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立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5869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结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古建筑立柱,目的是在尽量少破坏柱料自身的情况下解决柱料之间连接稳定性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柱料、下柱料、连接于下柱料底端的垫块、连接上柱料与下柱料的套接机构;所述套接机构包括安装板、连接于安装板且分别套接于上柱料及下柱料的固定件、连接于固定件周壁且挤压固定件抵紧于上柱料及下柱料的抵紧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套接机构,将固定件直接套接于上柱料及下柱料外侧,并使用抵紧件将固定件与上柱料及下柱料固定,使得上柱料与下柱料之间稳定连接,从而达到尽量少的破坏立柱自身的同时加强上柱料与下柱料之间连接的目的。

An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lum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建筑立柱
本技术涉及古建筑结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古建筑立柱。
技术介绍
立柱是古建筑中最主要结构之一,主要用于承受上部荷载。古建筑中的立柱多为木质,常年经历风雨侵蚀,非常容易腐朽。立柱腐朽多发生在根部,为减少立柱根部的腐朽速度,常将立柱的底部固定在垫石上,以减少与地面积水的接触。申请号为201620980226.7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古建筑立柱,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可拆卸的上方柱料和下方柱料,所述下方柱料底部设置有垫石,垫石固定连接有插条,下方柱料开设有供插条穿入的安装孔,并且下方柱料设有连接插条以实现防止插条脱离下方柱料的穿插件,柱料外部环绕有卡箍。该方案通过穿插件和插条实现垫石与下方柱料的相互连接,防止垫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偏移,从而提高上方柱料和下方柱料的稳定性,但该方案中上方柱料与下方柱料均呈半圆柱状,改变柱料的形状较多,对柱料自身的破坏较大,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在尽量少破坏柱料自身的情况下解决柱料之间连接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立柱,通过采用套接机构,将固定件直接套接于上柱料及下柱料外侧,并使用抵紧件将固定件与上柱料及下柱料固定,使得上柱料与下柱料之间稳定连接,从而达到尽量少的破坏立柱自身的同时加强上柱料与下柱料之间连接的目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古建筑立柱,包括上柱料、下柱料、连接于下柱料底端的垫块、连接上柱料与下柱料的套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机构包括安装板、连接于安装板且分别套接于上柱料及下柱料的固定件、连接于固定件周壁且挤压固定件抵紧于上柱料及下柱料的抵紧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件同时套接于上柱料及下柱料上,然后移动抵紧件,使得抵紧件挤压固定件,使固定件抵接于上柱料及下柱料上,从而达到固定上柱料及下柱料的目的;通常将上、下柱料连接的方法需要对上下柱料的形状进行改变,会破坏古建筑的结构,本专利采用套接机构,将固定件直接套接于上柱料及下柱料外侧,并采用抵紧件将固定件与上柱料及下柱料固定,使得上柱料与下柱料之间稳定连接,从而达到尽量少的破坏立柱自身的同时加强上柱料与下柱料之间连接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于安装板靠近上柱料一端且同轴开设有第一滑槽的第一固定件、固定于安装板靠近下柱料一端且同轴开设有第二滑槽的第二固定件,所述上柱料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所述下柱料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内;所述抵紧件包括连接于第一固定件侧壁且挤压第一固定件抵紧于上柱料的第一抵紧件、连接于第二固定件侧壁且挤压第二固定件抵紧于下柱料的第二抵紧件,其中,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结构相同;第一抵紧件与第二抵紧件结构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上柱料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下柱料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当上柱料及下柱料都滑动至抵接于安装板时,同时移动第一抵紧件和第二抵紧件,使得第一抵紧件和第二抵紧件分别挤压上柱料及下柱料,从而达到同时固定上柱料及下柱料的目的,同时减少对上柱料及下柱料的破坏,有利于保护古建筑。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于安装板靠近上柱料且外侧壁设置有螺纹的第一圆环、固定于第一圆环远离安装板端面且抵紧于上柱料的收缩片,所述收缩片具有弹性;所述第一抵紧件与第一圆环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抵紧件套接于第一固定件的侧壁,将上柱料穿过第一抵紧件及第一固定件,沿第一滑槽滑向安装板的位置,转动第一抵紧件,使得第一抵紧件与第一圆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一起;第一抵紧件挤压收缩片,使得收缩片抵紧于上柱料,从而达到固定上柱料的目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结构相同;第一抵紧件与第二抵紧件结构相同,第二固定件及第二抵紧件通过相同的方式将下柱料固定,从而通过套接机构将上柱料及下柱料稳定连接,进而保护上柱料及下柱料不被破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抵紧件包括与第一圆环螺纹配合的第一固定环、固定于第一固定环远离安装板端面且内侧壁设置有弧面的第一抵紧环,所述弧面从靠近第一固定环处到远离第一固定环处逐渐收缩且抵紧于收缩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抵紧件套接于第一固定件的侧壁,将上柱料穿过第一抵紧件及第一固定件,沿第一滑槽滑向安装板的位置,转动第一抵紧件,使得第一固定环与第一圆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一