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0817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7:46
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包括道路和设在道路侧边的植草沟,植草沟与道路的延伸方向一致;道路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上的砂性土壤层A、级配碎石垫层、净化透水层A、粗砂找平层、土工格栅层、粗砂过滤层A及透水砖层;植草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上的砂性土壤层B、净化透水层B、无纺布层、粗砂过滤层B及植土层,植土层向下凹陷而形成蓄水沟。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透水砖铺装的道路和植草沟通过过渡带相连系,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排水、蓄水、渗水及过滤功能,同时结合园林景观效果进行植物搭配,形成了一个集功能与美观于一体的景观带。

Landscape Composite Pavement Structure for Storage and Drain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一种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园林中常见道路和设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带的下垫面越来越多的被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种不透水垫面覆盖,使雨水无法渗入土地,并隔绝了大气中的水汽能量交换,会导致大量雨水流失,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同时增加了市政排水管道的排水压力。园林道路虽然大多铺设了可供排渗水的透水砖,但园林道路的下垫面多采用水泥混凝土等无机胶结材料结合,隔断了园路表面雨水渗透至地下的路径,达不到透水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它包括道路和绿化带,道路在保证了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渗透路面雨水的作用,绿化带结合了风景园林景观效果进行植物搭配以保证观赏性的同时,又具有渗水和蓄水的功能,道路和绿化带的铺装结构共同解决了现有的城市园林渗水性能较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包括道路和设在道路侧边的植草沟,植草沟与道路的延伸方向一致;道路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上的砂性土壤层A、级配碎石垫层、净化透水层A、粗砂找平层、土工格栅层、粗砂过滤层A及透水砖层;植草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上的砂性土壤层B、净化透水层B、无纺布层、粗砂过滤层B及植土层,植土层向下凹陷而形成蓄水沟。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植草沟的砂性土壤层B、净化透水层B、无纺布层及粗砂过滤层B均向下凹陷,且凹陷形状均与植土层的凹陷形状一致。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道路与植草沟之间设有过渡带,过渡带与道路的延伸方向一致,过渡带从道路一侧向植草沟一侧呈高度下降的斜坡。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过渡带与道路相接处的高程低于道路100-140mm,过渡带的水平宽度大于1000mm,过渡带在宽度方向上的高度下降不超过400mm。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砂性土壤层A由基层土壤混合中粗砂拌合再压实而成;净化透水层A由珍珠岩、蛭石、陶粒、石英砂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均匀后使用粘接剂粘接制成;土工栅格层由双层土工合成材料错开叠合而成;粗砂过滤层A和粗砂找平层均仅由洁净粗砂组成;透水砖层由多块透水砖采用干铺形式(所述干铺即不采用胶结料)铺设而成,所述透水砖为混凝土透水砖或透水无粘土烧结砖,雨水可经透水砖表面或相邻透水砖之间的间隙下渗。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砂性土壤层B由基层土壤混合中粗砂拌匀再压实而成;净化透水层B由珍珠岩、蛭石、陶粒、石英砂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均匀后使用粘接剂粘接制成;粗砂过滤层B仅由洁净粗砂组成。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粗砂过滤层A的厚度为100mm,粗砂找平层的厚度为20mm,净化透水层A的厚度为50mm,级配碎石垫层的厚度为200mm。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植土层厚度为500mm,粗砂过滤层B的厚度为50mm,净化透水层B的厚度为100mm,砂性土壤层B厚度为300-500mm。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蓄水沟从底部向边缘分别种植有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蓄水沟边缘外侧种植有旱生植物。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过渡带上种植有灌木或旱生植物。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将透水砖铺装的道路和植草沟通过过渡带相连系,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排水、蓄水、渗水及过滤功能,同时结合园林景观效果进行植物搭配,形成了一个集功能与美观于一体的景观带。2、道路结构优点如下:a、在不改变传统透水砖铺装工艺的前提下,运用铺装层的不同材料组合,既保证了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又具有良好的渗透雨水的效果。b、兼具渗水和过滤的功能,园林路面雨水下渗后,可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减轻了雨水面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并延长了该铺装结构的使用年限。