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9013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包括蝶翼针本体,在蝶翼针本体手持端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底座,在第一底座下端面竖直设两个对称设置的齿条,在第一底座的下方设有第二底座,在第二底座的上端面设有与齿条一一对应且倾斜设置的弹性板,在弹性板的上端设有方台,在方台上设有过孔,在方台位于过孔处设有与齿条相互啮合的卡齿,方台的外侧沿水平方向设有拨杆,在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上分别设有导向杆和导向凸台,在导向凸台上设有与导向杆滑动配合的导向孔,通过外力水平推动拨杆使卡齿与齿条脱离,从而调节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之间的距离,且第二底座的下端面设有与患者皮肤黏贴的胶布。

A butterfly pterygoid needle that can eliminate the gap between skin and pati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
本技术涉及蝶翼针,具体的说是一种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
技术介绍
在扎输液港时,蝶翼针会有部分针体留在皮肤外面,蝶翼与皮肤之间会有空隙,目前常用的手段是用纱布垫或者棉球垫衬,但是长时间会脱落,并且影响美观,同时医护人员在扎输液港时,由于受力点集中,用力过大时,容易造成针头扎弯等问题,对医护人员的自身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工作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不仅能够消除间隙,而且方便医护人员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包括蝶翼针本体,在蝶翼针本体手持端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底座,在第一底座下端面竖直设两个对称设置的齿条,在第一底座的下方设有第二底座,在第二底座的上端面设有与齿条一一对应且倾斜设置的弹性板,在弹性板的上端设有方台,在方台上设有过孔,在方台位于过孔处设有与齿条相互啮合的卡齿,方台的外侧沿水平方向设有拨杆,在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上分别设有导向杆和导向凸台,在导向凸台上设有与导向杆滑动配合的导向孔,通过外力水平推动拨杆使卡齿与齿条脱离,从而调节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之间的距离,且第二底座的下端面设有与患者皮肤黏贴的胶布,蝶翼针的针头依次穿过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伸向下方。这样,通过外力水平推动拨杆使卡齿与齿条脱离,从而调节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使医护人员在扎针的过程更加稳定,避免针头扎弯,一方面消除间隙,同时方便观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调节范围大,精度高,第二底座通过胶布与皮肤固定,导向杆和导向凸台之间的配合,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本技术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前述的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两个弹性板之间成V字形状分布,且与水平的夹角为60-80°,弹性板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设置成V字形能让齿条移动的范围更大。前述的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第二底座上还设有观察孔,设置观察孔不仅能够减小第二底座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减少对皮肤的损伤,而且便于观察皮肤,提供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前述的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胶布采用思乐扣,采用思乐扣结构简单,粘接性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外力水平推动拨杆使卡齿与齿条脱离,从而调节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使医护人员在扎针的过程更加稳定,避免针头扎弯,一方面消除间隙,同时方便观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调节范围大,精度高,第二底座通过胶布与皮肤固定,导向杆和导向凸台之间的配合,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蝶翼针本体,2-第一底座,3-齿条,4-第二底座,5-方台,6-过孔,7-卡齿,8-拨杆,9-导向杆,10-导向凸台,11-导向孔,12-胶布,13-观察孔,14-弹性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包括蝶翼针本体1,在蝶翼针本体1手持端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底座2,在第一底座2下端面竖直设两个对称设置的齿条3,在第一底座2的下方设有第二底座4,在第二底座4的上端面设有与齿条3一一对应且倾斜设置的弹性板14,在弹性板14的上端设有方台5,在方台5上设有过孔6,在方台5位于过孔6处设有与齿条3相互啮合的卡齿7,方台5的外侧沿水平方向设有拨杆8,在第一底座2、第二底座4上分别设有导向杆9和导向凸台10,在导向凸台10上设有与导向杆9滑动配合的导向孔11,通过外力水平推动拨杆8使卡齿7与齿条3脱离,从而调节第一底座2、第二底座4之间的距离,且第二底座4的下端面设有与患者皮肤黏贴的胶布12,蝶翼针的针头依次穿过第一底座2、第二底座4伸向下方;两个弹性板14之间成V字形状分布,且与水平的夹角为80°,弹性板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设置成V字形能让齿条移动的范围更大;第二底座4上还设有观察孔13,设置观察孔不仅能够减小第二底座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减少对皮肤的损伤,而且便于观察皮肤,提供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胶布12采用思乐扣。本实施例的操作过程是:先将第二底座放置于输液港的上面,然后撕掉思乐扣外侧的保护膜,然后粘于患者皮肤上,同时医护人员开始将蝶翼针扎入输液港中,医护人员按住拨杆,使齿条和卡齿脱离,然后向下用力将针头扎入输液港中,直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松开拨杆,齿条与卡齿啮合即可。这样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方便医护人员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包括蝶翼针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蝶翼针本体(1)手持端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底座(2),在所述第一底座(2)下端面竖直设两个对称设置的齿条(3),在所述第一底座(2)的下方设有第二底座(4),在所述第二底座(4)的上端面设有与齿条(3)一一对应且倾斜设置的弹性板(14),在所述弹性板(14)的上端设有方台(5),在所述方台(5)上设有过孔(6),在所述方台(5)位于过孔(6)处设有与齿条(3)相互啮合的卡齿(7),所述方台(5)的外侧沿水平方向设有拨杆(8),在所述第一底座(2)、第二底座(4)上分别设有导向杆(9)和导向凸台(10),在所述导向凸台(10)上设有与导向杆(9)滑动配合的导向孔(11),通过外力水平推动拨杆(8)使卡齿(7)与齿条(3)脱离,从而调节第一底座(2)、第二底座(4)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二底座(4)的下端面设有与患者皮肤黏贴的胶布(12),所述蝶翼针的针头依次穿过第一底座(2)、第二底座(4)伸向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消除与患者皮肤间隙的蝶翼针,包括蝶翼针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蝶翼针本体(1)手持端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底座(2),在所述第一底座(2)下端面竖直设两个对称设置的齿条(3),在所述第一底座(2)的下方设有第二底座(4),在所述第二底座(4)的上端面设有与齿条(3)一一对应且倾斜设置的弹性板(14),在所述弹性板(14)的上端设有方台(5),在所述方台(5)上设有过孔(6),在所述方台(5)位于过孔(6)处设有与齿条(3)相互啮合的卡齿(7),所述方台(5)的外侧沿水平方向设有拨杆(8),在所述第一底座(2)、第二底座(4)上分别设有导向杆(9)和导向凸台(10),在所述导向凸台(10)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曼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浦口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