起;当第一固定环沿螺纹转动时,第一抵紧件随着第一固定环向靠近安装板的位置移动,第一抵紧环的内侧壁设置为弧面,当第一抵紧环向靠近安装板位置移动时,弧面逐渐将收缩片收紧,收缩片渐渐地抵紧于上柱料,从而达到固定上柱料的目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结构相同,第一抵紧件与第二抵紧件结构相同,第二固定件及第二抵紧件通过相同的方式将下柱料固定,从而通过套接机构将上柱料及下柱料稳定连接,进而保护上柱料及下柱料不被破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环上安装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沿第一固定环径向开设的第一螺纹孔、沿第一圆环径向开设的第二螺纹孔、穿过第一螺纹孔及第二螺纹孔且抵紧于上柱料的螺栓;所述第二固定件及第二抵紧件上安装有相同的锁定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穿过第一螺纹孔及第二螺纹孔,使得第一固定环与第一圆环之间的螺纹连接更加稳定,从而使得第一固定环与第一圆环的位置相对固定;第二固定件及第二抵紧件上安装有相同的锁定机构,从而使得第二固定件与第二抵紧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圆环上安装有抵紧机构,所述抵紧机构包括沿第一圆环径向开设的第一通孔、安装于第一通孔内且滑动连接于第一通孔的滑杆、安装于第一通孔内且连接于滑杆两端的第一球体及第二球体,所述第一通孔开口处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有限位第一球体及第二球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固定环内侧壁抵接于第一球体,所述第二球体抵接于上柱料侧壁;所述第二固定件上安装有相同的抵紧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抵紧件套接于第一固定件的侧壁,将上柱料穿过第一抵紧件及第一固定件,沿第一滑槽滑向安装板的位置,转动第一抵紧件,使得第一抵紧件与第一圆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一起;当第一抵紧件与第一圆环螺纹连接后,第一抵紧件的内侧壁抵接于第一球体,使得第一球体推动滑杆及第一球体沿第一通孔滑动,挡板限制第一球体及第二球体脱离出第一通孔,因此,第二球体只能有一部分穿出第二通孔,第二球体穿出第二通孔的部分抵接于上柱料的侧壁,从而达到进一步固定上柱料的目的;第二固定件上安装有相同的抵紧机构,从而起到进一步固定下柱料的作用,进而达到稳定连接上柱料及下柱料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垫块沿轴向开设有容纳下柱料底端的圆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常下柱料都是直接放置于垫块的上表面,立柱容易受到外力而滑动,不利于柱料的稳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下柱料放置于圆槽中,垫块固定后,下注料的位置相对固定,而不会移动,有利于维护立柱的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圆槽侧壁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凹槽,圆槽底端沿周壁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通;所述下柱料底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工作时滑动连接于第一凹槽且最终抵接于第二凹槽侧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要安装下柱料时,将限位块沿第一凹槽滑动,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古建筑立柱,包括上柱料(1)、下柱料(2)、连接于下柱料(2)底端的垫块(3)、连接上柱料(1)与下柱料(2)的套接机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机构(4)包括安装板(41)、连接于安装板(41)且分别套接于上柱料(1)及下柱料(2)的固定件(42)、连接于固定件(42)周壁且挤压固定件(42)抵紧于上柱料(1)及下柱料(2)的抵紧件(4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立柱,包括上柱料(1)、下柱料(2)、连接于下柱料(2)底端的垫块(3)、连接上柱料(1)与下柱料(2)的套接机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机构(4)包括安装板(41)、连接于安装板(41)且分别套接于上柱料(1)及下柱料(2)的固定件(42)、连接于固定件(42)周壁且挤压固定件(42)抵紧于上柱料(1)及下柱料(2)的抵紧件(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42)包括固定于安装板(41)靠近上柱料(1)一端且同轴开设有第一滑槽(422)的第一固定件(421)、固定于安装板(41)靠近下柱料(2)一端且同轴开设有第二滑槽(426)的第二固定件(425),所述上柱料(1)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422)内;所述下柱料(2)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426)内;所述抵紧件(43)包括连接于第一固定件(421)侧壁且挤压第一固定件(421)抵紧于上柱料(1)的第一抵紧件(431)、连接于第二固定件(425)侧壁且挤压第二固定件(425)抵紧于下柱料(2)的第二抵紧件(435),其中,第一固定件(421)与第二固定件(425)结构相同;第一抵紧件(431)与第二抵紧件(435)结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古建筑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421)包括固定于安装板(41)靠近上柱料(1)且外侧壁设置有螺纹的第一圆环(423)、固定于第一圆环(423)远离安装板(41)端面且抵紧于上柱料(1)的收缩片(424),所述收缩片(424)具有弹性;所述第一抵紧件(431)与第一圆环(423)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古建筑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紧件(431)包括与第一圆环(423)螺纹配合的第一固定环(432)、固定于第一固定环(432)远离安装板(41)端面且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鑫锋何杨松冯开来李倩倩谢忠镪沈益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