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幼珉专利>正文

缓冲背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8556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3:01
该发明专利技术是有震动吸收装置的外衣(A41D 13/015)。减少摔倒对枕骨、脊椎、胸骨、胯骨等造成的伤害。缓冲背心由双层独立气囊组成,能缓和冲击力。贴近身体的气囊是梯形设计、底部较宽的内气囊,外向气囊为弓形设计的外气囊,该设计能减低冲击力的压强。内、外气囊应能承受2.1大气压以上的压力,100公斤以上人士所穿着的缓冲背心,其气囊所承受的气压应质量增加。缓冲背心由简单线条构成,方便穿着。

Buffer ve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冲背心1.
衣服:带有震动吸收装置的外衣(A41D13/015)该专利技术适用于中老年、经常头晕走路不稳、常在平滑地面行走或其他有需要人士使用,可以在室内外场合穿着,减少不慎摔倒时对他们枕、胸、椎和胯骨所造成的伤害;是一种容易穿着、兼容助行器、有吸收震动功能的背心。2.
技术介绍
夏日,专利技术人在某地面湿滑的公厕内滑到,背部撞在一级台阶上,腰椎那里肿了一块约有半边咸蛋大小的肿块,及后两天背伤很痛,肿块在一两个月后才渐渐消退。专利技术人想如果自己当时若穿着一件厚衣服,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于是,专利技术人不断在商场或国内外互联网上寻找一件可吸收震动的外衣,未能如愿,于是便自行设计和专利技术了缓冲背心。任何人也都有可能由于不同原因在几秒钟内失去知觉而倒地;如中老年人夜尿时一般没有人在其左右,却会摔倒、人们在湿滑路面行走时也可能在一旬间滑到、…如此等等,人的枕骨、脊椎、髋骨等会因碰撞而受伤,严重的会使得头部震荡、骨折、短暂昏迷、永久残废,也会因伤后永久性卧床而出现并发症而死亡。中国的一项调查指摔倒导致颈和背脊、股骨等骨折的死亡率超过五成以上。美国统计也指每年有60%的65岁以上人士曾经摔倒,15%的人因而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其中髋部骨折的死亡率达20%,40%的可存活者也需要卧床6个月,半数以上的人日后无法恢复过去的正常生活。那些资料显示摔倒骨折等伤害是中老年人可怕的“杀手”之一。摔倒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减少人摔倒后对身体的危害。缓冲背心不能防止摔倒,却是为了减少因倒地而骨折和脑震荡等对骨骼、肌肉和器官损害的机会。与利用汽车安全气囊原理制作的老人防跌设备不同;缓冲背心仅能缓冲震动,制作成本低,却有较高的稳定性,帮助使用者预计摔倒后需要承担的风险。对使用者来说,减低不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3.
技术实现思路
假设一名身高1.7米体、重65公斤的人突然失去知觉;他身体可能朝后倒下,可以等于13个5公斤的哑铃以每秒约4米多的速度着地;从梯子堕下的速度则可能更快。如果他的髋骨、骶骨、脊椎、枕骨等部位先后着地,那么大的冲击力就可能造成髋骨、骶骨、脊椎、枕骨骨折,或脑出血等。缓冲背心的设计是希望人的身体倒下时,他所穿着的背心先着地。缓冲背心此时有两个作用:一是缓冲背心由气囊组成,对冲击力有缓冲作用。假设摔倒触地时,身体从下落到静止的时间为0.01秒;穿着缓冲背心后,若气囊把身体着地到身体静止的时间延长至0.25秒,因而可能减低冲击力至原来的4%。第二个作用是减少冲击力的压强。假设身体朝后倒下,未穿缓冲背心时身体首先触地的面积不大于9平方厘米。