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69836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开沟起垄;2)施底肥与播种;(3)地膜覆盖:选择透光的可降解地膜将畦面覆盖,边缘用土固压,土垄为人工原土夯实,覆盖后用针在种植区上方将地膜扎出多个小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方式能够缩减紫花苜蓿的生长时间,提升牧草的株高(达到74.2 cm)、单株分蘖数(达到8.1个)以及牧草产量(达到6329.5 kg/亩),而且对土壤保墒效果相对持久。

A Planting Method of Alfalfa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属于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

技术介绍
现有的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通常采用直接下种到土壤中,该方式存在生长时间长,牧草的株高低,单株分蘖数少,以及牧草产量低,对土壤保墒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沟起垄:3月至4月中旬,选择强度石漠化地区,集雨垄断面形状为梯形,集雨垄高为25cm,集雨垄底宽为45cm,集雨垄上垄面与沟面夹角为40°,集雨垄下垄面与沟面夹角为0°,相邻两集雨垄的垄脚之间为沟,沟作为种植区,沟宽约为60cm;(2)施底肥与播种:施肥深度1-2cm,基肥用量:施用腐熟发酵的有机肥750-1000公斤,尿素6公斤,磷酸二铵15-20公斤,氯化钾7公斤,菌肥2-3公斤;播种:条播,开沟深度为2-3cm,覆土厚度为1-3cm,行距20cm,播种量为22.5kg·hm-2;(3)地膜覆盖:选择透光的可降解地膜将畦面覆盖,边缘用土固压,土垄为人工原土夯实,覆盖后用针在种植区上方将地膜扎出多个小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方式和开沟起垄结构,能够缩减紫花苜蓿的生长时间,提升牧草的株高(达到74.2cm)、单株分蘖数(达到8.1个)以及牧草产量(达到6329.5kg/亩),而且对土壤保墒效果相对持久。附图说明图1为不同物候期秸秆、枯落物或地膜覆盖下草地土壤含水率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介绍。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沟起垄:3月至4月中旬,选择强度石漠化地区,集雨垄断面形状为梯形,集雨垄高为25cm,集雨垄底宽为45cm,集雨垄上垄面与沟面夹角为40°,集雨垄下垄面与沟面夹角为0°,相邻两集雨垄的垄脚之间为沟,沟作为种植区,沟宽约为60cm,筑垄作沟减慢径流在缓坡地流动速度,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2)施底肥与播种:施肥深度1-2cm,基肥用量:施用腐熟发酵的有机肥750-1000公斤,尿素6公斤,磷酸二铵15-20公斤,氯化钾7公斤,菌肥2-3公斤;播种:条播,开沟深度为2-3cm,覆土厚度为1-3cm,行距20cm,播种量为22.5kg·hm-2;(3)地膜覆盖:选择透光的可降解地膜将畦面覆盖,边缘用土固压,土垄为人工原土夯实,覆盖后用针在种植区上方将地膜扎出多个小孔。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进行如下实验:1、不同覆盖方式对紫花苜蓿生长时间与牧草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每个实验组设置两个平行组,各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A:不做任何处理,不覆盖秸秆、枯落物或者地膜。实验组B:覆盖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以及枯黄的草本植物组成,粗糙的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木本植物的茎,用量约为250kg/亩。实验组C:覆盖秸秆,用量约为300kg/亩。实验组D:覆盖地膜,地膜厚度为0.08mm,地膜覆盖完地垅两端,且中间凹陷处用针扎出适量小孔以保障降雨能够渗透到土壤里。每个试验区面积为6m2,各个试验区之间均留有土壤隔离带。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从播种到开花的生育期间内,保持牧草播种期一致,在其他播方法与方式均保持相同的情况下,覆盖地膜与覆盖枯落物以及覆盖秸秆与对照组相比,其出苗期分别提前了2天、1天与1天。到达分枝期的时间,也分别提前了3天、2天与2天。其中,覆盖地膜组生长最为迅速,但是覆盖枯落物与覆盖秸秆组在播种至分枝期间,两组的生长时间保持一致,这是因为这两组覆盖材料的保温保墒在牧草生长前期作用相似,覆盖地膜组则可能是由于其在地表0-10cm内土壤的保温效果上表现更好,所以在初期,牧草生长比较快。