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脂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8829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脂针,所述吸脂针包括针尖部、针尾部、针体,所述针尖部为所述吸脂针端部的凸面;所述针尾部适于与手柄连接;所述针体呈中空管状,位于所述针尖部与所述针尾部之间,且设置有吸脂孔;所述吸脂孔包括吸脂大孔与吸脂小孔;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是所述吸脂小孔的孔面积的1.5‑2.5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吸脂针,吸脂均匀、吸脂效率较高,且结构强度较好。

A liposuction nee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脂针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脂针。
技术介绍
吸脂是利用一个负压真空吸引器(0.5-l.0大气压)与一种金属的末端带有吸脂孔的吸脂针相连,通过皮肤的小切口进入皮下,将局部堆积的脂肪组织吸出,以改善肥胖体型的一种方法。其中,吸脂针的结构对于吸脂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若在吸脂针上的吸脂孔过大,则易造成吸脂不均匀,易在人体形成凹陷沟;在吸脂针上设置的吸脂孔过小时,则会大大降低吸脂的效率;为提高吸脂的效率,可以设置多个的较小的吸脂孔,但是,在吸脂针上设置多个吸脂孔时,尤其是多个吸脂孔距离较近时,会造成吸脂针的强度下降,在使用时发生变形,加大吸脂手术的风险。鉴于此,目前亟待提出一种吸脂均匀、吸脂效率理想,且结构强度较好的吸脂针。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脂均匀、吸脂效率理想,且结构强度较好的吸脂针。本技术的吸脂针,包括:针尖部,所述针尖部为所述吸脂针端部的凸面;针尾部,所述针尾部适于与手柄连接;针体,所述针体呈中空管状,位于所述针尖部与所述针尾部之间,且设置有吸脂孔;所述吸脂孔包括吸脂大孔与吸脂小孔;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大于所述吸脂小孔的孔面积。优选地,所述针体在中空管状的圆心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为圆形,且所述吸脂大孔与所述吸脂小孔在圆形投影上的位置均在同一侧半圆环上。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吸脂大孔包括第一吸脂大孔与第二吸脂大孔;以所述针体的圆心轴线为对称轴,所述第一吸脂大孔与所述第二吸脂大孔在所述针体上对称设置。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吸脂小孔包括第一吸脂小孔、第二吸脂小孔、第三吸脂小孔;在所述针体沿圆心轴线方向所呈的圆形投影上,所述第一吸脂小孔、所述第一吸脂大孔、所述第二吸脂大孔之间的连线呈等腰三角形。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针体沿圆心轴线方向所呈的圆形投影上,所述第一吸脂大孔与所述第二吸脂大孔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二吸脂小孔与圆心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三吸脂小孔与圆心的连线为第三连线,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为30-60度;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三连线的夹角为30-60度。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为45度;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三连线的夹角为45度。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吸脂小孔设置于所述针尖部与所述吸脂大孔之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吸脂小孔、所述第三吸脂小孔设置于所述针尾部与所述吸脂大孔之间。优选地,所述吸脂孔的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优选地,所述吸脂孔设置于距所述针尖部5-50mm的位置上。优选地,所述针体的内直径为2.5-5.0mm。优选地,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是所述吸脂小孔的1.5-2.5倍。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为0.05-0.2mm2。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所述的吸脂针,包括针尖部、针尾部、针体,所述针尖部为所述吸脂针端部的凸面;所述针尾部适于与手柄连接;所述针体呈中空管状,位于所述针尖部与所述针尾部之间,且设置有吸脂孔;所述吸脂孔包括吸脂大孔与吸脂小孔;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大于所述吸脂小孔的孔面积。这样的结构设计,避免了仅设置吸脂大孔造成的吸脂不均匀问题,以及仅设置吸脂小孔造成的吸脂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所述吸脂大孔与所述吸脂小孔的交替设置,在保障吸脂均匀的条件下,实现较高的吸脂效率;尤其是当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是所述吸脂小孔的1.5-2.5倍时,效果最为理想。(2)本技术所述吸脂针,所述针体在中空管状的圆心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为圆形,且所述吸脂大孔与所述吸脂小孔在圆形投影上的位置均在同一侧半圆环上。这样的结构,可以在所述吸脂针伸入并到达人体皮下脂肪层时,朝向皮下脂肪层的一侧具有所述吸脂孔,可实现吸脂,而朝向表皮的一侧不具有吸脂孔,不会对表皮造成伤害;(3)本技术所述的吸脂针,所述吸脂大孔包括第一吸脂大孔、第二吸脂大孔,所述吸脂小孔包括第一吸脂小孔、第二吸脂小孔、第三吸脂小孔;5个所述吸脂孔的位置关系为:以所述针体的圆心轴线为对称轴,所述第一吸脂大孔与所述第二吸脂大孔在所述针体上对称设置。