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0414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包围显示区的第一非显示区;还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对向基板;背光模组,设置在阵列基板背离对向基板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阵列基板靠近背光模组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背光模组电连接。通过在阵列基板靠近背光模组的一侧设置第一导电结构,由于第一导电结构能够将显示装置周边的静电荷导入至背光模组,通过背光模组进行静电消散,有效避免显示装置周边的静电荷进入显示面板内部,导致静电残留于液晶层内的问题,确保了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

A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液晶显示装置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厚度薄、功耗低、无辐射等特点,在当前的显示装置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显示装置(尤其是液晶显示装置)存在静电累积的问题,从而导致显示画面的质量下降,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减少显示装置周围的静电荷积累,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包围所述显示区的第一非显示区;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对向基板;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背离所述对向基板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背光模组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阵列基板靠近背光模组的一侧设置第一导电结构,由于第一导电结构能够将显示装置周边的静电荷引入至背光模组,在背光模组中释放,使得静电荷不会在显示装置的周围积累,有效提高显示装置的静电防护能力,解决现有技术中外部静电荷容易进入显示面板内部,导致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出现显示模糊或者颜色失真的问题。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显示装置的侧面设置静电导出结构的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导电结构不会增加第一非显示区的面积,减小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有利于全面屏设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Q-Q’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黑矩阵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沿W-W’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Q-Q’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AA和包围显示区AA的第一非显示区A1。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和第一导电结构30。其中,显示面板10包括阵列基板11和对向基板12;背光模组20设置在阵列基板11背离对向基板12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30设置在阵列基板11靠近背光模组20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30和背光模组20电连接。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阵列基板11和对向基板12,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1和对向基板12通过框胶13贴合,从而阵列基板11和对向基板12之间可以形成盒状空间,盒状空间内可以设置液晶层14,液晶层14内的液晶分子可通过框胶13框限在盒状空间内,防止溢出。显示装置周围的部分静电荷容易从框胶13中进入显示面板10中的液晶层14内部,导致静电荷残留于液晶层14内,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另外,因为第一非显示区A1会设置电路走线,当静电荷进入显示面板10时,会击伤第一非显示区A1内的电路走线;甚至当显示装置周围的电压过高时,例如显示装置周围的电压大于12KV时,进入显示面板10内的静电荷会击穿框胶13,进而导致液晶分子流出,进而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本实施例中,在阵列基板11靠近背光模组20的一侧设置第一导电结构30,第一导电结构30与背光模组20电连接。通过第一导电结构30将显示装置周围的静电荷导走,由于第一导电结构30和背光模组20电连接,因此第一导电结构30可以将静电荷导入至背光模组20,通过背光模组20进行静电消散,避免静电荷在显示装置的周围积累。可以理解的是,阵列基板11和对向基板12分别包括多个膜层,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的膜层。现有的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周围的部分静电荷容易从框胶等结构中进入显示面板内部,导致静电残留于液晶盒内,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如果在显示装置的侧面设置静电导出结构,则会增加第一非显示区的面积,减小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阵列基板11靠近背光模组20的一侧设置第一导电结构30,通过第一导电结构30将显示装置周围的静电荷导走,由于第一导电结构30和背光模组20电连接,因此第一导电结构30可以将静电荷导入至背光模组20,通过背光模组20进行静电消散,避免静电荷在显示装置的周围积累,能够有效提高显示装置的静电防护能力;由于第一导电结构位于显示面板的下方,使得静电荷被第一导电结构导走,有效防止静电荷直接进入显示面板内部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同时第一导电结构30将静电荷导入至背光模组20,通过背光模组20进行静电消散,无需额外增加走线,简化显示装置的走线设计,提高显示装置的空间利用率。此外,将第一导电结构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下方,不会增加第一非显示区的面积,减小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有利于实现全面屏设计。可选的,可以先在阵列基板11靠近背光模组20的一侧制备第一导电结构30,然后再在远离背光模组20的一侧制备其他的膜层及电路结构。先在阵列基板11上制备第一导电结构30,然后再制备其他的膜层及电路结构可以避免第一导电结构30的制备工艺对阵列基板上的其他膜层及电路结构的影响。可选的,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盖板40,盖板40需要确保具有较高的光线透过率。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2,第一导电结构30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其中,第一导电结构30例如可以包括氧化铟锡、铟锌氧化物或铟镓锌氧化物等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具体的,当第一导电结构30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时,第一导电结构30可以平铺整个阵列基板11,此技术方案,不用对第一导电结构30进行图案化处理,简化了工艺步骤。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导电结构30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时,也可以对第一导电结构30进行图案化处理,本实施例不对第一导电结构30的图案进行具体限定。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黑矩阵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对向基板12包括黑矩阵121;第一导电结构30在对向基板12的垂直投影位于黑矩阵121内。其中,第一导电结构30例如可以包括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对向基板12还包括衬底122,例如可以通过在衬底122上制备黑矩阵121。需要说明的是,对向基板12还包括其它膜层,例如:色阻层、平坦层等,图6仅为了清晰的展示黑矩阵121和第一导电结构30的相对位置关系,所以并未对对向基板1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包围所述显示区的第一非显示区;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对向基板;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背离所述对向基板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背光模组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包围所述显示区的第一非显示区;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对向基板;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背离所述对向基板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背光模组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采用透明材料制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向基板包括黑矩阵;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在所述对向基板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黑矩阵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方块电阻为Z1,Z1<108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结构通过所述第一偏光片与所述背光模组电连接;所述第一偏光片的方块电阻为Z2,Z2<108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非显示区和至少一个镂空部;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包围所述镂空部,所述显示区包围所述第二非显示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部沿所述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二非显示区设置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哲周荣生沈丽梅邱英彰沈柏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