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循环预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59100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循环预处理系统,其包括与污水池连接的进液管、与进液管出口连接的进液池、进口位于进液池下方的输入管路、位于进液池下方的存液池、设置在存液池下方且带有阀门的滤液出水管、横向浸没在进液池中且进口与输入管路出口连接的螺旋过滤管路、分布在螺旋过滤管路上的过滤网孔、下端进口与螺旋过滤管路出口连接的输出管路、位于存液池上方且底部与输出管路上端出口连接的废液回收池、倾斜设置在废液回收池中的绞龙、设置在废液回收池外侧且位于绞龙的螺旋片顶端下方的杂物收集池、以及设置在废液回收池底部的废液排水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

Wastewater recycling pretreat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循环预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循环预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和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水环境污染事故发生频繁,严重的危害了人、畜的健康乃至生命。许多湖泊和水库因氮、磷的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平衡。现有污水工艺是,先通过粗格栅的原污水经过污水提升泵提升后,经过格栅或者砂滤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为了降低污水处理负荷,需要在精过滤之前,增加粗过滤系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总的来说是提供一种污水循环预处理系统;详细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取得有益效果在后述内容以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中内容具体描述。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循环预处理系统,包括与污水池连接的进液管、与进液管出口连接的进液池、进口位于进液池下方的输入管路、位于进液池下方的存液池、设置在存液池下方且带有阀门的滤液出水管、横向浸没在进液池中且进口与输入管路出口连接的螺旋过滤管路、分布在螺旋过滤管路上的过滤网孔、下端进口与螺旋过滤管路出口连接的输出管路、位于存液池上方且底部与输出管路上端出口连接的废液回收池、倾斜设置在废液回收池中的绞龙、设置在废液回收池外侧且位于绞龙的螺旋片顶端下方的杂物收集池、以及设置在废液回收池底部的废液排水阀门。在进液管进口或进液池进口设置有进液滤网。在进液池内设置有进口与进液池连接且出口与输入管路进口连接的进液泵。螺旋过滤管路分段设置且通过法兰依次连接。在废液回收池底部设置有废液循环管道,废液循环管道的出口位于进液池上方,在废液循环管道进口处设置有进液滤网。使用本技术时,污水/废液从进液管进入到进液池中,并通过进液滤网,进行一次过滤。然后利用水的流动性与重力作用,通过输入管路,进入螺旋过滤管路中,为了提高循环速度,可以通过进液泵将液体送入输入管路,通过螺旋结构,增大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果,分段设置,便于拆装,便于清洗附着的污垢杂物,通过过滤网孔,实现二次过滤,过滤后的清水存入存液池,并从滤液出水管排出,多余的污水从输出管路,进入到废液回收池中,通过绞龙,将污水中的存积杂物自动取出,实现自动清理功能,杂物收集池,方便存储绞龙输出的杂物,经过沉淀、静置或过滤处理的可以通过废液循环管道进入进液池中,实现循环过滤,废液排水阀门,可以将废液排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不限于此描述,为了更好的便于理解,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存液池;2、进液管;3、进液池;4、进液滤网;5、进液泵;6、输入管路;7、螺旋过滤管路;8、过滤网孔;9、滤液出水管;10、输出管路;11、废液回收池;12、绞龙;13、杂物收集池;14、废液循环管道;15、废液排水阀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污水循环预处理系统,包括与污水池连接的进液管2、与进液管2出口连接的进液池3、进口位于进液池3下方的输入管路6、位于进液池3下方的存液池1、设置在存液池1下方且带有阀门的滤液出水管9、横向浸没在进液池3中且进口与输入管路6出口连接的螺旋过滤管路7、分布在螺旋过滤管路7上的过滤网孔8、下端进口与螺旋过滤管路7出口连接的输出管路10、位于存液池1上方且底部与输出管路10上端出口连接的废液回收池11、倾斜设置在废液回收池11中的绞龙12、设置在废液回收池11外侧且位于绞龙12的螺旋片顶端下方的杂物收集池13、以及设置在废液回收池11底部的废液排水阀门15。在进液管2进口或进液池3进口设置有进液滤网4。在进液池3内设置有进口与进液池3连接且出口与输入管路6进口连接的进液泵5。螺旋过滤管路7分段设置且通过法兰依次连接。在废液回收池11底部设置有废液循环管道14,废液循环管道14的出口位于进液池3上方,在废液循环管道14进口处设置有进液滤网4。使用本技术时,污水/废液从进液管2进入到进液池3中,并通过进液滤网4,进行一次过滤。然后利用水的流动性与重力作用,通过输入管路6,进入螺旋过滤管路7中,为了提高循环速度,可以通过进液泵5将液体送入输入管路6,通过螺旋结构,增大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果,分段设置,便于拆装,便于清洗附着的污垢杂物,通过过滤网孔8,实现二次过滤,过滤后的清水存入存液池1,并从滤液出水管9排出,多余的污水从输出管路10,进入到废液回收池11中,通过绞龙12,将污水中的存积杂物自动取出,实现自动清理功能,杂物收集池13,方便存储绞龙输出的杂物,经过沉淀、静置或过滤处理的可以通过废液循环管道14进入进液池3中,实现循环过滤,废液排水阀门15,可以将废液排出。本技术设计合理、成本低廉、结实耐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节约资金、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本技术充分描述是为了更加清楚的公开,而对于现有技术就不再一一例举。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循环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污水池连接的进液管(2)、与进液管(2)出口连接的进液池(3)、进口位于进液池(3)下方的输入管路(6)、位于进液池(3)下方的存液池(1)、设置在存液池(1)下方且带有阀门的滤液出水管(9)、横向浸没在进液池(3)中且进口与输入管路(6)出口连接的螺旋过滤管路(7)、分布在螺旋过滤管路(7)上的过滤网孔(8)、下端进口与螺旋过滤管路(7)出口连接的输出管路(10)、位于存液池(1)上方且底部与输出管路(10)上端出口连接的废液回收池(11)、倾斜设置在废液回收池(11)中的绞龙(12)、设置在废液回收池(11)外侧且位于绞龙(12)的螺旋片顶端下方的杂物收集池(13)、以及设置在废液回收池(11)底部的废液排水阀门(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循环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污水池连接的进液管(2)、与进液管(2)出口连接的进液池(3)、进口位于进液池(3)下方的输入管路(6)、位于进液池(3)下方的存液池(1)、设置在存液池(1)下方且带有阀门的滤液出水管(9)、横向浸没在进液池(3)中且进口与输入管路(6)出口连接的螺旋过滤管路(7)、分布在螺旋过滤管路(7)上的过滤网孔(8)、下端进口与螺旋过滤管路(7)出口连接的输出管路(10)、位于存液池(1)上方且底部与输出管路(10)上端出口连接的废液回收池(11)、倾斜设置在废液回收池(11)中的绞龙(12)、设置在废液回收池(11)外侧且位于绞龙(12)的螺旋片顶端下方的杂物收集池(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和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碧源水务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