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即热水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0170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即热水壶,包括壶体,所述壶体内设有相互间隔开的容水腔和加热腔,所述容水腔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加热腔沿壶体的高度方向上下贯通,其内设有具有进水端、出水端的即热式加热装置,进水端通过运水装置与出水口连接,所述壶体外部设有出水机构,出水端与出水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壶体上同时设置容水腔和加热腔,并且加热腔内集成即热式加热装置,即热式加热装置的水路通过供水装置与容水腔的水路连通,有效简化整机布局,从而大幅缩小整机体积。

A New Type of Hot Water Bott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即热水壶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即热水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即热水壶的主机上均设有壶体(即水箱)、加热装置以及出水机构(如出水龙头等),壶体上设有出水口并通过外设的冷水管路与加热装置的水路连通,加热装置再通过外设的热水管路与出水机构的水路连通。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2613733U公开的一种设有聪明座的即热水壶,包括供水结构、管式发热结构、回水结构、出水结构和开关结构,供水结构包括供水管道用于使外部水源进入供水管道的聪明座,供水管道与管式发热结构连通,管式发热结构与出水结构连通,出水结构用于输出热水,出水结构还通过回水结构与供水结构连通,开关结构用于出水结构与回水结构之间的开关切换;回水结构用于将出水结构内多余的水回流到供水结构中。传统结构的即热水壶,其内部管路复杂,占用主机的空间较多,导致整机体积庞大且臃肿,难以做到小型化,外观设计空间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即热水壶,其壶体设置容水腔和加热腔,加热腔集成即热式加热装置,简化整机布局,有效缩小整机体积。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即热水壶,包括壶体,所述壶体内设有相互间隔开的容水腔和加热腔,所述容水腔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加热腔沿壶体的高度方向上下贯通,其内设有具有进水端、出水端的即热式加热装置,进水端通过运水装置与出水口连接,所述壶体外部设有出水机构,出水端与出水机构连接。所述加热腔设置在容水腔的内部,加热腔上端开口所在的高度位置高于容水腔的最高水位所在的高度位置,或者,加热腔设置在容水腔的外部;所述进水端朝向容水腔下端开口,出水端朝向容水腔上端开口。所述即热式加热装置为厚膜式即热式加热装置。所述运水装置为水泵。所述壶体顶部设有壶盖,出水机构为设置在壶盖上的出水龙头。所述出水龙头通过转轴相对壶体或壶盖转动,或者通过电动驱动机构相对壶体或壶盖转动。所述壶盖还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加水盖。所述壶体底部设有至少把加热腔下端开口、出水口盖住的底盖,底盖与壶体底部形成电器腔,运水装置安装在电器腔内。所述壶体或底盖外部设有第一电连接器,即热式加热装置、运水装置与第一电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壶体底部一体式或分体式设有底座,底座内部设有电连接主板、外部设有第二电连接器,电连接主板与第二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器电耦合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壶体上同时设置容水腔和加热腔,并且加热腔内集成即热式加热装置,即热式加热装置的水路通过供水装置与容水腔的水路连通,有效简化整机布局,从而大幅缩小整机体积。本结构的即热水壶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即热水壶整机布局的技术方案,并克服了传统管路必须完全设置在即热水壶的底座上的技术偏见,产品新颖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竞争力高,消费者更乐于选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本新型即热水壶,包括壶体1,所述壶体1内设有相互间隔开的容水腔10和加热腔11,所述容水腔10上设有出水口12,所述加热腔11沿壶体1的高度方向上下贯通形成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其内设有具有进水端21、出水端22的即热式加热装置2,进水端21通过运水装置与出水口12连接,所述壶体1外部设有出水机构,出水端22与出水机构连接。出水口12、运水装置、即热式加热装置2依次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即热水壶的水加热水路,其中,即热式加热装置2为下部开设进水端21、上部开设出水端22,在运水装置作用下,水从容水腔10抽出,并输送至即热式加热装置2,即热式加热装置2由下至上输水至出水机构,并通过出水机构出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本结构的即热水壶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即热水壶整机布局的技术方案,如前所述,其在壶体1上同时设置容水腔10和加热腔11,并且加热腔11内集成即热式加热装置2,即热式加热装置2的水路通过供水装置与容水腔10的水路连通,有效简化整机结构以及整机管路的布局,克服了传统管路必须完全设置在即热水壶的底座上的技术偏见,从而大幅缩小整机体积,与现有技术相比,容水腔10容积相仿时,本新型即热水壶的整机体积更小,产品新颖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竞争力高,消费者更乐于选购。