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41148 阅读:3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6: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包括电阻R1、R2、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R19、R20、R21、R22,二极管D3、D4、D7、D8、D5、D6、D2、D1,电容C4、C5、C2、C3、C1,按钮S1、S2,开关S3,场效应管M1、M2、M3,三极管Q1、Q2、Q3、Q4,锂电池保护芯片U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影响锂电池过充保护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对电量为0V的锂电池的起充以及小电流充电,从而能够在锂电池电量放空的状态下能够重新激活锂电池。

Intelligent Charging Circuit for Electric Tools with 0V Charging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动工具充电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市场上的锂电电动工具,由于生产完成到使用者手上会存在较长的间隔、或用户长时间的搁置、或者客户操作不当等原因,会造成锂电电动工具内部的锂电池电量的放空。而对于过低电压的锂电池进行大电流充电时,会极大损坏锂电池性能,严重的会引起锂电池报废;甚至有些控制电路由于锂电池电压过低无法正常打开控制回路,使得充电器对锂电池不能进行充电,从而使产品不能使用。针对这现象,目前市场上推出了各种智能充电器,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智能充电器只能够解决大电流充电的问题而无法解决不能充电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其在不影响锂电池过充保护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对电量为0V的锂电池的起充以及小电流充电,从而能够在锂电池电量放空的状态下能够重新激活锂电池。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包括电阻R1、R2、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R19、R20、R21、R22,二极管D3、D4、D7、D8、D5、D6、D2、D1,电容C4、C5、C2、C3、C1,按钮S1、S2,开关S3,场效应管M1、M2、M3,三极管Q1、Q2、Q3、Q4,锂电池保护芯片U1,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5脚串联电阻R13后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6脚与锂电池负极充电端B-电连接,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6脚接地,电容C4的两端分别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5脚和6脚电连接,场效应管M3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M3的栅极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3脚电连接,场效应管M3的漏极与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串联电阻R9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8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正向串联二极管D2后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1脚串联电阻R17后与三极管Q4的基极电连接,电阻R18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4的基极和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0后与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串联电阻R21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串联电阻R22后接地,电容C1与电阻R22并联,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19后接地,电容C2与电阻R19并联,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15后与场效应管M2的源极电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16后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2脚电连接,电容C3与电阻R16并联,场效应管M2的源极串联电阻R14后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2脚电连接,场效应管M2的栅极串联电容C5后接地,场效应管M2的漏极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电连接,场效应管M1的栅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场效应管M1的源极引出电源负极输入端C-,场效应管M1的源极接地,按钮S1的一端串联电阻R12后与场效应管M1的栅极电连接,按钮S1的一端串联电阻R11后接地,按钮S1的一端串联电阻R10后与场效应管M2的栅极电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与场效应管M2的栅极电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与按钮S1的一端电连接,开关S3的1脚和2脚分别引出电机输出端M+和电机输出端M-,开关S3的4脚和5脚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电连接,开关S3的3脚和6脚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按钮S1的另一端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按钮S2的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电连接,按钮S2的另一端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串联电阻R6后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电阻R4后接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引出接口L-,三极管Q5的基极与二极管D7的负极和二极管D8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串联电阻R1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串联电阻R5后与场效应管M1的栅极电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负极电连接并引出接口L+,二极管D3的正极串联电阻R2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与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其中,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还包括电量显示电路,电量显示电路包括电阻R23、R24、R25、R26、R27,发光二极管LD1、LD2、LD3,发光二极管LD1的负极与接口L-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D1的正极串联电阻R23后与接口L+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D2的负极与接口L-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D2的正极串联电阻R24后与接口L+电连接,电阻R25与发光二极管LD2并联,发光二极管LD3的负极与接口L-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D3的正极串联电阻R26后与接口L+电连接,电阻R27与发光二极管LD2并联。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其中,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型号为DW01。本技术在不影响锂电池过充保护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对电量为0V的锂电池的起充以及小电流充电,从而能够在锂电池电量放空的状态下能够重新激活锂电池。