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0558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7:14
一种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蛙鞋的穿戴部上连接一可调整长度的脚带,脚带的两端分别穿过设置在穿戴部前端两侧面上的穿设部后,脚带的两末端再分别穿过一可卡抵在穿设部后侧的束扣,脚带两端分别间隔排列有多个筋条,相邻筋条之间设有定位孔,束扣中形成两条可供筋条穿过的条状穿孔,两条状穿孔之间设有一可卡入定位孔中的凸柱,且在束扣朝向脚带末端的一侧中设有一开口连通至位于其内侧的条状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易,使用方便,可保证蛙鞋在水中作业时不容易滑脱,且能够顺利进行脱扣及调节固定。

A Fixed Structure of Frog Shoe Footb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潜水用具中的蛙鞋,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在进行水下运动时,为提供使用者更为灵活的前进方式,一般会以穿套蛙鞋的方式来达成。而就蛙鞋制造商而言,为使蛙鞋在穿套上更有使用弹性,使其可依据不同使用者的脚掌大小进行调整,现有蛙鞋多由一可涵盖使用者前段脚掌的脚套部以及一可调整的脚带所组成,以依据使用者的脚型调整该脚带与脚套部间的距离至恰好符合使用者的脚型,进而避免因尺寸不合而对使用者的脚部造成压迫或使蛙鞋容易松脱,使蛙鞋可稳固地套设于使用者的脚掌上。参考图1、图2所示的现有的一种蛙鞋结构,其包括一鞋体10’上连接一可调整长度的脚带20’。其中,鞋体10’包括在一穿戴部11’的后方形成一蹼部12’,穿戴部11’的前端的两侧面上分别形成有一供脚带20’穿过的穿设部111’,脚带20’的两端分别穿过穿设部111’。脚带20’的两端的末端分别再穿过一可卡抵在脚带上的束扣3’,束扣3’卡抵在穿设部后侧,从而实现脚带的固定。为便于脚带的调节,结合图1至图4所示,在脚带20’两端分别间隔排列有多个呈条状凸起的筋条21’,束扣3’中形成两条可供筋条21’穿过的条状穿孔31’。令脚带20’的两端依次穿过束扣3’的两个条状穿孔31’,通过凸起的筋条21’与条状穿孔31’配合,使用时,拉动脚带20’,令其中两个筋条21’恰好卡在两条状穿孔31’之间,如图3、图4所示,从而就可通过束扣3’实现对脚带20’的调整固定。对于上述蛙鞋中脚带的固定结构,通过脚带20’上的筋条与束带3’之间的配合实现固定。蛙鞋穿戴于脚上在水下作业时,出于安规要求,其至少需要满足鞋面的承压在20公斤以上,即在水下环境中,脚部穿戴蛙鞋摆动时,需保证承受水压在20公斤以上不能脱扣,蛙鞋不会滑脱出,以保证使用的安全性。而上述蛙鞋的脚带的固定结构中,束扣3’在受到一定水压作用力后容易产生滑扣,难以保证鞋面承压20公斤以上,进而造成蛙鞋在使用时滑脱出。再者,在水中作业时,如出现一些意外情况需要脱下蛙鞋时,对于上述脚带,在解除固定作用时,需要将脚带调节松开后脱开,脚带20’从束扣3’中拉扯出,必要时还需要将脚带末端完全从束扣3’中脱出,将蛙鞋完全脱下,这在水下就难以完成,给操作带来较大难度。所以上述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难以符合安规的要求,保证蛙鞋不容易滑脱,也无法满足在水中作业时能够顺利进行脱扣及调节固定的要求。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创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其结构简易,使用方便,可保证蛙鞋在水中作业时不容易滑脱,且能够顺利进行脱扣及调节固定。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蛙鞋的穿戴部上连接一可调整长度的脚带,脚带的两端分别穿过设置在穿戴部前端两侧面上的穿设部后,脚带的两末端再分别穿过一可卡抵在穿设部后侧的束扣,脚带两端分别间隔排列有多个筋条,相邻筋条之间设有定位孔,束扣中形成两条可供筋条穿过的条状穿孔,两条状穿孔之间设有一可卡入定位孔中的凸柱,且在束扣朝向脚带末端的一侧中设有一开口连通至位于其内侧的条状穿孔。进一步,脚带的两端穿过束扣,束扣中的凸柱卡入脚带上的其中一定位孔中,定位孔两侧的筋条卡在束扣的两条状穿孔之间。进一步,蛙鞋的鞋体包括在一穿戴部的后方形成一蹼部,穿戴部形成有一穿戴空间,穿戴空间具有一可供脚部置入的开口,穿设部位于开口的两侧面上,脚带位于开口前方。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在蛙鞋脚带固定时,脚带的两端形成筋条和定位孔,束扣中增加了凸柱进行固定,组装后,凸柱卡住定位孔形成中部固定点,脚带的筋条也扣紧在束扣中,达到方便、扣紧使用的目的。而束扣中的外侧条状穿孔中形成一开口,能够使脚带更顺利进行脱扣及调节固定。