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玉专利>正文

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7337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1:48
一种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包含有作用在患者的穴位上的针体(1)、设置为作为针体(1)的载体并且覆盖在患者的穴位上的贴片(2)、设置为与贴片(2)联接并且作用在患者的皮肤上的粘结层(5)、设置在贴片(2)上并且设置为与针体(1)拨动式联接的拨动叉(6),通过贴片(2)和粘结层(5),把针体(1)贴附在患者的穴位上,通过针体(1)对患者的穴位进行针灸,通过拨动叉(6),对针体(1)产生振动,增强针体(1)的针灸作用力,不再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因此提高了对穴位的针灸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揿针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
技术介绍
揿针疗法即皮内针治疗,属于传统针法里面的浮刺和浅刺,浅刺是通过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留针的目的则在于候气或者调气,最终达到气血和调,阴阳平衡,因此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装置,在现有的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中,还都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直径0.3-0.9mm不等,用时可将针体揿入皮下,由于针体通过贴纸产生针灸作用力,没有一个外接驱动力,从而降低了对穴位的针灸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客体是一种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因此提高了对穴位的针灸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作用在患者的穴位上的针体、设置为作为针体的载体并且覆盖在患者的穴位上的贴片、设置为与贴片联接并且作用在患者的皮肤上的粘结层、设置在贴片上并且设置为与针体拨动式联接的拨动叉。由于设计了针体、贴片、粘结层和拨动叉,通过贴片和粘结层,把针体贴附在患者的穴位上,通过针体对患者的穴位进行针灸,通过拨动叉,对针体产生振动,增强针体的针灸作用力,不再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因此提高了对穴位的针灸效果。本技术设计了,按照拨动力转换成针灸作用力的方式把具有针尖体的针体、用于载体的贴片、用于中间连接的粘结层和具有至少两个爪体的拨动叉相互联接。本技术设计了,按照叉状体产生的振动转换成针灸作用力的方式把拨动叉与针体、贴片和粘结层联接。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针体和贴片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圈绳和热膨胀衬层并且圈绳和热膨胀衬层呈膨胀挤压分布。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拨动叉和贴片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支撑叉、罩袋和摆动片并且支撑叉、罩袋和摆动片设置为呈悬挂支撑分布。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与拨动叉联接,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加热片。本技术设计了,在贴片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针体、圈绳、热膨胀衬层和粘结层并且针体设置在圈绳中,在针体和圈绳之间设置有热膨胀衬层并且在贴片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支撑叉和罩袋,拨动叉设置在支撑叉上并且罩袋设置为覆盖在拨动叉上,加热片设置在拨动叉上并且在拨动叉与针体之间设置有摆动片。本技术设计了,针体设置为包含有圆圈部、针尖部和连接片部并且针尖部设置在圆圈部的中间部,连接片部的一端端头设置为与针尖部联接并且连接片部的另一端端头设置为与圆圈部的内侧面部联接,圆圈部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热膨胀衬层联接并且圆圈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贴片接触式联接,连接片部设置为与摆动片联接并且圆圈部设置为圆形环状体,针尖部设置为圆形针状体并且连接片部设置为圆形线状体。本技术设计了,圆圈部、针尖部和连接片部设置为呈一条线状体分布并且针尖部设置为一条线状体的内端头,圆圈部设置为一条线状体的外端头组成螺旋体并且连接片部设置为一条线状体的段状体。本技术设计了,贴片设置为矩形片状纺织布体并且在贴片中设置有串孔体,贴片的串孔体设置为与摆动片联接,贴片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罩袋的周边部联接并且在贴片的下端端面部的周边设置有粘结层,在贴片的中间部设置有圈绳。本技术设计了,圈绳设置为圆形纺织线状体并且圈绳设置为与贴片粘结式联接,圈绳设置为与热膨胀衬层容纳式联接。本技术设计了,热膨胀衬层设置为具有热膨胀微球的可热膨胀胶层体并且热膨胀衬层设置为镶嵌在针体和圈绳之间,热膨胀衬层设置为与贴片贴附式联接。本技术设计了,粘结层设置为医用胶黏剂并且粘结层设置为呈环形分布。本技术设计了,拨动叉设置为U字形叉状体并且拨动叉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爪部、第二爪部、弯曲部和杆部,第一爪部的外端头和第二爪部的外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弯曲部的端头联接并且第一爪部的内端头和第二爪部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摆动片联接,杆部设置为与弯曲部联接,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分别设置为与支撑叉和加热片联接并且弯曲部和杆部设置为延伸到罩袋的外端敞口部,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状弹性体并且弯曲部设置为弧形板状体,杆部设置为矩形棒状体。本技术设计了,支撑叉设置为U字形叉状体并且支撑叉设置为包含有上杆部、下杆部和竖杆部,上杆部和下杆部分别设置为与竖杆部的端头联接并且在上杆部和下杆部之间设置有拨动叉,下杆部设置为与贴片粘结式联接并且上杆部设置为与罩袋粘结式联接,上杆部、下杆部和竖杆部分别设置为圆形杆状体。本技术设计了,摆动片设置为U字形片状弹性体并且摆动片设置为与针体包容式联接,摆动片的端头设置为与拨动叉联接。