c、铺装结构中部设有净化透水层和土工栅格层,可增加路面承载能力,不会因为没有水泥混凝土等胶结材料而降低园林路面的承载力和稳定性。3、植草沟结构优点如下:a、具有蓄水、渗水及净化的功能;植土层向下凹陷形成蓄水腔在雨天能有效滞留雨水,滞留的雨水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缓慢的下渗,既能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以滋养园林绿地上的植被,又能补充地下水资源;下渗的雨水通过净化透水层时得到净化,可过滤掉灰尘和泥土,减轻了雨水面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b、植草沟设在道路两旁时,可接收并囤积来自路面的雨水,以削减暴雨径流量、降低瞬时洪峰流量、缓解暴雨时市政雨水管道的排水压力。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道路铺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植草沟铺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3所示,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包括道路1、植草沟2和过渡带3。道路1、植草沟2和过渡带3的延伸方向一致,过渡带3设在道路1与植草沟2之间。道路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100上的砂性土壤层A11、级配碎石垫层12、净化透水层A13、粗砂找平层14、土工格栅层15、粗砂过滤层A16及透水砖层17。砂性土壤层A11由基层土壤混合中粗砂拌合再压实而成。净化透水层A13由珍珠岩、蛭石、陶粒、石英砂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均匀后使用粘接剂粘接制成。土工栅格层15由双层土工合成材料错开叠合而成。粗砂过滤层A16和粗砂找平层14均仅由洁净粗砂组成。透水砖层17由多块透水砖采用干铺形式(所述干铺即不采用胶结料)铺设而成,所述透水砖为混凝土透水砖或透水无粘土烧结砖,雨水可经透水砖表面或相邻透水砖之间的间隙下渗。植草沟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100上的砂性土壤层B21、净化透水层B22、无纺布层23、粗砂过滤层B24及植土层35,植土层35向下凹陷而形成蓄水沟26。砂性土壤层B21、净化透水层B22、无纺布层23及粗砂过滤层B24均向下凹陷,且凹陷形状均与植土层35的凹陷形状一致。砂性土壤层B21由基层土壤混合中粗砂拌匀再压实而成。净化透水层B22由珍珠岩、蛭石、陶粒、石英砂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均匀后使用粘接剂粘接制成。粗砂过滤层B24仅由洁净粗砂组成。植土层35由适合湿生植物生长的土壤组成。过渡带3从道路1一侧向植草沟2一侧呈高度下降的斜坡。过渡带3与道路1相接处的高程低于道路100-140mm。过渡带3的水平宽度大于1000mm,过渡带3在宽度方向上的高度下降不超过400mm。优选,粗砂过滤层A16的厚度为100mm,粗砂找平层14的厚度为20mm,净化透水层A13的厚度为50mm,级配碎石垫层12的厚度为200mm。优选,植土层35厚度为500mm,粗砂过滤层B24的厚度为50mm,净化透水层B22的厚度为100mm,砂性土壤层B21厚度为300-500mm。优选,蓄水沟26从底部向边缘分别种植有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蓄水沟26边缘外侧种植有旱生植物。过渡带3上种植有灌木或旱生植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包括道路(1)和设在道路(1)侧边的植草沟(2),植草沟(2)与道路(1)的延伸方向一致;其特征是:道路(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100)上的砂性土壤层A(11)、级配碎石垫层(12)、净化透水层A(13)、粗砂找平层(14)、土工格栅层(15)、粗砂过滤层A(16)及透水砖层(17);植草沟(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100)上的砂性土壤层B(21)、净化透水层B(22)、无纺布层(23)、粗砂过滤层B(24)及植土层(25),植土层(25)向下凹陷而形成蓄水沟(26)。

【技术特征摘要】
1.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包括道路(1)和设在道路(1)侧边的植草沟(2),植草沟(2)与道路(1)的延伸方向一致;其特征是:道路(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100)上的砂性土壤层A(11)、级配碎石垫层(12)、净化透水层A(13)、粗砂找平层(14)、土工格栅层(15)、粗砂过滤层A(16)及透水砖层(17);植草沟(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基层土壤(100)上的砂性土壤层B(21)、净化透水层B(22)、无纺布层(23)、粗砂过滤层B(24)及植土层(25),植土层(25)向下凹陷而形成蓄水沟(2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其特征是:植草沟(2)的砂性土壤层B(21)、净化透水层B(22)、无纺布层(23)及粗砂过滤层B(24)均向下凹陷,且凹陷形状均与植土层(25)的凹陷形状一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其特征是:道路(1)与植草沟(2)之间设有过渡带(3),过渡带(3)与道路(1)的延伸方向一致,过渡带(3)从道路(1)一侧向植草沟(2)一侧呈高度下降的斜坡。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其特征是:过渡带(3)与道路(1)相接处的高程低于道路100-140mm,过渡带(3)的水平宽度大于1000mm,过渡带(3)在宽度方向上的高度下降不超过400mm。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利于蓄排水的园林组合铺装结构,其特征是:砂性土壤层A(11)由基层土壤混合中粗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维孟亚萍朱捷黄益国高静王春发马玉勇刘绍杰陈瑾
申请(专利权)人: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