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框图;图2为电量显示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包括电阻R1、R2、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R19、R20、R21、R22,二极管D3、D4、D7、D8、D5、D6、D2、D1,电容C4、C5、C2、C3、C1,按钮S1、S2,开关S3,场效应管M1、M2、M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R2、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R19、R20、R21、R22,二极管D3、D4、D7、D8、D5、D6、D2、D1,电容C4、C5、C2、C3、C1,按钮S1、S2,开关S3,场效应管M1、M2、M3,三极管Q1、Q2、Q3、Q4,锂电池保护芯片U1,所述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5脚串联电阻R13后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6脚与锂电池负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6脚接地,所述电容C4的两端分别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5脚和6脚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3的源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M3的栅极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3脚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3的漏极与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串联电阻R9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8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正向串联二极管D2后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1脚串联电阻R17后与三极管Q4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18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4的基极和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0后与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串联电阻R21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串联电阻R22后接地,所述电容C1与电阻R22并联,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19后接地,所述电容C2与电阻R19并联,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15后与场效应管M2的源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16后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2脚电连接,所述电容C3与电阻R16并联,所述场效应管M2的源极串联电阻R14后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2脚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2的栅极串联电容C5后接地,所述场效应管M2的漏极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1的栅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1的源极引出电源负极输入端C‑,所述场效应管M1的源极接地,所述按钮S1的一端串联电阻R12后与场效应管M1的栅极电连接,所述按钮S1的一端串联电阻R11后接地,所述按钮S1的一端串联电阻R10后与场效应管M2的栅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场效应管M2的栅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按钮S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开关S3的1脚和2脚分别引出电机输出端M+和电机输出端M‑,所述开关S3的4脚和5脚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电连接,所述开关S3的3脚和6脚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所述按钮S1的另一端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按钮S2的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电连接,所述按钮S2的另一端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串联电阻R6后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电阻R4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引出接口L‑,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二极管D7的负极和二极管D8的负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串联电阻R1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串联电阻R5后与场效应管M1的栅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负极电连接并引出接口L+,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串联电阻R2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还包括电量显示电路,所述电量显示电路包括电阻R23、R24、R25、R26、R27,发光二极管LD1、LD2、LD3,所述发光二极管LD1的负极与接口L‑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D1的正极串联电阻R23后与接口L+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D2的负极与接口L‑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D2的正极串联电阻R24后与接口L+电连接,所述电阻R25与发光二极管LD2并联,所述发光二极管LD3的负极与接口L‑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D3的正极串联电阻R26后与接口L+电连接,所述电阻R27与发光二极管LD2并联,所述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型号为DW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0V充电功能的电动工具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R2、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R19、R20、R21、R22,二极管D3、D4、D7、D8、D5、D6、D2、D1,电容C4、C5、C2、C3、C1,按钮S1、S2,开关S3,场效应管M1、M2、M3,三极管Q1、Q2、Q3、Q4,锂电池保护芯片U1,所述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5脚串联电阻R13后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6脚与锂电池负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6脚接地,所述电容C4的两端分别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5脚和6脚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3的源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M3的栅极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3脚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3的漏极与电阻R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串联电阻R9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8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正向串联二极管D2后与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1脚串联电阻R17后与三极管Q4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18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4的基极和锂电池正极充电端B+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0后与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串联电阻R21后与电源正极输入端C+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串联电阻R22后接地,所述电容C1与电阻R22并联,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19后接地,所述电容C2与电阻R19并联,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15后与场效应管M2的源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16后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2脚电连接,所述电容C3与电阻R16并联,所述场效应管M2的源极串联电阻R14后与锂电池保护芯片U1的2脚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2的栅极串联电容C5后接地,所述场效应管M2的漏极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文贤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飞驰达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