本技术设计了,加热片设置为电子PTC加热片并且加热片设置为与拨动叉粘结式联接。本技术设计了,罩袋设置为U字形横截面轮廓线的盖状体并且罩袋与贴片设置为呈袋状体分布。本技术设计了,针体、贴片、圈绳、热膨胀衬层和粘结层与拨动叉和摆动片设置为按照外驱动力进行摆动的方式分布并且拨动叉和摆动片与支撑叉和罩袋设置为按照中间支撑点振动的方式分布,拨动叉和摆动片与加热片设置为按照加热的方式分布并且针体的中心线、贴片的中心线、圈绳的中心线、热膨胀衬层的中心线、粘结层的中心线、拨动叉的中心线、罩袋的中心线、加热片的中心线和摆动片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因针体直径极细、针长极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故治疗时特别安全。②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极其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故皮下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③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大量的研究表明,揿针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下列疾病:一、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骨性关节炎,二、眼和附器:近视、麦粒肿,三、皮肤和皮下组织:痤疮、扁平疣,四、精神和行为障碍:失眠、抑郁,五、妇科:痛经,六、呼吸系统:呃逆、哮喘、过敏性鼻炎,七、神经系统:面肌痉挛、眼睑痉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八、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减肥。在本技术方案中,拨动力转换成针灸作用力的针体、贴片、粘结层和拨动叉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的
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
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针体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拨动叉6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支撑叉7的结构示意图;针体-1、贴片-2、圈绳-3、热膨胀衬层-4、粘结层-5、拨动叉-6、支撑叉-7、罩袋-8、加热片-9、摆动片-91、圆圈部-11、针尖部-12、连接片部-13、第一爪部-61、第二爪部-62、弯曲部-63、杆部-64、上杆部-7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作用在患者的穴位上的针体(1)、设置为作为针体(1)的载体并且覆盖在患者的穴位上的贴片(2)、设置为与贴片(2)联接并且作用在患者的皮肤上的粘结层(5)、设置在贴片(2)上并且设置为与针体(1)拨动式联接的拨动叉(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作用在患者的穴位上的针体(1)、设置为作为针体(1)的载体并且覆盖在患者的穴位上的贴片(2)、设置为与贴片(2)联接并且作用在患者的皮肤上的粘结层(5)、设置在贴片(2)上并且设置为与针体(1)拨动式联接的拨动叉(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其特征是:按照拨动力转换成针灸作用力的方式把具有针尖体的针体(1)、用于载体的贴片(2)、用于中间连接的粘结层(5)和具有至少两个爪体的拨动叉(6)相互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叉状体产生的振动转换成针灸作用力的方式把拨动叉(6)与针体(1)、贴片(2)和粘结层(5)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针体(1)和贴片(2)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圈绳(3)和热膨胀衬层(4)并且圈绳(3)和热膨胀衬层(4)呈膨胀挤压分布,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拨动叉(6)和贴片(2)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支撑叉(7)、罩袋(8)和摆动片(91)并且支撑叉(7)、罩袋(8)和摆动片(91)设置为呈悬挂支撑分布,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与拨动叉(6)联接,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加热片(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其特征是:在贴片(2)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针体(1)、圈绳(3)、热膨胀衬层(4)和粘结层(5)并且针体(1)设置在圈绳(3)中,在针体(1)和圈绳(3)之间设置有热膨胀衬层(4)并且在贴片(2)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支撑叉(7)和罩袋(8),拨动叉(6)设置在支撑叉(7)上并且罩袋(8)设置为覆盖在拨动叉(6)上,加热片(9)设置在拨动叉(6)上并且在拨动叉(6)与针体(1)之间设置有摆动片(9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开穴的揿针装置,其特征是:针体(1)设置为包含有圆圈部(11)、针尖部(12)和连接片部(13)并且针尖部(12)设置在圆圈部(11)的中间部,连接片部(13)的一端端头设置为与针尖部(12)联接并且连接片部(13)的另一端端头设置为与圆圈部(11)的内侧面部联接,圆圈部(1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热膨胀衬层(4)联接并且圆圈部(1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贴片(2)接触式联接,连接片部(13)设置为与摆动片(91)联接并且圆圈部(11)设置为圆形环状体,针尖部(12)设置为圆形针状体并且连接片部(13)设置为圆形线状体,或,圆圈部(11)、针尖部(12)和连接片部(13)设置为呈一条线状体分布并且针尖部(12)设置为一条线状体的内端头,圆圈部(11)设置为一条线状体的外端头组成螺旋体并且连接片部(13)设置为一条线状体的段状体,或,贴片(2)设置为矩形片状纺织布体并且在贴片(2)中设置有串孔体,贴片(2)的串孔体设置为与摆动片(91)联接,贴片(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玉赵燕刘阳张一榄
申请(专利权)人:周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