在所述针体沿圆心轴线方向所呈的圆形投影上,所述第一吸脂小孔、所述第一吸脂大孔、所述第二吸脂大孔之间的连线呈等腰三角形。在所述针体沿圆心轴线方向所呈的圆形投影上,所述第一吸脂大孔与所述第二吸脂大孔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二吸脂小孔与圆心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三吸脂小孔与圆心的连线为第三连线,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为30-60度;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三连线的夹角为30-60度;所述第一吸脂小孔设置于所述针尖部与所述吸脂大孔之间;所述第二吸脂小孔、所述第三吸脂小孔设置于所述针尾部与所述吸脂大孔之间。这样的位置关系设计,可以保证吸脂均匀,同时保障吸脂效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小吸脂孔分别设置,可以保障吸脂针的结构强度不因吸脂孔的数量增加而变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脂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脂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脂针的在所述针体的圆心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吸脂大孔、第二吸脂大孔、第一吸脂小孔、第二吸脂小孔、第三吸脂小孔的位置投影图;其中,1-针尖部;2-针尾部;3-针体;31-第一吸脂大孔;32-第二吸脂大孔;33-第一吸脂小孔;34-第二吸脂小孔;35-第三吸脂小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的吸脂针,如图1-2所示,包括:针尖部1,所述针尖部1为所述吸脂针端部的凸面;针尾部2,所述针尾部2适于与手柄连接;所述手柄适于与所述吸脂机连接;所述手柄与所述吸脂机之间通过胶管连接。针体3,所述针体3呈中空管状,位于所述针尖部1与所述针尾部2之间,且设置有吸脂孔;所述吸脂孔包括吸脂大孔与吸脂小孔;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大于所述吸脂小孔的孔面积。本实施例中,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是所述吸脂小孔的2倍。作为本实施例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还可以替换为所述吸脂小孔的1.5-2.5倍范围内的任意值。所述吸脂大孔与所述吸脂小孔的孔面积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吸脂针的型号等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为0.1mm2,所述吸脂小孔的孔面积为0.05mm2,作为本实施例的可替换实现方式,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还可以是0.05-0.2mm2范围内的任意值。为保障在吸脂过程中不会造成皮肤表皮的损伤,如图3所示,所述针体在中空管状的圆心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为圆形,且所述吸脂大孔与所述吸脂小孔在圆形投影上的位置均在同一侧半圆环上。由此可以实现,当所述吸脂针伸入并到达人体皮下脂肪层时,朝向脂肪层的一侧具有所述吸脂大孔与所述吸脂小孔,可以实现吸脂,而朝向表皮的一侧不具有吸脂孔,不会对表皮造成伤害。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吸脂大孔包括第一吸脂大孔31与第二吸脂大孔32,以所述针体3的圆心轴线为对称轴,所述第一吸脂大孔31与所述第二吸脂大孔32在所述针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脂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尖部,所述针尖部为所述吸脂针端部的凸面;针尾部,所述针尾部适于与手柄连接;针体,所述针体呈中空管状,位于所述针尖部与所述针尾部之间,且设置有吸脂孔;所述吸脂孔包括吸脂大孔与吸脂小孔;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大于所述吸脂小孔的孔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脂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尖部,所述针尖部为所述吸脂针端部的凸面;针尾部,所述针尾部适于与手柄连接;针体,所述针体呈中空管状,位于所述针尖部与所述针尾部之间,且设置有吸脂孔;所述吸脂孔包括吸脂大孔与吸脂小孔;所述吸脂大孔的孔面积大于所述吸脂小孔的孔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吸脂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在中空管状的圆心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为圆形,且所述吸脂大孔与所述吸脂小孔在圆形投影上的位置均在同一侧半圆环上。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吸脂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脂大孔包括第一吸脂大孔与第二吸脂大孔;以所述针体的圆心轴线为对称轴,所述第一吸脂大孔与所述第二吸脂大孔在所述针体上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吸脂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脂小孔包括第一吸脂小孔、第二吸脂小孔、第三吸脂小孔;在所述针体沿圆心轴线方向所呈的圆形投影上,所述第一吸脂小孔、所述第一吸脂大孔、所述第二吸脂大孔之间的连线呈等腰三角形。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吸脂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体沿圆心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丽都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