穿着缓冲背心后倒地时背心触地面积可以增加至30平方厘米,缓冲背心更覆盖后身面积约1500平方厘米,再通过气囊等传导至身体其他部位,增大了受力面积,减低了冲击力的压强和对冲击部位的损害。65公斤的体重倒地,触地面积并为30平方厘米时,压强为212333帕,因此缓冲背心里外有的两层气囊应能承受2.1大气压以上。由于人的体重有差别,使用者体重若在100公斤以下,气囊应承受不低于3.3大气压的压力。年青的使用者在使用前可以把缓冲背心的内气囊平放在地上,自己站在外气囊上;如可能,可在气囊上面轻轻跳跃,测量气囊的可靠性。4.附图说明图1:缓冲背心立体正面图(1)护枕气囊(2)跨肩气囊(3)内气囊气孔(4)外气囊气孔(5)护胸气囊(6)护腰气囊(7)上身固定带(8)护脊气囊(9)护胯气囊(10)外气囊(11)内气囊(12)腰带跨肩气囊与护腰气囊的距离大于护腰气囊与护胯气囊的距离;护腰气囊下端与护胯气囊上端的距离在10厘米以上。图2:缓冲背心立体侧面图图3:缓冲背心除护枕气囊、上身固定带、腰带和护胯气囊外其余部分的两层气囊截面图(1)内气囊(截面积约19平方厘米)(2)外气囊(截面积约26平方厘米)图4:缓冲背心的护枕两层气囊截面图(1)护枕外气囊(2)护枕内气囊(3)跨肩外气囊(4)跨肩内气囊(5)护脊外气囊(6)护脊内气囊图5:缓冲背心的护胯两层气囊截面图(1)护脊外气囊(2)护脊内气囊(3)护胯外气囊(4)护胯内气囊5.具体实施方式缓冲背心见附图1和2。穿在衣服外,贴身但不紧身。由双层紧贴的独立气囊组成,分别称为内气囊和外气囊。气囊可以由帆布面橡皮制成,帆布面能让使用者较舒适;也可以由橡皮制成,造价会较低。缓冲背心有护枕、跨肩、护胸、护脊、护腰和护胯气囊六个主要部分组成;顾名思义,前述各气囊对身体相应部分有保护功能。其中护枕应高于使用者的枕骨;上身固定带可连接左右护胸气囊;护胯气囊的宽度约为其他气囊的两倍,约以240度的角度覆盖使用者的后身和前身两边的髋骨,护胯气囊下端内弯,充气后的气囊以腰带束紧在使用者的裤腰带下方,护胯气囊兜着臀部,以减少对两对髋骨和骶骨可能受到的伤害。如果使用者不容易穿着缓冲背心,它的作用就可能减少。因此,缓冲背心以背心型状来设计,容易在衣服外穿着。使用者短暂坐下时,只要解开两根固定带,把跨肩气囊往上提或把护胸气囊往上一推即可。人们夏季穿着比较少,摔倒造成伤害的风险增加,特别需要缓冲背心的保护;缓冲背心减少对上半身的覆盖面,选择那样的设计便于使用者在夏天时穿着。缓冲背心在使用前需要充气;携带外游前可先放气,使用前再充气。使用缓冲背心最好的效果是同时使用四脚拐杖,前倒时拐杖可减缓倒下的速度,后倒则有缓冲背心起缓冲作用。坐着看电视和睡觉时都不应穿着缓冲背心。老年人坐着看电视的时候会昏迷倒地而骨折,需要用其他方法来防止,不宜穿着缓冲背心。缓冲背心对严重骨质疏松人士的保护作用相对下降;臀部垂直下跌时,缓冲背心的保护功能可能减低。倒在非平面上,缓冲背心也会减低或失去对胸骨等部位的保护作用。如果其中一层气囊在使用过程中爆破,缓冲背心也不宜再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该专利技术的吸震功能主要由气囊来完成,使用者根据需要自行对气囊充气或放气,制作成本可以较低,携带方便,使用者也能事前预计摔倒时所需要承受的风险,減少意外前对不确定性的认识。

【技术特征摘要】
1.该发明的吸震功能主要由气囊来完成,使用者根据需要自行对气囊充气或放气,制作成本可以较低,携带方便,使用者也能事前预计摔倒时所需要承受的风险,減少意外前对不确定性的认识。2.缓冲背心的护枕、护胸、护腰、护脊、护胯分别减低使用者摔倒时对他们枕、胸、椎和胯骨所造成的伤害。3.缓冲背心采取叠加式双独立气囊设计,比同样厚度单层气囊设计有较强的缓冲作用,也增强了安全和耐用性。4.外气囊横截面为扇形,内气囊为梯形,加大身体的受力面积,减低冲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幼珉
申请(专利权)人:吴幼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