时,还能保持与之相连接的通风管道的管径不随之改变,成为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该管道风机能够通过导风管的设置,在有效调节风压的同时,使得管道风机两侧的通风管道的内径保持相同,继而方便通风管道的架设。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包括风机、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相卡接的第一风管、插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导风管、以及套设于所述导风管外围且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相卡接的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腔体内壁均圆周均布有多个导风片;所述导风管包括插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插接部,以及外露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外侧的导风部,所述插接部和所述导风部同轴一体成型,所述插接部呈空心圆锥台状设置,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周向均布有多条三角形定位筋,相邻所述三角形定位筋之间设置有弹性定位臂,所述三角形定位筋和所述弹性定位臂分别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内壁相抵触;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圆周均布有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端口的外周面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导风片,所述导风部的管口内径小于所述插接部的管口内径。其中,所述第二风管的内壁与所述导风部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其中,所述风机包括风机壳体、同轴紧固于所述风机壳体的出风口的固定座、圆周均布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风机壳体的内壁之间的多个导流扇叶、架设于所述风机壳体内与所述固定座紧固的电机、紧固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的扇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电机的一侧面的导流件、以及相切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体外周面的底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包括风机、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相卡接的第一风管、插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导风管、以及套设于所述导风管外围且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相卡接的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腔体内壁均圆周均布有多个导风片;所述导风管包括插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插接部,以及外露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外侧的导风部,所述插接部和所述导风部同轴一体成型,所述插接部呈空心圆锥台状设置,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周向均布有多条三角形定位筋,相邻所述三角形定位筋之间设置有弹性定位臂,所述三角形定位筋和所述弹性定位臂分别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内壁相抵触;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圆周均布有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端口的外周面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导风片,所述导风部的管口内径小于所述插接部的管口内径。以此结构设计,能够通过导风管的设置,有效调节该管道风机的风压,同时,还能够使得管道风机两侧的通风管道的内径保持相同,继而方便通风管道的架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的主视图。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的轴测图。图4是图3中第一风管的轴测图。图5是图2中导风管的轴测图。图6是图2中风机的第一轴测图。图7是图2中风机的第二轴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包括风机1、与所述风机1的出风口相卡接的第一风管2、插设于所述风机1的进风口的导风管3、以及套设于所述导风管3外围且与所述风机1的进风口相卡接的第二风管4;所述第一风管2与所述第二风管4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风管2和第二风管4的腔体内壁均圆周均布有多个导风片41;所述导风管3包括插设于所述风机1的进风口的插接部31,以及外露于所述风机1的进风口外侧的导风部32,所述插接部31和所述导风部32同轴一体成型,所述插接部31呈空心圆锥台状设置,所述插接部31的外周面周向均布有多条三角形定位筋311,相邻所述三角形定位筋311之间设置有弹性定位臂312,所述三角形定位筋311和所述弹性定位臂312分别与所述风机1的进风口的内壁相抵触;所述风机1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圆周均布有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3远离所述导风部32的一端口的外周面与所述风机1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导风管3远离所述导风部32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3远离所述插接部31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导风片41,所述导风部32的管口内径小于所述插接部31的管口内径。进一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管4的内壁与所述导风部32的外周面间隔设置,所述风机1包括风机壳体11、同轴紧固于所述风机壳体11的出风口的固定座12、圆周均布于所述固定座12与所述风机壳体11的内壁之间的多个导流扇叶13、架设于所述风机壳体11内与所述固定座12紧固的电机、紧固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的扇叶14、设置于所述固定座12远离所述电机的一侧面的导流件16、以及相切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体11外周面的底座15。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管道风机,通过导风管与风机的进风口的连接,以及套设于导风管外围的第二风管,能够通过导风管调节该管道风机风压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第二风管的设置,使之与第二风管和第一风管相连接的通风管道的管径保持相同,继而有效极大的方便了通风管道的架设。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相卡接的第一风管、插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导风管、以及套设于所述导风管外围且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相卡接的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腔体内壁均圆周均布有多个导风片;所述导风管包括插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插接部,以及外露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外侧的导风部,所述插接部和所述导风部同轴一体成型,所述插接部呈空心圆锥台状设置,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周向均布有多条三角形定位筋,相邻所述三角形定位筋之间设置有弹性定位臂,所述三角形定位筋和所述弹性定位臂分别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内壁相抵触;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圆周均布有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端口的外周面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口的端面抵触于所述导风片,所述导风部的管口内径小于所述插接部的管口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调节风压的管道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相卡接的第一风管、插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导风管、以及套设于所述导风管外围且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相卡接的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腔体内壁均圆周均布有多个导风片;所述导风管包括插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插接部,以及外露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外侧的导风部,所述插接部和所述导风部同轴一体成型,所述插接部呈空心圆锥台状设置,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周向均布有多条三角形定位筋,相邻所述三角形定位筋之间设置有弹性定位臂,所述三角形定位筋和所述弹性定位臂分别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内壁相抵触;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腔体内壁圆周均布有限位凸起,所述导风管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端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荣方晓敏王保洲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元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