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7035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包括:横梁组件、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第一护套,所述第一管体的端部与所述横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体套设在所述第一管体外,且所述第二管体上端的内管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护套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且所述第一护套通过所述第一卡接槽与所述第二管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无需开孔就能够安装升降管护套,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护套件损坏或者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
本技术属于升降桌
,涉及一种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对桌面高度的需求不同,存在着一种升降桌,升降桌能够通过伸缩来调节桌腿的高度,升降桌的升降装置需要通过手动操作才能实现桌子的升降,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动操作桌子升降并不方便,从而会减低工作效率。目前的升降桌,其具有多根管状的桌腿,将较小的桌腿穿设在较大的桌腿内,从而实现上下升降桌面的高度,而套设的多根桌腿或者升降管之间实际上是设置有护套件的,护套件对于桌腿或者升降管的伸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有的升降桌结构中,通常是采用了开孔来使护套固定在桌腿或者升降管的内管壁上的,这样既不美观,而且整体的受力也非常的不合理,导致护套件容易损坏或者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包括:横梁组件、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第一护套,所述第一管体的端部与所述横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体套设在所述第一管体外,且所述第二管体上端的内管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护套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且所述第一护套通过所述第一卡接槽与所述第二管体连接。较佳的,还包括第三管体以及第二护套,所述第三管体套设在所述第二管体外,且所述第三管体上端的内管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护套位于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且所述第二护套通过所述第二卡接槽与所述第三管体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护套的下端具有向外翻的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嵌设在所述第一卡接槽内,从而使所述第一护套固定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上。较佳的,所述第二护套的下端具有向外翻的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嵌设在所述第二卡接槽内,从而使所述第二护套固定在所述第三管体的内壁上。较佳的,所述第一护套的上端以及所述第二护套的上端均具有外翻的限位端头。较佳的,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均为圆环形结构,并且所述第一护套的内圈面以及所述第二护套的内圈面分别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壁以及所述第三管体的外壁抵触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无需开孔就能够安装升降管护套,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护套件损坏或者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护套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升降桌的示意图。图中,100、横梁组件;200、第一管体;300、第二管体;310、第一卡接槽;400、第一护套;410、第一卡扣;500、第三管体;510、第二卡接槽;600、第二护套;610、第二卡扣;700、限位端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包括:横梁组件100、第一管体200、第二管体300以及第一护套400,所述第一管体200的端部与所述横梁组件10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体300套设在所述第一管体200外,且所述第二管体300上端的内管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接槽310,所述第一护套40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200与所述第二管体300之间,且所述第一护套400通过所述第一卡接槽310与所述第二管体300连接。横梁组件100就是桌面板的横梁,更进一步来说,横梁组件100就是一个长条梁状结构,桌板固定在横梁组件100上,并且横梁的两端具有两个桌腿组件,桌腿组件包括第一管体200、第二管体300、丝杠、第一护套400以及管体连接件。第一管体200,其端部与所述横梁组件100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一管体200的直径大于丝杠的直径,且小于第二管体300的直径,横梁组件100与第一管体200的上端固定在一起,并随着第一管体200的上下移动而升降。第二管体300,其套设在所述第一管体200外,且所述第二管体300上端的内管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接槽310;优选的,第二管体300与第一管体200之间为套设的关系,并且在第二管体300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接槽310;此处值得说明的是,传统的第二管体300上,并没有第一卡接槽310结构,而是径向设置了若干小孔。第一护套400,其位于所述第一管体200与所述第二管体300之间,且所述第一护套400通过所述第一卡接槽310与所述第二管体300连接;优选的,第一管体200与第二管体300之间均在间隙,第一护套400就位于间隙内,这样能够使第一管体200与第二管体300之间的相对移动更加流畅,并且还能够支撑柱第一管体200与第二管体300。此处值得说明的是,传统的升降桌的桌腿组件上,相邻的升降管之间也是存在护套的,但是安装结构上具有缺陷,通过在外的升降管上径向设置小孔,然后对应的护套上具有与小孔对应的凸块,凸块穿设在小孔内,从而使护套连接,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实际上是类似于在环形的护套上挑选几个点进行固定,在受力时,凸块容易变形,且凸块也容易从小孔中脱出,导致护套从间隙内脱离。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护套400的下端正好能够嵌设在第一卡接槽310内,所以第一护套400的整个环圈状的下端均能够可靠的卡在环形的第一卡接槽310内,从而形成面与面接触受力的效果,大大提升第一护套400连接的牢固程度,并且由于是面与面之间的受力,所以具有防止变形的效果,非常的可靠。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三管体500以及第二护套600,所述第三管体500套设在所述第二管体300外,且所述第三管体500上端的内管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二卡接槽510,所述第二护套600位于所述第三管体500与所述第二管体300之间,且所述第二护套600通过所述第二卡接槽510与所述第三管体500连接。优选的,还具有第三管体500,第三管体500实际上就是外管,也就是直径最大的升降管,从整体结构来说,最外层的就是第三管体500,由于第三管体500与第二管体300之间也需要设置支撑结构的第二护套600,所以在第三管体500的内壁上也设置有第二卡接槽510,从而形成面与面接触受力的效果,大大提升第二护套600连接的牢固程度,并且由于是面与面之间的受力,所以具有防止变形的效果,非常的可靠。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护套400的下端具有向外翻的第一卡扣410,所述第一卡扣410嵌设在所述第一卡接槽310内,从而使所述第一护套400固定在所述第二管体300的内壁上。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护套600的下端具有向外翻的第二卡扣610,所述第二卡扣610嵌设在所述第二卡接槽510内,从而使所述第二护套600固定在所述第三管体500的内壁上。优选的,第一护套400与第二护套600的结构相同,两者仅仅的适配的直径不同而已,第一护套400与第二护套600均为环圈状结构,并且其轴线方向的上端具有一个端头,用于抵触在管体的上端,而第一卡扣410与第二卡扣610则分别嵌设在第一卡接槽310与第二卡接槽510内,并且第一卡扣410与第二卡扣610优选为楔形头部,这样有利于嵌设到卡接槽内。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护套4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组件、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第一护套,所述第一管体的端部与所述横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体套设在所述第一管体外,且所述第二管体上端的内管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护套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且所述第一护套通过所述第一卡接槽与所述第二管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组件、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第一护套,所述第一管体的端部与所述横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体套设在所述第一管体外,且所述第二管体上端的内管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护套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且所述第一护套通过所述第一卡接槽与所述第二管体连接。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管体以及第二护套,所述第三管体套设在所述第二管体外,且所述第三管体上端的内管壁上开设有环形的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护套位于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且所述第二护套通过所述第二卡接槽与所述第三管体连接。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升降桌的护套连接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振卢洪斌李进移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汇五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