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3825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其包括套设在地下钻孔中的第一井管,所述第一井管内部滑移配合有内径小于所述第一井管的第二井管,所述第一井管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第二井管底部穿设至下层承压含水层的穿设孔,所述第二井管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井管的底部设置有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二井管底部侧壁上的固定块、固定连接在固定块下表面并与固定块互相垂直的卡接块以及开设在第一井管底部并与卡接块卡接配合的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测量双层承压水水位的效果。

Confined Water Level Observation Wel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勘察工程
,尤其是涉及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
技术介绍
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典型的承压含水层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及排泄区三部分。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时,涉及到基坑开挖,就需要查明场地内承压水水位标高及压力水头,为基坑抗突涌验算提供参数。场地承压水水位标高及压力水头的获取一般采取以下方法:井位测量;钻机成孔;洗井;井管制作安装;井管侧壁滤料及粘土球回填;洗井及试验抽水;承压水水位观测;拔管封孔。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测量方法只能观测一个承压含水层的水位,当场地内存在两个承压含水层需要观测承压水水位时,需要制作两组观测井,工程造价偏高,提高了观测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其具有测量双层承压水水位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包括套设在地下钻孔中的第一井管,所述第一井管内部滑移配合有内径小于所述第一井管的第二井管,所述第一井管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第二井管底部穿设至下层承压含水层的穿设孔,所述第二井管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井管的底部设置有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二井管底部侧壁上的固定块、固定连接在固定块下表面并与固定块互相垂直的卡接块以及开设在第一井管底部并与卡接块卡接配合的卡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井管通过穿设孔穿设至下层承压水层中,并通过卡接组件与第一井管卡住,从而提高第二井管与第一井管连接的稳定性,第二井管的设置使得单个水位观测井具有观测双层水位的效果,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以及观测成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井管的内壁上开设有长度方向与第一井管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滑槽,所述第二井管的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滑槽滑移配合的滑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槽与滑块的设置用于为第二井管的滑移限位,避免第二井管在滑移过程中旋转跑位,从而避免影响第二井管与第一井管的卡接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穿设孔的内壁上套设有一圈用于所述第一井管与所述第二井管之间缝隙的密封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的设置有效避免在测量下层承压水时,上层承压水进入第一井管内部而影响下层承压水的测量结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井管的底部一体连接有过滤头,所述过滤头的周侧开设有过滤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头以及过滤孔的设置用于过滤承压含水层以及地表土层中的杂质,避免杂质进入第二井管中堵塞第二井管而影响承压水水位的测量结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头呈棱台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井管下移至插入下层承压含水层中时,由于棱台形的过滤头使得承压含水层与过滤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少了插入阻力,提高了第二井管插入下层承压含水层的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井管的内部滑移配合有用于防止所述过滤孔堵塞的防土塞,所述防土塞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便于将所述防土塞拉出所述第二井管的拉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土塞的设置用于将过滤孔封堵,从而避免第二井管在下移过程中被泥土堵塞而影响承压水水位测量的结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土塞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与所述过滤孔卡接配合的凸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与过滤孔卡接配合,从而将过滤孔封堵,进一步防止过滤孔被泥土封堵而影响承压水的水位测量结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孔垂直于水平面开设。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井管的底部移动至下层承压含水层时,提拉拉杆,从而将防土塞拉出第二井管,垂直于水平面设置的过滤孔避免了凸起被过滤孔卡住,从而增加了凸起与过滤孔分离的便利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第二井管的设置使得单个水位观测井具有观测双层水位的效果,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以及观测成本;2.