从紫花苜蓿的分枝期直至开花期间,覆盖地膜组、覆盖枯落物组以及覆盖秸秆组相比对照组,在现蕾期分别提前了8天、5天与6天。至开花期,分别提前了13天、8天与10天。从分枝期后,覆盖地膜组在牧草的生长速度上依然保持最快,但是覆盖枯落物与覆盖秸秆组则逐渐表现出差异,这是在牧草的生长期间,由于降雨、暴晒等天气的影响,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使得枯落物与秸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解与腐坏情况,从而导致了牧草在生长时间上的差异。而地膜由于制作材料的不同受到腐蚀与破坏的影响较小。综上所述,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对紫花苜蓿生长时间的影响上,按照其生长周期速度排序应该是:覆盖地膜>覆盖枯落物>覆盖秸秆>无覆盖。表1不同覆盖方式下紫花苜蓿生育期调查表处理组播种期出苗期分枝期现蕾期开花期A04-1204-2105-2506-2207-19B04-1204-2005-2306-1607-09C04-1204-2005-2306-1707-11D04-1204-1905-2206-1407-06由上表1可知,在不同覆盖方式下,紫花苜蓿单茬的平均株高、单株分蘖数、花序数、种子千粒重以及牧草鲜重产量上均存在差异。在单茬平均株高方面,覆盖地膜的平均株高最高,达到74.2cm,且与覆盖枯落物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其次是覆盖秸秆组,再次是覆盖枯落物组,最低的对照组平均株高则只有63.9cm。在单株分蘖数方面,覆盖地膜的单株分蘖数最高,达到8.1个,且与覆盖枯落物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其次是覆盖秸秆组,再次是覆盖枯落物组。虽然覆盖秸秆在紫花苜蓿的生长速度没有覆盖枯落物组快,但在平均株高与单株分蘖数方面又高于覆盖枯落物组,有可能是所覆盖的秸秆在被腐蚀后对紫花苜蓿的株高与分蘖数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具体的化感物质或者作用程度尚需进一步研究。在紫花苜蓿花序数与种子千粒重方面,按照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应为覆盖地膜>覆盖枯落物>覆盖秸秆>无覆盖,但这四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此紫花苜蓿人工草地是主要应用于刈割的割草地,所以在花絮及种子产量上,不同覆盖方式对其的影响还需详细探究。在紫花苜蓿的鲜重产量上,覆盖地膜产量最高,单茬鲜重产量高达6329.5kg/亩,与其他三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相比最低的对照组,产量提升高了31.3%。表2不同覆盖方式紫花苜蓿植株及产量分析结果表综上所述,在不同覆盖方式下,覆盖地膜、覆盖秸秆与覆盖枯落物均能够缩减紫花苜蓿的生长时间,提升牧草的株高、单株分蘖数以及牧草产量,其中覆地膜为最佳的覆盖方式。针对提升紫花苜蓿的生长速度而言,覆盖方式的速度由大到小为:覆盖地膜>覆盖枯落物>覆盖秸秆>无覆盖。针对牧草产量与植株性状等因素的排序应为: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枯落物>无覆盖。不同覆盖方式对紫花苜蓿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含水率中,实验组中在牧草分枝期、现蕾期、开花期与盛花期均以覆盖地膜组中土壤含水率最高,其次是覆盖秸秆组,再次是覆盖枯落物组。三组实验组土壤含水率相比对照组均有增加,说明覆盖枯落物、覆盖秸秆与覆盖地膜均具有保水效果。据图可知,草地覆盖地膜的实验组在不同物候期的土壤含水率均为最高。且在分枝期与开花期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沟起垄:3月至4月中旬,选择强度石漠化地区,集雨垄断面形状为梯形,集雨垄高为25cm,集雨垄底宽为45cm,集雨垄上垄面与沟面夹角为40°,集雨垄下垄面与沟面夹角为0°;相邻两集雨垄的垄脚之间为沟,沟作为种植区,沟宽约为60cm;(2)施底肥与播种:施肥深度 1‑2 cm,基肥用量:施用腐熟发酵的有机肥750‑1000公斤,尿素6公斤,磷酸二铵15‑20公斤,氯化钾7公斤,菌肥2‑3公斤;播种:条播,开沟深度为2‑3cm,覆土厚度为1‑3cm,行距20cm,播种量为22.5 kg·h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沟起垄:3月至4月中旬,选择强度石漠化地区,集雨垄断面形状为梯形,集雨垄高为25cm,集雨垄底宽为45cm,集雨垄上垄面与沟面夹角为40°,集雨垄下垄面与沟面夹角为0°;相邻两集雨垄的垄脚之间为沟,沟作为种植区,沟宽约为60cm;(2)施底肥与播种:施肥深度1-2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康宁池永宽宋淑珍申小云陈洋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