本技术结构简易,使用方便,相比现有的蛙鞋脚带更加紧扣,防滑脱性能好,且穿带简单,成本更低廉。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一种蛙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一种蛙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脚带卡入束扣中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脚带卡入束扣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蛙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蛙鞋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脚带卡入束扣中的示意图;图8为图6中的脚带卡入束扣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结合图5至图8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蛙鞋包括在一鞋体10上连接一可调整长度的脚带20,其中,蛙鞋的鞋体10包括在一穿戴部11后方形成一蹼部12。穿戴部11形成有一穿戴空间111,该穿戴空间111具有一开口可供脚部置入,蹼部12由穿戴部11延伸成型,蹼部12位于远离穿戴空间111开口的一端,蹼部12可为一片状体且具有多个流线槽。同时,在穿戴部11的前端的两侧面上分别形成有一供脚带20穿过的穿设部111,穿设部111位于开口的两侧面上,脚带20的两端分别穿过穿设部111,脚带20位于开口前方。为使脚带20可进行长度调节和固定,脚带20的两端在穿过穿设部111后,脚带20的两末端再分别穿过一可卡抵在穿设部111后侧的束扣3,束扣3卡抵在穿设部11后方,从而使脚带20固定。本技术中,在脚带20两端分别间隔排列有多个凸起的筋条21,多个筋条21呈间隔状的排列在脚带20的两侧面,相邻筋条21之间设有一个定位孔22,束扣3中形成两条可供筋条21穿过的条状穿孔31,而两条状穿孔31之间还设有一可卡入定位孔22中的凸柱32。使用时,当需要固定脚带20时,在脚带20的两端分别穿过穿设部111后,将脚带20的末端依次穿过束带3的两个条状穿孔31。结合图7、图8所示,穿带时,将脚带20的末端先从下至上穿过其中一个条状穿孔31后,再将脚带的末端从从上至下穿过另一个条状穿孔31。脚带20的两端分别穿过束扣3,穿过后,束扣3中的凸柱32卡入脚带20上的其中一个定位孔22中,而定位孔22两侧的筋条21卡在束扣3的两条状穿孔31之间。两筋条21卡扣在条状穿孔31之间,再通过凸柱32卡在定位孔22中固定死,形成中部固定点,实现脚带的卡紧作用,形成固定更加牢靠的固定带,防滑脱性能好,可满足安规的承压要求。进一步,为了使蛙鞋在水中作业时,可方便脚带20顺利脱扣或是进行调整固定,本技术中,在束扣3朝向脚带20末端的一侧中设有一开口33,开口33连通至位于其内侧的条状穿孔31中。通过在束扣3后侧形成一开口33,在条状穿孔31侧边延伸形成缺口,在松脱时扩大了调整空间,当需要将脚带20脱出时,侧拧脚带20后,轻松拉动脚带20滑动退格,脚带中的定位孔22从凸柱32中脱出,方便脚带20顺利脱扣,解除脚带20末端的定位作用,通过较轻松的拉扯拽出脚带后就实现松脱,使操作更加省力,也更方便调节和固定操作。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在蛙鞋脚带固定中,脚带的两端形成筋条和定位孔,束扣中增加了凸柱进行固定,组装后,凸柱卡住定位孔形成中部固定点,脚带的筋条也扣紧在束扣中,达到方便、扣紧使用的目的。而在束扣中的外侧条状穿孔中形成一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蛙鞋的穿戴部上连接一可调整长度的脚带,脚带的两端分别穿过设置在穿戴部前端两侧面上的穿设部后,脚带的两末端再分别穿过一可卡抵在穿设部后侧的束扣,其特征在于:脚带两端分别间隔排列有多个筋条,相邻筋条之间设有定位孔,束扣中形成两条可供筋条穿过的条状穿孔,两条状穿孔之间设有一可卡入定位孔中的凸柱,且在束扣朝向脚带末端的一侧中设有一开口连通至位于其内侧的条状穿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蛙鞋脚带的固定结构,蛙鞋的穿戴部上连接一可调整长度的脚带,脚带的两端分别穿过设置在穿戴部前端两侧面上的穿设部后,脚带的两末端再分别穿过一可卡抵在穿设部后侧的束扣,其特征在于:脚带两端分别间隔排列有多个筋条,相邻筋条之间设有定位孔,束扣中形成两条可供筋条穿过的条状穿孔,两条状穿孔之间设有一可卡入定位孔中的凸柱,且在束扣朝向脚带末端的一侧中设有一开口连通至位于其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雄林海蔡兆卫许耀元
申请(专利权)人: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