进一步地,所述壶体1底部设有至少把加热腔11下端开口、出水口12盖住的底盖14,底盖14与壶体1底部形成电器腔,运水装置安装在电器腔内,该技术方案使加热水路更短,占用空间更小,整机更加紧凑。进一步地,所述壶体1或底盖14外部设有第一电连接器141,即热式加热装置2、运水装置以及其他电器元件(如温控器、控制机构等)分别通过引线等与第一电连接器141电性连接,以有助于各电器元件的布线、它们共同使用同一第一电连接器141,而它们的引线也继续充分利用加热腔11、电器腔的空间,也有利于简化整机布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进一步地,所述壶体1底部一体式或分体式设有底座5,底座5内部设有电连接主板51、外部设有第二电连接器52,电连接主板51与第二电连接器52电性连接,第一电连接器141与第二电连接器52电耦合连接,实现主板51与其他电器元件的电连接,从而满足对即热水壶的开关、调节水温、烹煮工况等功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同时,该技术方案使本新型即热水壶可以继续通用现有技术中水壶领域的底座5结构,降低企业开发成本,产品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好。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腔11设置在容水腔10的内部,加热腔11上端开口所在的高度位置高于容水腔10的最高水位所在的高度位置,或者,作为其替代方案,加热腔11也可设置在容水腔10的外部,本实施例采用前一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端21朝向容水腔10下端开口,出水端朝向容水腔10上端开口,经过加热腔11的水呈由下至上输送,因此该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岁缩短管路长度。进一步地,所述即热式加热装置2可采用各种现有形式的即热式加热装置2,本实施例优选采用厚膜式即热式加热装置,其体积更小,热效率更高。另外,还可在即热式加热装置2与加热腔11之间设置隔热部件,防止即热式加热装置2在加热水时,热量直接传递至即热式加热装置2以外位置,节约能源,进一步提高整机能效。进一步地,所述运水装置为水泵3,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进一步地,所述壶体1顶部设有壶盖13,出水机构为设置在壶盖13上的出水龙头4。出水龙头直接集成在壶盖13上,实现即热水壶的自动出水。进一步地,所述出水龙头4通过转轴相对壶体1或壶盖13转动,或者通过电动驱动机构相对壶体1或壶盖13转动,使用户能够简单快捷地改变出水方便,便于使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进一步地,所述壶盖13还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加水盖131,便于日常在不拆开壶盖13的前提下为容水腔10加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另外,即热水壶的控制机构,可设置在上述出水龙头4的顶部、可设置在壶体1侧部,也可设置在底座5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上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本技术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即热水壶,包括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1)内设有相互间隔开的容水腔(10)和加热腔(11),所述容水腔(10)上设有出水口(12),所述加热腔(11)沿壶体(1)的高度方向上下贯通,其内设有具有进水端(21)、出水端(22)的即热式加热装置(2),进水端(21)通过运水装置与出水口(12)连接,所述壶体(1)外部设有出水机构,出水端(22)与出水机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即热水壶,包括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1)内设有相互间隔开的容水腔(10)和加热腔(11),所述容水腔(10)上设有出水口(12),所述加热腔(11)沿壶体(1)的高度方向上下贯通,其内设有具有进水端(21)、出水端(22)的即热式加热装置(2),进水端(21)通过运水装置与出水口(12)连接,所述壶体(1)外部设有出水机构,出水端(22)与出水机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11)设置在容水腔(10)的内部,加热腔(11)上端开口所在的高度位置高于容水腔(10)的最高水位所在的高度位置;所述进水端(21)朝向容水腔(10)下端开口,出水端朝向容水腔(10)上端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即热式加热装置(2)为厚膜式即热式加热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运水装置为水泵(3)。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新型即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1)顶部设有壶盖(13),出水机构为设置在壶盖(13)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瑞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吉宝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