过滤头以及过滤孔的设置用于过滤承压含水层以及地表土层中的杂质,避免杂质进入第二井管中堵塞第二井管而影响承压水水位的测量结果;3.防土塞的设置用于将过滤孔封堵,从而避免第二井管在下移过程中被泥土堵塞而影响承压水水位测量的结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第一井管;11、穿设孔;111、密封圈;12、滑槽;2、第二井管;21、滑块;3、卡接组件;31、固定块;32、卡接块;33、卡槽;4、过滤头;41、过滤孔;5、防土塞;51、凸起;6、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包括第一井管1。第一井管1为圆形管状结构,套设在钻孔中,用于观测上层承压水层的水位。第一井管1的底部开设有穿设孔11,穿设孔11为圆形,贯穿第一井管1的底部。第一井管1内部滑移配合有第二井管2,第二井管2为圆形管状结构,其内径小于第一井管1的内径,并套设在第一井管1中。第二井管2的底部通过穿设孔11延伸至下层承压含水层中,用于观测下层承压水层的水位。穿设孔11的内壁上套设有一圈密封圈111,密封圈111为圆环形结构,用于封堵第一井管1与第二井管2之间的缝隙,从而防止在测量下层承压水层的水位时,上层承压水流入第一井管1中,从而防止流入第一井管1中的承压水的压力挤压第二井管2而影响第二井管2的测量结果。第一井管1与第二井管2上设置有卡接组件3,卡接组件3包括固定块31、卡接块32以及卡槽33。固定块31为长方形块状结构,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二井管2底部的两侧。卡接块32为长方形块状结构,有两块,两块卡接块32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固定块31的下表面,且其长度方向与固定块31的长度方向垂直。卡槽33截面为长方形,对称开设于第一井管1底部的穿设孔11的两侧,并与卡接块32卡接配合。卡接组件3的设置用于提高第一井管1与第二井管2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下层承压含水层的水位测量效率。第一井管1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12,滑槽12截面为长方形,其长度方向与第一井管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井管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滑块21,滑块21为长方形块状结构,并与滑槽12滑移配合。滑槽12与滑块21为第二井管2在第一井管1中滑移时限位,防止第二井管2在向下层承压含水层中推送时旋转跑位,从而防止第二井管2与第一井管1的卡接效果。参照图2,第二井管2的底部一体连接有过滤头4。结合图1所示,过滤头4为棱台形结构,其宽度较小的边位于第一井管1的底部,由于下层承压水具有压力,当第二井管2下移至插入下层承压含水层中时,由于棱台形的过滤头4使得承压含水层与过滤头4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少了插入阻力,提高了第二井管2插入下层承压含水层的效率。过滤头4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41,过滤孔41垂直于水平面开设,用于过滤泥土与承压水中的杂质,避免杂质进入第二井管2中堵塞第二井管2而影响承压水水位的测量结果。参照图2,第二井管2的内部滑移配合有防土塞5。防土塞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拉杆6,拉杆6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其远离防土塞5的一端延伸至地表,用于将防土塞5推送至第二井管2的底部。防土塞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凸起51,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包括套设在地下钻孔中的第一井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井管(1)内部滑移配合有内径小于所述第一井管(1)的第二井管(2),所述第一井管(1)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第二井管(2)底部穿设至下层承压含水层的穿设孔(11),所述第二井管(2)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井管(1)的底部设置有卡接组件(3),所述卡接组件(3)包括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二井管(2)底部侧壁上的固定块(31)、固定连接在固定块(31)下表面并与固定块(31)互相垂直的卡接块(32)以及开设在第一井管(1)底部并与卡接块(32)卡接配合的卡槽(33)。

【技术特征摘要】
1.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包括套设在地下钻孔中的第一井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井管(1)内部滑移配合有内径小于所述第一井管(1)的第二井管(2),所述第一井管(1)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第二井管(2)底部穿设至下层承压含水层的穿设孔(11),所述第二井管(2)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井管(1)的底部设置有卡接组件(3),所述卡接组件(3)包括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二井管(2)底部侧壁上的固定块(31)、固定连接在固定块(31)下表面并与固定块(31)互相垂直的卡接块(32)以及开设在第一井管(1)底部并与卡接块(32)卡接配合的卡槽(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井管(1)的内壁上开设有长度方向与第一井管(1)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滑槽(12),所述第二井管(2)的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滑槽(12)滑移配合的滑块(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压水水位观测井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根勤吴飞马鑫春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